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1.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2.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3.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4.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5.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6.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7.jpg

J779石家河文化晚期帶褐沁黃玉鳳形環(直徑5.5厚0.5公分)8.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jpe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1.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2.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3.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4.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5.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5-.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6.jpg

石家河文化晚期鳳形玉環(直徑4.7厚0.6-0.7釐米)- 1955年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07.jpg

       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珍貴的藏品,也許可以給出答案。它,就是出土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領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鳳”的石家河玉鳳。

    石家河文化為新石器時代長江古文明,石家河時代(2800BC-1800BC)距今約5900年至3800年。這件玉鳳1955年出土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國家一級文物,距今約4800-440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佩。這件玉鳳採用減地陽刻法,體現了高超的玉器製作水準。玉鳳直徑只有4.7釐米,鳳體團身扁平,鳳眼圓形,冠羽後卷,兩歧長尾。從考古材料得知,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鳳是目前所知較早的鳳形象,其造型影響了中國後來幾千年鳳鳥藝術的發展,這件文物因此有著中國第一鳳美譽。

     它直徑4.7釐米,厚0.6-0.7釐米,通體牙白。鳳鳥首尾相銜,生動雅致。遠古匠人創造性地嘗試鏤空透雕、減地凸起陽線等玉雕技法,使器物上的修飾線條更加流暢和精准。鳳鳥造型極富美感——頭頂有冠,肩連雙翼,尾部修長、尾翎輕卷。鳳鳥的肩翅和尾部均用陽線琢出翎羽線條。鳳尾中部琢一圓孔,單面鑽,孔內填實。器物的雙面紋飾相同。

 

 

石家河玉鳳郵票-20170717日發行

石家河玉鳳郵票-2017年07月17日發行1.jpg

石家河玉鳳郵票-2017年07月17日發行2.jpg

 

           

“中華第一鳳”揭秘

中華第一鳳(資料圖)  鳳,是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圖騰之一,也是楚文化的主要象徵,自古以來便被看作神鳥和吉瑞之兆。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有一件石家河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800年至4400年的新石器時代玉鳳,被譽為“中華第一鳳”。

從石家河遺址翩然飛入國家博物館,這件玉鳳緣何被稱為“中華第一鳳”?它身上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讓我們追尋時間的脈絡,跨越時空的更迭,探秘“中華第一鳳”。

發現於60多年前的“中華第一鳳”精美到考古界不敢相信是史前玉器

  時間回溯到1954年的冬季,一項水利工程的建設,意外掀開石家河遺址神秘面紗的一角,大量古代石器和陶器被挖掘出。

於是,湖北文物部門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成立文物工作隊,由北京派來的張雲鵬任隊長,湖北省博物館的王勁任副隊長,赴石家河及其鄰近地區進行考古工作。

文物工作隊很快確認石家河有多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在1955年拉開序幕。經幾個月連續工作,發掘了羅家柏嶺、楊家灣、石板沖和三房灣四處遺址,初步認定石家河一帶古代遺址分佈密集,遺存堆積豐厚,是一處大型群落性遺址。

在對石家河羅家柏嶺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遺址中部有個土台,土台四周挖有水溝,在南邊的水溝裡,張雲鵬發現了這件團著身軀的玉鳳文物。同時在土台及附近發現玉器40多件,有玉人頭像、玉蟬、玉龍、玉鳳、玉璜和玉管等。

玉鳳為“團鳳”造型,鳳體團身扁平,鳳眼圜形,冠羽後卷,兩歧長尾,直徑4.7釐米,厚0.6-0.7釐米,採用減地陽刻法制作而成。參與發掘的考古學家王勁曾表示,對當年玉鳳的發現記憶猶新。據她介紹,因這件玉鳳十分精美,製作技術很高,當時考古界不敢相信它與粗糙的土陶共存於同期的史前時代,起初以為它的時代可能是商周。

張雲鵬初步判斷它們屬西周遺物,於1956年將玉鳳帶回交與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後隨著石家河考古發掘及研究的深入,這件玉鳳的年代被修正為新石器時代。

這枚玉鳳是目前所知較早的鳳形象,姿態生動、造型優美、技藝精湛、栩栩如生,代表了高超的玉器製作水準,其造型影響了中國後來幾千年鳳鳥藝術的發展,因而被譽為“中華第一鳳”。

“中華第一鳳”開鳳紋之先河 標誌著史前玉作的巔峰

“石家河文化玉器,標誌著一個史前玉作的巔峰,代表了一個中國玉文化發展空前絕後的時空座標。”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對石家河文化玉器的評語。

而現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的“中華第一鳳”,無疑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對於這件玉鳳,國家博物館官網中同樣給予高度評價:從目前考古材料得知,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鳳是目前所知較早的鳳形象,開鳳紋之先河。

在珍品如林的國家博物館,館藏玉文物達8萬餘件。該館常設展之一《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專題成列板塊中,“中華第一鳳”則作為封面專題展的封面和壓題圖示出現。作為我國的頂級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古代玉器數量眾多,《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覽更是擷取上起遠古、下迄清代的精品展品近300件。而“中華第一鳳”作為我國古玉文物代表,從國家博物館8萬余件文物藏品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並被選為封面和壓題圖示,其地位和價值不言而喻。

2017年,中國郵政首次專門發行一套《鳳(文物)》特種郵票,以文物原型為主體,設計製作了6枚鳳文物主題郵票,這些鳳文物都是不同時代的頂級藝術品,可以說樣樣精工、件件精彩。其中,第一件便是“中華第一鳳”,可見其在中華鳳圖騰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從“中華第一鳳”探究楚人崇鳳淵源最初的鳳形誕生于石家河文化

  楚人崇鳳,以鳳鳥自居。那麼,鳳究竟源於何方呢?

《說文解字》雲:“鳳,神鳥也。天老日,鳳之象也,鴻前磨後,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欠,見則天下大安寧。”

這段後世對於鳳外形的詳細描述,對比“中華第一鳳”的造型,可以說是十分吻合。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介紹,玉鳳在紅山文化中也有,比石家河遺址玉鳳早,但它是具象的,像天鵝,或一隻逼真的鳥。石家河玉鳳是抽象了的鳥,形象飽滿,尤其神奇的是,它與現代國人想像描繪出的鳳的形象特別接近,與楚文化中的鳳也接近,而鳳是楚文化中重要的圖騰。

在湖南澧縣孫家崗一座石家河文化墓葬中發現鳳形透雕玉飾、在石家河遺址發現的對鳥(雙鳳)玉佩、經綜合考證被學者認定是石家河文化器物的殷墟“婦好”墓玉鳳……種種跡象表明,石家河文化居民對鳳懷有著特別的情感認同。

王勁曾撰文研究石家河文化玉器與江漢文明化進程,由玉鳳論及楚人崇鳳的淵源,她將鳳文化的創造歸屬為石家河先民。

王仁湘在所著的《發現中國鳳》一文這樣寫道,這件玉鳳包括新近發現的對鳥(雙鳳)玉佩,表明石家河文化居民對鳳懷有特別的情感認同,他們應是神鳳最初的締造者。最初的鳳形,應當是誕生于石家河文化,從此鳳崇拜也成為一種規範的信仰方式。(天門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婉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