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灰青釉出戟雙耳瓶(12.1cm)

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米黃釉雙耳瓶1.jpg 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米黃釉雙耳瓶2.jpg 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米黃釉雙耳瓶4.jpg 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米黃釉雙耳瓶5.jpg 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米黃釉雙耳瓶6.jpg C779南宋郊壇下官窯米黃釉雙耳瓶7.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米色釉(龍泉窯仿官釉)弦紋奩式爐-紐約佳士得成交價USD 209,000美元

 

 

南宋郊壇下官窯米色釉(龍泉窯仿官釉)弦紋奩式爐-紐約佳士得成交價USD 209,000美元.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海棠式瓜棱瓶(14.6cm)-香港蘇富比秋拍2017-10-03樂從堂藏鴻禧美術館舊藏估價500-700萬港元

南宋郊壇下官窯海棠式瓜棱瓶(14.6cm)-香港蘇富比秋拍2017-10-03樂從堂藏鴻禧美術館舊藏估價500-700萬港元1.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海棠式瓜棱瓶(14.6cm)-香港蘇富比秋拍2017-10-03樂從堂藏鴻禧美術館舊藏估價500-700萬港元2.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海棠式瓜棱瓶(14.6cm)-香港蘇富比秋拍2017-10-03樂從堂藏鴻禧美術館舊藏估價500-700萬港元3.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瓶-1952年任氏墓出土-上海博物館

南宋郊壇下官窯瓶-1952年任氏墓出土-上海博物館1.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雙耳爐-上海博物館

南宋郊壇下官窯雙耳爐-上海博物館1.jpg 南宋郊壇下官窯雙耳爐-上海博物館2.jpg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凹稜膽瓶(高16.9口3深13.9足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凹稜膽瓶(高16.9口3深13.9足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1.jpg  

 

 

 

                此器造型仿商周青銅器,四段凸起戟狀於器面,有如出戟銅尊的稜脊,棱角明快,線條柔順,由三段模分坯垂合而成,肩飾兩鳳耳,底部用支釘支燒,有釘痕。整體造型端莊,古樸典雅,比例協調。薄胎薄釉,胎薄體輕,胎質精細,胎色呈灰色。青釉泛灰,釉色呈灰青色調,發色靜穆瑩潤,片紋細密精緻,釉質精光內蘊,釉質肥厚光潤,釉面清澈瑩潤,幽雅晶亮。此器符合南宋郊壇下官窯的特徵。以上純屬個人大膽臆測,就教於高古瓷有研究先進。謝謝!

 

 

 

   宋代官窯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迄今尚未被發現,南宋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則分別在鳳凰山及烏龜山發現。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窯址的發現,出土大量瓷片和窯具,包括碗、盞、盤、洗等20類、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驚嘆的南宋官窯瓷器。其中一件在製作陶器過程中所使用的「盪箍」令人振奮,上面清晰地寫有「修內司官窯置庚子年」的字樣。由此可以斷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內司官窯。

 

   20世紀初,在今杭州市南郊烏龜山發現了郊壇下官窯遺址。該窯址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區。東北距皇城兩公里,西面緊鄰八卦田,窯址三面環山。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窯址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19851986年,南宋臨安城考古隊又對窯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後來又進行科學挖掘,發現大量實物資料,並在窯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郊壇下官窯,其陳設瓷(琢器)造型多仿商周青銅器、玉器。造型端莊,比例協調,剛柔適中。胎色呈灰色、黑灰色。釉色有粉青、灰青和米黃三種基本色調,其中以粉青釉代表精品正色。釉面清澈瑩潤,幽雅晶亮,釉質精光內蘊。產品分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兩種,前者滿釉,用支釘支燒,有釘痕;後者用墊餅墊燒,釉色大多不透明。有的有“金絲鐵線”,有的有“紫口鐵足”,有的兩樣都有。

 

 

 

 

 

 

 

南宋官窯:修內司窯與郊壇下窯

 

2017-02-17   陳平   《大眾理財顧問》

 

南宋官窯的歷史、工藝和美學價值充分反映了其與南宋宮廷文化及社會習俗的密切相關性,因此也成為當代學術界研究和探討的重點。

 

 

 

  北宋“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趙構避逃東南,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王朝為了滿足宮廷飲食、祭祀和陳設等需要,“襲故京遺制”,在臨安設官窯,專門生產宮廷日用和祭祀用瓷,通常稱南宋官窯。南宋官窯有二,分內窯和新窯。內窯現稱“修內司窯”,在杭州鳳凰山下;新窯今稱“郊壇下窯”,在杭州烏龜山下。修內司在南宋隸屬匠作監,主要掌管皇城太廟繕修兼掌皇室用具配給。

 

 

 

  據《乾道臨安志》載:“修內司壯役指揮,在萬松嶺下。”19969月發現了坐落於今杭州西子湖畔的鳳凰山麓萬松嶺的老虎洞窯窯址。老虎洞窯窯址南距南宋皇城牆100米左右。在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一條長約700米的狹長溪溝的西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於19962001年間,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調查與發掘。瓷片標本還原器中,不僅有高品質的生活用器,還有用於祭典的仿青銅器形制的禮器。

 

 

 

  從1997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古陶瓷實驗室即著手進行老虎洞窯址出土瓷片的研究,通過對出土瓷片的化學組成、顯微結構、燒製工藝以及陶瓷性能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專家們認為,老虎洞窯南宋地層產品即是南宋修內司官窯瓷。修內司窯初建時間推測不可能早過紹興二十年(1150)前,最遲不會晚於淳熙七年(1180)

 

 

 

  修內司窯器特徵

 

 

 

  修內司窯在工藝上繼承了北宋末期汝窯和官窯的特點,同時借鑒了龍泉窯青瓷燒造技藝。器類有各式仿商周秦漢青銅器和玉器的陳設瓷器,如弦紋壺、貫耳穿帶弦紋壺、貫耳穿帶方壺、鵝頸瓶、琮式瓶、紙槌瓶、鬲式爐、弦紋三足爐、螭耳弦紋爐、貫耳觚、尊、花插等,還有日用的各式洗、盤、碟、碗及杯等。

 

 

 

  明曹昭《格古要論》中寫道:“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記載:“修內司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淺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黑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所謂官者,燒于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貴。唯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之隱紋如蟹爪,哥窯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修內司窯器胎骨黑灰,帶紫褐色調(紫灰色),生燒器則為淺灰色。修內司官窯器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徵是“紫口鐵足”。紫口即器口釉薄處呈赭黑色,滿釉器有紫口而無鐵足。鐵足是底足露胎處呈黑灰色。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器,前者多為支釘燒,後者多為墊燒。多見薄胎厚釉器(胎最薄者僅1毫米 ),瓷片斷面可見34層釉層。需要經過三四次燒成和上釉的複雜工藝。修內司窯的釉色兼北宋官窯和龍泉窯二者之美。《格古要論》稱“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釉色粉青為主,其次為月白,還有灰青、米黃等。修內司窯均有蟹爪紋開片。汝窯與龍泉窯中釉下劃花較多,修內司窯幾乎沒有採用刻劃花工藝。另外,汝窯等器物的某一部位或多或少有些窯變,修內司窯產品則全然沒有,釉色穩定性佳。南宋修內司官窯的工藝精美程度亦遠遠高於其後之郊壇下官窯。

 

 

 

  傳世修內司官窯器和宋哥窯器在胎質及其呈色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以至有“官哥不分”之說。

 

 

 

  郊壇下官窯

 

 

 

  郊壇為古代祭祀所築的土壇,設在南郊。今杭州市烏龜山頂現仍有郊壇遺址,通往山麓的寬6米的道路,現仍稱為御道。《咸淳臨安志》記載有“青窯器在雄武營山上、圓壇左右”的內容,說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時,在雄武營山上和圓罎子尚有兩處青瓷窯。可知修內司窯直到南宋末期一直燒製青瓷。雄武營山窯,據查在皇城西北,可能就是修內司窯。文中稱在圓壇左右的窯即郊壇下窯。郊壇下官窯創立的時間應該不晚於嘉泰四年(1204)

 

 

 

  20世紀初,在今杭州市南郊烏龜山發現了郊壇下官窯遺址。該窯址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區。東北距皇城兩公里,西面緊鄰八卦田,窯址三面環山。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窯址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19851986年,南宋臨安城考古隊又對窯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後來又進行科學挖掘,發現大量實物資料,並在窯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在古窯址基礎上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

 

 

 

  郊壇下窯器特徵

 

 

 

  據慈溪上林湖南宋低嶺頭窯的考古發掘研究,低嶺頭窯產品是直接承襲北宋汝窯工藝,郊壇下官窯的產品又是承襲低嶺頭窯而來。

 

 

 

 

 

  郊壇下官窯器型以陳設用瓷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裝飾瓷,有如尊、壺、琮、爐、瓶、洗及碗、碟等。從瓷器胎與釉的厚薄對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兩類。一般講碗、盤、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爐、瓶、花盆等較大較高的器物則以厚胎者居多。釉色有粉青、灰青及米黃等色,還有珍罕的蜜臘黃(或枇杷色)珍品。胎色有黑、灰和米黃等色。大部分器物有紫口鐵足的特徵,胎體不屬於瓷質,屬陶質。有薄胎薄釉與薄胎厚釉器,前者用支釘支燒,後者為圈足墊餅燒。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盤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釘裝燒,唯支釘較汝窯為大且粗,數目甚至有多達二十枚者。厚釉瓷器胎體薄如紙,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達4次,裝燒時往往將圈足底部釉層刮掉,再墊上墊餅,釉層不致粘連而報廢。釉面多開片,分大片與小片。開片紋形成是由於高溫條件下胎與釉的膨脹係數不同所致。薄釉器多開小片紋,厚釉器則多開大片。官窯器帶款銘的很少,主要有官”和“郊壇下官窯”等款。

 

 

 

  南宋官窯的恢復和發展

 

 

 

  1978年,杭州瓷廠仿南宋官窯灰青釉和月白釉二類試製品研製成功。

 

 

 

  1986年,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南宋官窯粉青金絲紋片瓷研製成功。

 

 

 

  1987年國家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評比中,仿南宋官窯菊瓣碗、貫耳瓶、果盤、葵口碗等19(),新研製的十二錦瓶現代造型在全國同行產品品質評比中奪魁。榮獲1987年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中榮獲銀牌獎。

 

 

 

  20098月,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一隻精美的薄胎厚釉仿南宋官窯碗終於出爐——標誌仿南宋厚胎薄釉官窯研發成功,使南宋官窯最精粹的製作工藝得到真正的恢復,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中國第一座陶瓷專題博物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南宋官窯博物館,占地面積約4.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由展廳和郊壇下官窯遺址保護建築兩部分組成,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隨著杭州歷史文化資源發掘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於2002年進行了擴建和陳列改造。經改造後的南宋官窯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窯的風韻與特色,既突出官窯的歷史、工藝和美學價值 ,又充分反映官窯與南宋宮廷文化及社會習俗的密切相關性。

 

 

 

  著名古陶瓷學者葉佩蘭、葉文程、餘光仁對本文亦有貢獻,特此致謝

 

 

 

《謙和儒雅的官窯青瓷》沈怡萱

 

摘抄如下

 

 

 

   南宋官窯已經發現老虎洞和郊壇下兩處御用的皇室窯場。由於窯址完整的挖掘報告及展示,使得我們能夠更方便和更近距離地觀賞到青瓷巔峰期產品的容貌。

 

 

 

   南宋官窯瓷器崇尚釉色素雅、釉質潤潔,體現了玉一般的感覺。由於胎體使用了高鐵高鋁的二元配方,薄釉處透露出了紫色,厚釉面映出深邃的天青。加上後期多層施釉和採取厚釉薄胎法以及窯工們細緻純熟的工藝,使古樸簡練而內蘊的釉色十分唯美,體現了宋代製瓷技術的最高水準,是其他窯口、各朝各代無所能及,就是特意仿造也未有法逾越其鴻溝。

 

 

 

   兩窯瓷器的總特徵皆為“紫口鐵足、澄泥為範、釉色瑩澈。”從鑒賞角度出發,根據兩個窯相對獨立和先後燒造次序等不同,大致可以加以區分:

 

 

 

第一,厚胎薄釉、厚胎厚釉的器物大部分出自老虎洞窯,這和老虎洞是南宋官窯的首座窯有很大關係;而郊壇下窯一開始就仿照汝窯瓷器,雖然掛薄釉,但總體胎也比較勻薄。

 

 

 

第二,老虎洞窯是源於祭祀器皿而設立,郊壇下窯是之後約八至十年設立,因此老虎洞前期主要擔當了祭祀件的燒造,許多大件都出自老虎洞窯;相對而言,燕飲之器多出自郊壇下窯,包括日常用品中的瓶、洗、碗、盤等。

 

 

 

第三,由於兩個窯的總體燒造溫度不同,老虎洞窯平均燒造溫度為1150-1260

 

度,較郊壇下的1100-1220度高,所以,老虎洞的器具表面光澤感強、有玻璃釉的感覺;郊壇下窯器具表面乳濁感強,並有部分生燒器物。

 

 

 

第四,雖然兩座窯的胎土均采自同一處,但老虎洞窯器物胎的含砂量明顯多於郊壇下窯,這樣會導致胎體疏鬆、氣孔增多等問題。

 

 

 

第五,老虎洞窯普遍有支燒和墊燒並用的裝燒方法,而郊壇下窯就很少使用。

 

判別一件器物是否為南宋官窯出品,首先是對器型的甄別。看它的型和夏三代青銅器的差別,和《宣和博古圖》的異同,和唐宋金銀器的比照。那些純粹杜撰的、奇怪的、比例失調的均不可輕信。

 

 

 

其次看它的釉面。真正的南宋官窯釉面是靈動的、有生氣的。看多了真品就能夠一眼覺察到仿品那種如同化過妝、毫無生機的釉面。

 

 

 

再次是看胎。過濕過乾都不對。過濕了,是因為沒有使用官窯的胎土配方,後朝仿的胎土其二氧化矽的含量高於官窯用胎土,二氧化矽是顯示濕性的主要原因;過乾了則是現代仿品。仿造者為了追求南宋官窯的胎效果,刻意多加入高鋁瓷土和現代元素,使胎看起來又乾又木。

 

——沈怡萱《謙和儒雅的官窯青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