BR2728-9世紀斯瓦特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4.3底長7.35.2cm) - 2015.12.19購入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1.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2.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3.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4.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5.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6.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7.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8.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09.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0.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1.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2.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3.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4.JPG BR272第8-9世紀喀什米爾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5.JPG  

 

 

 

 

8-9世紀斯瓦特黃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14.3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8-9世紀斯瓦特黃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高14.3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1.jpg 8-9世紀斯瓦特黃銅思惟觀音菩薩坐像(高14.3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2.jpg  

 

 

8-9世紀黃銅自在觀音菩薩坐像(17.5公分)-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8-9世紀黃銅自在觀音菩薩坐像(高17.5公分)-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jpg  

 

 

7-8世紀斯瓦特蓮花手觀音半跏思惟像(10.2 5.2317.3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

 

7-8世紀斯瓦特蓮花手觀音半跏思惟像(長10.2 寬5.23高17.3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jpg  

 

 

 

8-9世紀斯瓦特合金銅思維菩薩坐像-雲南典藏拍賣2012-12-23估價RMB900,000-1,500,000

8-9世紀斯瓦特合金銅思維菩薩坐像-雲南典藏拍賣2012-12-23估價RMB900,000-1,500,000.jpg  

 

 

 

 

7-8世紀斯瓦特黃銅蓮花手菩薩 (23公分)-北京翰海2008.5.11Lot1841 RMB3136000

 

7-8世紀斯瓦特黃銅蓮花手菩薩 (高23公分)-北京翰海2008.5.11Lot1841 RMB3136000元.jpg  

 

 

 

 

金銅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紹(二)─斯瓦特與喀什米爾的金銅佛 

故宮文物月刊第五卷第九期(1987)

歷史背景

  笈多王朝時,犍陀羅在印度美術史上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可是它的造像對印度西北地區的作品仍具相當的影響力,與之毗鄰的斯瓦特河流域(Swat Vally)和喀什米爾(Kaśmīr)的鑄像,依然保存了濃厚的犍陀羅遺風。

  斯瓦特河流域在今巴基斯坦的北部,為古印度的一部分,舊稱優填國(Udayana Kingdom),即〔佛國記〕與〔魏書〕所言之烏萇,〔大唐西域記〕所說的烏仗那。〔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提到,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應釋提桓因之請,至三十三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優填王因久不見如來,思親釋迦佛,遂令巧匠以牛頭栴檀,刻造高達五尺的佛像。此說流傳甚廣,通常被視為佛像製作的開端。如今經過許多學者的考證,他們指出,優填王造像之事恐為後代附會之說,可是,斯瓦特河流域佛教發源甚早,卻是一不容否認的事實。七世紀初,玄奘西行取經,曾經路過此地,在〔大唐西域記〕裡他記載著,烏仗國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可見,當時斯瓦特的佛教仍然十分興盛。

  根據考古文物,斯瓦特的造像活動在紀元前後已經展開。由於在早期斯瓦特為犍陀羅文化區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美術風格和犍陀羅一致,保存了濃厚的希臘羅馬色彩。唇上有髭,髮作波浪式,軀體壯健,姿勢自然的佛像、菩薩像,屢見不鮮。貴霜王朝以後,犍陀羅美術式微,斯瓦特逐漸地孕育發展獨立的自我風貌。這種地方風格一直延續到十、十一世紀。

  喀什米爾位居印度西北的喜馬拉雅山區,群山環繞,物產豐富。漢魏時稱為罽賓,〔大唐西域記〕則作迦濕彌羅。它與犍陀羅和新疆相接,又地近波斯,因此喀什米爾吸收了犍陀羅、中亞以及波斯美術的特質,使得它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據說,西元前三世紀中葉,阿育王派遣末田闡地(Madhyāntika)至喀什米爾宏傳佛法,此為佛教傳入喀什米爾的肇端。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曾在此召開第四次佛教結集,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對中國佛教貢獻甚巨的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九歲便至罽賓,跟隨高僧槃頭達多研習〔雜藏〕、〔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南北朝時,到中國傳法的僧侶中,罽賓高僧更為數不少,如四世紀末的僧伽提婆、僧伽羅叉等均是。七世紀初,喀什米爾尚有百餘所伽藍,五千多僧徒。我國高僧玄奘還曾在此地的闍那因陀羅寺停留兩年,修習俱舍、因明以及毗婆沙之學。顯然.長久以來,喀什米爾一直為印度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無怪乎西藏王松贊干布(Songtsen Gempo,約五六九─六五0)特派大臣十七人至此學習梵文佛典。十世紀末,回教民族即不斷地自西侵入,大事破壞印度本土宗教。喀什米爾位置偏遠,直至一三三九年,才被回教徒征服,喀什米爾的佛教活動始被迫終止。

  早期的喀什米爾文化可以說是犍陀羅的附庸,笈多時期,喀什米爾作品又融入笈多造像的特色,犍陀羅與笈多美術是喀什米爾雕像的兩大源頭。七、八世紀,成熟的喀什米爾風格形成,由於它和斯瓦特均深受犍陀羅文化的影響,所以二地的造像有不少相似之處,不過,喀什米爾藝匠喜用黃銅,斯瓦特鑄工則好青銅,二者十分容易分辨。又因喀什米爾是一重要的佛,它的造像風格自然也影響了鄰近地區的作品。以毗鄰的西藏為例,西藏高僧仁欽桑布(Rinchen Zangpo,九五八─一0五五)曾至喀什米爾習佛,返藏之時,還攜三十二位喀什米爾的藝匠同歸。回教徒入侵以後,喀什米爾人民逃亡西藏者更不計其數。迄今,西藏仍保存著許多喀什米爾的銅佛或菩薩像,有的甚至還刻有西藏銘文,喀什米爾與西藏美術間的緊密關係,自不待多言。

 

 

 

 

 

像斯瓦特之類的域外金銅佛像,究竟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呢?一西平措和鄭華星就各種風貌進行了分析。

斯瓦特造像:

多不鎏金本色示人

斯瓦特地區位於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一西平措說,現今看到的斯瓦特金銅佛像,主要是這個地區在西元七至八世紀完成的作品,題材多為釋迦牟尼和觀音系列。斯瓦特造像一般不大採用鎏金工藝,以青銅材質的本色示人,自內而外滲出一種朦朦的色蘊,古雅蒼鬱。

同時,從斯瓦特造像開始,佛像的面目出現了亞洲人的樣式:面部為鵝卵形,下頜較長,腰腹部強調出一種真實的肉感。釋迦牟尼造像佛衣的刻畫也很有特點,大多採用“V”形領口。雙層蓮台造型同樣別具特色:當間腰座向裡深束,蓮台檯面呈橢圓形,周邊鋪開的蓮瓣碩大,瓣型中部圓鼓突起,表達了一種豐盛圓滿的生命狀態。

鄭華星則指出,斯瓦特造像延續了鍵陀羅造像的風格,但在藝術表現和工藝水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人物的面部表情莊嚴安定,姿態豐富飽滿,比鍵陀羅時期更加重神秘色彩。

喀什米爾造像:

高臂釧在今天的印度仍有延續

主要集中出現在西元7-11世紀的喀什米爾造像,多採用青銅琍瑪、白琍瑪、黃琍瑪等合金銅質(“琍瑪”者,接近漢語中“響銅”的意思),或用純銀進行鑄造。主尊肩膀寬闊,臉頰豐盈飽滿,頭髮捲曲,下巴部位通常有圓形突出(尼泊爾風格的突起則略呈方形),手指圓潤修長,臂釧的位置較高,位於上臂的頂端,這種習俗在印度至今仍有延續。

喀什米爾造像頭部的表現也別有特色:三葉月牙形帽冠,冠頂挑高。嘴唇相對短窄,修眉高聳,眼睛細長如梭,瞳孔居中,眉眼距離開闊。腰部略收,以此表現腰胯部分豐腴的肉感。在腿部以下的花紋上經常運用錯銀和錯紅銅的工藝,圖案多為中亞的絲綢風格。蓮台設有單層、雙層束腰,經常會出現一瓣兩鼓的獨特樣式。方形台座上往往還能看到山石、金剛力士、動物、供養人等的刻畫,粗獷奔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