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夏文銅官印


(邊長5.9公分見方,印臺厚1公分,長柱鈕高2.5 長2.2 寬0.9公分)












15-341. 暑假北上文物之旅-3.在玉市同一賣家所購得的一件西夏文銅官印的收藏 (102.1.27)



光華玉市之旅在陳先生攤位瀏覽完文物挑中兩件竹雕臂擱後,接著又挑選看中7件印石篆刻。心想依慣例十件以上可7折優惠價,於是四處找想湊足十件,找遍整個攤位都無所穫。最後順手在一堆銅印中拿起其中一件龜鈕銅印起來看,陳先生表示檯面上那堆銅印都是新仿的生意貨,一個才幾百,沒有老件,若您對到代老銅印有興趣,此次有收到一件老件銅官印,於是從後面拿出來看。我一看印背上兩側各陰刻4字,方形字體似漢字,但卻無法解讀。此種文字造型銅印多年前曾在一熟識玉市業者攤位上見過一件類似款,賣家表示是西夏銅官印,因古銅印非我收藏項目,未考慮收藏。見到好友梁兄告知此印,梁兄有興趣,便一道再前去鑑賞,看完後梁兄表示是開門貨,但詢價並不便宜,要三萬多,只好放棄。而此陳先生要價向來溫和,是有機會列入考量。

於是上手加以仔細檢視:


1.造型: 邊長5.9公分見方,印臺厚1公分,長柱鈕,高2.5 2.2 0.9公分,紐底部有一小穿。

2.背款印文: 柱鈕上刻一字,印背兩側各陰刻4字,方形字體像漢字,但卻無法解讀。印文鑄白文,筆劃深厚凝重,曲屈折疊,均勻地充滿印面空間,類似漢印中的“滿白”,仿唐、宋印通用的九疊篆文。古代老件銅官印背款為手工鑿刻,現代仿品為翻鑄款。此印由其文字風格看應是宋代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所建立政權所使用官印。


3.鑄造方式:古代老件銅官印傳統製作工法為脫蠟法。脫蠟法表面較細緻平滑沒有砂孔,沒有多餘肉粒不需再打磨,但成本較高昂。現代一般仿品為減少成本,其製作工法翻砂鑄造,而非較高級的脫蠟法,會在表面留下鑄造砂孔,表面有經人工打磨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銅印表面細緻平滑沒有砂孔,表面沒有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印文鑄白文,字腔極深,筆劃工整,曲屈折疊應是脫蠟法鑄造。


4.銅質: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老件銅印因原料貴重一般採薄胎鑄造,一般仿品會以厚胎鑄造。


此銅印露胎銅質為金黃色的黃銅,胎體細薄並不厚重,但上手有沉重感,敲擊聲清脆,表示經過精煉。


4.銅繡色皮:傳世銅印多數是黑色皮殼,這黑色並非原先製作色皮,金黃銅質表面會自然氧化成銅紅,經長久歲月逐漸加深表面會形成黑色色皮以保護避免腐蝕,若色皮被腐蝕破損會在銅紅上氧化成綠色銅鏽。觀察、分析銅器鏽色是斷定器物真偽的重要內容,真鏽顏色自然、堅固﹔偽鏽多係渲染,色浮且滯,鏽塊粗鬆化。用針尖刺紮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鬆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真鏽沒有異味,以酸咬製作綠色假銅繡,則會有刺鼻酸味。


此銅印表面為黑色,應是經長久歲月自然氧化,表面所形成黑色色皮,並在部分銅紅面上氧化成綠色銅鏽。此銅鏽堅實,以指甲摳不易去除,以鼻子聞沒有酸異味。



綜合判斷:


此件銅印由以上特徵判斷,其造型為宋代時期風格,文字則為西夏文,依銅質及工藝和特徵則符合古代銅官印風格。再由表面為黑色色皮,並在部分銅紅面上有氧化成綠色銅鏽。判斷應有宋代西夏年代,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於是詢問其年代及印款內容,他表示背款及印文他也看不懂,但年代由銅紅銅綠現象看,絕對最少是入清百年以上文物。問其要價,覺得相當和藹可親,本想湊成十件,依慣例十件以上7折優惠價,但他堅決表示已沒有利潤,最後以7.5折成交。



回來拿出所有璽印篆刻尋找類似西夏文印章,均無所獲。後來上網終於找到兩件中國博物館館藏類似西夏文銅官印。根據其說明,柱紐頂端刻一西夏文“馬”字(即漢語“上”字),以指示印文方向。印背兩側陰刻背款,右側為年款,左側受印人名。有年款的官印,基本上為崇宗、仁宗兩朝,如“雍寧六年”(西元1119)、“元德二年”(西元1120)、“元德九年”(西元1127)等。印文鑄白文(陰文),筆劃深厚凝重,曲屈折疊,均勻地充滿印面空間,類似漢印中的“滿白”,仿唐、宋印通用的九疊篆文。其印文為“首領”篆書形體不同印結構大同小異,富有變化。




下載網路-西夏文九疊篆官印-邊長4.8印臺厚0.7連橛紐通高2.6公分







西夏軍事首領印。西夏文字是失傳的,西夏文物因其稀少,顯得相當珍貴。


宋夏打仗之時,宋朝多次記錄下獲得西夏官印的數量,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戰利品來對待。如元豐八年 (西元1085)夏四月,破賊六寨,斬首六百餘級,凡首領十三人,獲銅印十四顆,駱駝牛馬以萬計。由此可知,宋朝屢屢記載獲得西夏官印的數量,顯然在於說明當時戰鬥的激烈與殘酷程度。


這方西夏文九疊篆官印。1990年代徵集。銅質。邊長4.8釐米,印臺厚0.7釐米,連橛紐通高2.6釐米。印為正方形,長時間使用,邊緣圓鈍。


西夏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規定,西夏官印印面的標準形狀應該是長寬相等的正方形。印背正中有一長把形橛紐,紐長1.6、寬1.05、高1.9釐米。橛紐底部有一小穿,為印綬綰結之處,孔徑0.5釐米。橛紐頂端刻一西夏文字(即漢語字),以指示印文方向。


西夏的軍隊,多由部落首領統率。官印紐上穿孔,仍是為了便於佩帶,以適應其遊動的生活。印面白文,刻西夏文九疊篆首領二字。奇詭難認。鑄文較寬,筆劃與邊欄等寬。此西夏官印背款鑿刻六個行書體西夏文,是授印之後鑿刻上去的。有些西夏官印背款一個字沒有。可見此印的珍貴。







下載網路-西夏文篆書銅印(6x6公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夏文篆書銅印,印的背面陰刻一行西夏文。西夏文字是黨項人成功的文化結晶,因為在當時流行的少數民族文字中,西夏文字無論是應用範圍還是流傳的時間,都是較為突出的。


宋代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但流傳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印文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夏王元昊在位期間,採用漢字筆劃製成西夏文字。西夏文字在西夏境內廣泛使用,但13世紀西夏滅亡後便被廢棄。西夏文銅印就是西夏時期用西夏文字製作成的銅印,在當時非常流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由於較早為蒙古軍所攻佔,所以城址保存較好。加之氣候乾燥,人煙稀少,許多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在內蒙古巴盟臨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中,出土大量西夏錢幣以及金銀器窖藏和西夏文銅印多枚。這座古城位於內蒙古高原通過河套進入寧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這些文物估計是西夏人倉促撤退時掩埋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存有西夏文銅印。迄今所見西夏官印,印文有三種:二字、四字和六字印,其中90%以上為二字印。有年款的官印,基本上為崇宗、仁宗兩朝。不論是二字印,還是四字、六字印等,基本上是正方形,不過絕大多數是圓角方形。二字印的邊長在4.2釐米至5.9釐米之間,以邊長5釐米左右者居多;四字印邊長5.4釐米至6.2釐米;六字印邊長6.2釐米至7.5釐米。





西夏文字是仿照漢字而製成的。西夏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書頗重複字體有草、篆、隸、楷等。字體的構成,多採用漢字的會意法,也有和漢字相同的以類相從法,有的則直接借用漢字。西夏文結構和漢字一樣,以偏旁、部首組合而成。黨項人論述西夏文和漢文的關係時也說:論末則殊,考本則同
《宋史》把西夏文字的創造歸公於元昊,說元昊自製番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遼史》記載為李績遷……子德明,制書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則把西夏文字的發明歸功於德明;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則認為: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創造番書,獨局一樓上,累年方成,至是獻之,說西夏字是由野利遇乞創造的。這三種說法儘管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把西夏文字說成是某一個人的創造,這些說法和把漢字的發明歸功於倉頡一樣,不符合文字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認為西夏文字是黨項族勞動人民在長期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接受了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採用漢字的偏旁部首結構創制而成的。元昊稱帝時,令野利任榮造番書,不過是把民間流傳的西夏文字加以搜集、整理、歸納和演繹。並用法律的形式予以公佈和推行。西夏文公佈以後,漢文並沒有因此而廢棄。大量的事物表明,不僅勞動人民,就是在統治階級中,也往往兩種文字同時並用,漢文在西夏文化中仍然佔有重要地位。



西夏文印章篆文。傳世的西夏文篆書官印以“首領”二字印最多,見於著錄與新發現的實物總數已達150方之多。西夏文印章同樣是學習和借鑒漢文印的產物,用以表示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物,西夏文“首領”官印,銅質,方形,一般邊長5公分左右。柱鈕上刻表示方向的西夏文“上”字,印背兩側陰刻年款與人名。印文鑄白文(陰文),筆劃深厚凝重,曲屈折疊,均勻地充滿印面空間,類似漢印中的“滿白”,仿唐、宋印通用的九疊篆文。“首領”篆書形體不同印結構大同小異,富有變化。西夏文印開古代少數民族文字入印之先河。



西夏文字從創制到消亡經歷了500年,這種文字曾一度湮沒,直到20世紀,俄國人在黑水城的佛塔城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藏書庫,轟動了世界,其中大量的西夏文獻也推動了西夏文化的研究。其中最可貴的是在漢文中已經遺失的一些經文、資料在西夏文獻中尚有保留,我們可以通過對西夏文字的翻譯,對漢文化的研究作出貢獻。此外,西夏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其當時的文化水準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十分完善,然而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古國的文化、文字是如何消亡,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西夏在推廣文字方面是一個奇跡,西夏文字本身結構比較複雜,但西夏政府卻在10361060年短短幾十年間已將6000多個西夏文字推行到政府的各個部門以及民間,這無疑告訴我文字的複雜與否與其推行難度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同時也讓我們去思索到底是西夏政府掌握了一種文字推廣的好方法還是西夏文字之間存在了一種內在規律讓人們便於記憶,這就留下了一個懸念去探討。


---以上引自網路




仿古銹的五花八門


偽倣品上銹是現代青銅倣古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道工序,銹蝕倣造的相似程度,直接決定倣造是否成功。所以倣造者就要用各種方法來倣古銹。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將常見的做法歸為以下幾種:


1.“種植銹:將酸、鹼、鹽等各種化學藥品摻和金屬粉塗抹到倣品表面,然後再埋到土裏來種植偽銹。


2.“膠著銹: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銹拌入清漆或膠水中塗抹到倣古銅器上。


3.“燒熔銹:將調製好的礦物顏料在銅器表面燒熔,這些被熔化的顏料在降溫後凝固在銅器的表面。


4.“電鍍銹:用類似工業中金屬表面電鍍技術在銅器表面鍍水銀皮黑漆古等皮殼。


5.將動物尿液、糞便或農用化肥與泥土摻和,塗抹到倣品表面後埋到土裏。


6.“移植銹:將古銅器上的古銹移植或鑲嵌到倣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組合作銹。


儘管作假銹的方法五花八門,但不外乎分物理上銹、化學上銹兩類方法。但這種年輕的新銹與古銅銹存在根本的區別,如果用顯微鏡或其他儀器來分析,區別會更明顯。鑒別對策更勝一籌。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花樣百齣的倣品,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應對,針對以上歸納的常見作偽方法,筆者通過長期的實驗,也總結出一些實用,僅供收藏者參考。


1.用針尖刺紮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鬆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對於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用這種方法鑒定也很有效。


2.在鑒定銅器的銹蝕時,最好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膠味兒等刺鼻的氣味。放大鏡觀察,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固,根據熱針的形狀形成一個半圓槽。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他異味兒。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4.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拋光,也有用拋光玉器的滾筒機械拋光。這類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使其表面發熱後,嗅其味道,有些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兒、塑膠味兒、油漆味兒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異味兒。
5.
用珠寶鑒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鑒定銅銹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銹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用那些綠色、藍色的化學顏料做的各種偽銹,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特別是用琺瑯彩釉料在低溫下燒成的假銹,這種偽銹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熱針、水都不管用。但因為琺瑯釉料中的藍色含鈷,所以在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它的藍色或綠色會變成紅色。


6.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如果銅銹是透明的結晶銹,我們可以取下一塊放在熱水裏,如果遇到水後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這幾種偽銹。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試青銅器銹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他結晶狀的偽銹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正的古銅銹幾乎沒有味道。筆者認為有些偽銹有毒,最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銹上,觀察銅銹的親水程度,古銅銹是親水的,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
7.
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銹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銹和老銅銹有很大差別。


引自---中國經濟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