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一對(口徑6.1  5.9 底徑3.3公分)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1.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2.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3.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4.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5.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6.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7.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8.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09.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0.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1.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2.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3.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4.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5.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6.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7.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8.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19.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0.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1.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2.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3.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4.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5.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6.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7.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8.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29.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30.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31.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32.JPG BR207遼銀鎏金鏨花開光高士圖六稜扳耳杯33.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3.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5.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6.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7.jpg 下載網路-遼代會同四年(西元941年)鎏金鏨花高士圖七棱扳耳銀杯(口徑7.3  腹徑5.2 高6.4 底徑3.9公分,各重226克、146克)-1992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收藏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8.jpg  

 

 

 

      銀質鎏金,盛茶酒用具。通體呈七棱形,敞口平沿呈七邊形,腹作七面,整體呈喇叭花狀,圈足。口沿一側加焊蝶狀花式指墊花式柄,表面模鑄卷草紋,下帶指扳,扳不封口,造型別緻。杯沿、折棱、足沿及開光邊框均為聯珠紋飾作邊框。框內鏨刻珍珠紋地,上腹飾雙鳥銜花紋,腹下部鏨纏枝花,圈足為山形紋。中腹七面每面框內平鏨出一位形態各異的人像,應是以善飲出名的竹林七賢人物,均著廣袖長袍肩披巾,闊臉長髯,赤足,背倚竹樹,坐於蒲團之上,作書寫、把酒、執扇、飲酒、捧缽、撫琴、閱書狀,表情閒適,神態各異,極具神韻,有明顯的唐代風格。整個銀杯小巧玲瓏,別致精美,鎏金光均。尤其是人物鏨刻入微,形態各異,富有神韻。

         該杯造型源於中亞粟特系統器形,在唐代由中亞輸入中國後開始出現倣製品,並漸漸演變成中國風格。而杯柄部裝飾簡約,且柄部下不封口,聯珠棱為焊接的做法均與唐代金銀器有別。西安市西郊何家村曾出土唐代人物八棱金杯,上刻西域胡人圖案,是唐代早期作品,而這件銀杯所刻都是中原人物,應是晚唐或五代作品。可能是遼初由中原流入草原,也可能是漢族工匠在草原製作,應視為契丹人的創新與發展。該杯是仿造唐代粟特式扳指杯而鑄成的,是遼早期銀杯中的上乘之作。是契丹上層貴族所用酒具,耶律羽之就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