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一對(口徑6.1 高5.9 底徑3.3公分)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銀質鎏金,盛茶酒用具。通體呈七棱形,敞口平沿呈七邊形,腹作七面,整體呈喇叭花狀,圈足。口沿一側加焊蝶狀花式指墊花式柄,表面模鑄卷草紋,下帶指扳,扳不封口,造型別緻。杯沿、折棱、足沿及開光邊框均為聯珠紋飾作邊框。框內鏨刻珍珠紋地,上腹飾雙鳥銜花紋,腹下部鏨纏枝花,圈足為山形紋。中腹七面每面框內平鏨出一位形態各異的人像,應是以善飲出名的竹林七賢人物,均著廣袖長袍肩披巾,闊臉長髯,赤足,背倚竹樹,坐於蒲團之上,作書寫、把酒、執扇、飲酒、捧缽、撫琴、閱書狀,表情閒適,神態各異,極具神韻,有明顯的唐代風格。整個銀杯小巧玲瓏,別致精美,鎏金光均。尤其是人物鏨刻入微,形態各異,富有神韻。
該杯造型源於中亞粟特系統器形,在唐代由中亞輸入中國後開始出現倣製品,並漸漸演變成中國風格。而杯柄部裝飾簡約,且柄部下不封口,聯珠棱為焊接的做法均與唐代金銀器有別。西安市西郊何家村曾出土唐代人物八棱金杯,上刻西域胡人圖案,是唐代早期作品,而這件銀杯所刻都是中原人物,應是晚唐或五代作品。可能是遼初由中原流入草原,也可能是漢族工匠在草原製作,應視為契丹人的創新與發展。該杯是仿造唐代粟特式扳指杯而鑄成的,是遼早期銀杯中的上乘之作。是契丹上層貴族所用酒具,耶律羽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