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應正名為春秋早期雙龍形玉璜(10.62.80.5公分)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1.jpg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2.jpg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3.jpg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4.jpg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5.jpg

J683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6.jpg

 

 

春秋早期青玉虎形佩 (13.770.18公分)-1983年河南信陽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J683西周早期玉璜(長11寬2.5公分)-河南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館藏.jpg

J683西周早期玉璜(長11寬2.5公分)-河南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館藏1.jpg

這隻璜為傳統造型,外沿及兩端有淺扉棱,器型規則。紋飾極複雜,有眼部逐漸退化的龍首、鳳、人形象,更多的是龍、鳳、人的符號標識互相交合,數量及多種姿態的表現如密碼一般,但沒有任何一道紋飾是無意義的、奇怪的存在,都代表了明確主題的內容,且佈局合理,雜而不亂!

 

         

  

   

      這件玉件購藏後ㄧ直努力上網搜查相關資料,均找不到類似造型紋飾玉件。雙龍形玉璜流行於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式微;雙龍形玉珩則出現於春秋晚期,在春秋晚期至西漢時期頗為常見,是此期玉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此件雕刻紋飾雙陰線ㄧ面坡,應屬春秋早期風格,但卻有三孔,所以個人只能暫時命名為玉珩,但玉珩卻是春秋晚期才出現,兩者是有矛盾,百思不得其解!

        昨日上網查資料,無意間發現ㄧ件春秋早期玉璜(112.5公分)-河南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院館藏類似款,造型大小均相近,紋飾則如出一轍,終於真相大白。個人這件玉質白皙通透溫潤,為ㄧ級和闐籽料製作,全器僅有些微黃沁,顯示為自然入沁,表面呈現玻璃光澤,全器品相ㄧ流,古玉如新就是寶,實為高古玉中罕見不可多得的精品。

        黃國是春秋早期小國,子爵,國君稱為黃子,或黃君,後被楚國所滅,黃君孟的事蹟不見史傳,但其夫婦合葬墓1983410日施工被無意間發現,經搶救性發掘出土留下了大量不朽的玉器。黃君孟夫婦墓年代為春秋早期,館藏玉件只有兩孔符合當時玉璜制式。個人收藏這件兩端穿孔為喇叭口,判斷製作時鑽頭仍為較軟青銅材質,形成喇叭口,至於中間穿孔為較小直孔,是採用較硬鐵質鑽頭,鑽孔為較小直孔,為不同時期所鑽,判斷應是後代把已不流行的玉璜佩帶方式,在玉件中間後加穿ㄧ孔,成為玉珩佩帶方式,至於是何時所加鑽?則不可考,應是春秋晚期以後佩戴方式採玉珩方式,且以鐵質鑽頭時期。個人這件成為玉璜及玉珩過渡期最佳見證。

 

 

春秋晚期雙龍形玉珩

    玉璜(讀:黃),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久的玉器之一,在《周禮》中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並稱為“六器”,代表了夏商周時期禮玉文化的祭祀用玉,屬於最典型的禮儀玉器。

    玉珩(讀:衡),是中國古代的佩飾玉器,形狀像磬,是玉組佩中最為重要的元件之一,起到平衡與連接整套玉佩飾的作用。

  玉珩在西周時期開始出現,被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物。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佩玉盛行,玉珩作為玉組佩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大量出現。

    璜與珩的差異,有必要進行簡單分辨:《說文·玉部》釋「璜」為「半璧」,西周時期、春秋早中期的弧形片狀玉器就是璜,在佩戴時通常兩端翹起,從而凹面向上、凸面朝下。春秋晚期以來的弧形片狀玉器,同前期玉璜的形制極其接近,但皆於中脊處鑽有一孔,串綴於組玉佩中則凸面向上兩端下垂,恰作磬形。根據《國語·晉語二》韋昭注曰「珩形似磬而小」;以及清代學者孫詒讓注《周禮·天官·天府》所記:「衡(通珩),上隆而下窐,與橫磬略相同」,可知這些佩戴起來凸面向上的璜形玉實為珩。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雙龍形玉璜流行於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式微;雙龍形玉珩出現於春秋晚期,在春秋晚期至西漢時期頗為常見,是此期玉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

    春秋晚期、戰國早期的雙龍形玉珩,兩端龍首多抽象,其造型輪廓大致接近前期,但業已出現少量較具象的龍首,新增吐舌者。

    玉珩表面紋飾,除春秋晚期早段尚有部分雙鉤陰線龍首紋,此期多為浮雕龍首紋、雙鉤寬線龍首紋、浮雕雲穀相雜紋和陰刻雲穀相雜紋。春秋晚期玉珩內外邊緣常雕有扉牙,進入戰國早期扉牙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莊的敝帚 的頭像
    老莊的敝帚

    老莊的敝帚-中國骨董文物專業收藏部落格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