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黃沁玉覆斗方印(印面長1.9 1.9 紐通高1.4公分)



















下載網路-


西漢 玉印“夏侯黤”- 北京誠軒200665日成交價¥74,800





下載網路- 玉覆斗形印-中國嘉德2008315日成交價¥5,600






下載網路- 玉覆斗形印-北京匡時20061122日成交價¥13,200








15-328.一件戰漢?帶黃沁玉覆斗方印的收藏(101.11.10)



此次賣家為中年的林先生,專營玉器,早年就從大陸跑單幫找貨,後來在台中定居。幾年前才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大陸單幫客攤位中少數賣老玉及新疆和闐玉的攤位。所販賣玉器,新舊雜陳,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但只買過幾件入清老件中等玉件,看了會令人心動的較高檔的玉件則從來未曾見過。距(101.3.3)向其購入清帶黃褐沁白玉淺浮雕庭院人物及靈芝圖方牌已8個月多月未曾光顧過。



(101.11.10)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大略瀏覽一遍其桌面所陳列玉器,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需詢問其價位的。他表示幾天前從大陸回來,現在跑單幫生意難做,大陸進貨難買,臺灣擺攤難賣。問其還有沒有帶來特別的貨?他從褲腰掏出此件帶覆斗玉印,說此件是十幾年前所收入,因近來找不到玉質較好得的明清老玉,才拿出來賣看看。看此玉印為覆斗狀,造型古樸典雅,表面為凹凸高低沒有光澤的皮殼,只有少數點狀凸出的玉質露出玻璃光,於是逐項詳細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玉色帶蜜糖黃,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以筆燈照射玉質通透,應為和闐材質。


2.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老玉器打眼用兩面對鑽的穿孔法,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但現代機械穿孔後,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緣,這樣孔中間的一小部分依然筆直光滑。


檢視此件印頂所鑽穿孔為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印文陰刻線條,雕工是細緻流暢,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3.檢視皮殼,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表面為凹凸高低沒有光澤的皮殼,只有少數點狀凸出的玉質露出玻璃光,判斷是沁蝕後所留下較硬材質。


4.造型:


印面長1.9 1.9 1.4紐通高1.3公分。為典型覆斗印,造形古樸典雅,稜線分明。覆斗鈕始於戰國,形如倒置之米斗,故而命名,側視如壇台狀。西漢前期私印的鈕式,除專用於玉印的覆斗鈕外,以銅印上的環狀鼻鈕和龜鈕最具時代特徵。


5.印文:


陰刻專篆書印文”堂之”,印面文字精緻,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疏密有致。筆道起收處多作尖狀,而與漢玉印風格多方起方收有所不同。


我在兩年前購入一件漢代白玉瓦鈕方印就曾下工夫作功課,查閱漢玉印書籍及上網查相關資料,專家均認為戰國玉印因屬工藝初期,印文陰刻較為簡陋深度較淺,以砣具琢磨後,留下筆道起收處多作尖狀工具痕跡。到漢代玉印,工藝純熟,陰刻字體較深,筆劃底部琢磨平整,最後會將筆道起收處砣具琢磨的尖狀工具痕跡,以較細砣具垂直琢磨成平起平收狀。我曾提出此點質疑,賣家表示這是專家學者根據考古出土有限的漢玉印所作推斷,有以偏概全之疑,考古未出現的形制,並不代表是偽品,可能只是在有限的考古還未出土,在其經手幾件漢玉印,大多數是筆道起收處多作尖狀,只有少數是方平狀,也有少數是陽刻朱文。


此印印文筆劃較細,印面有邊框,似乎較接近戰國玉印風格。


一般出土戰漢玉印,均為未刻印文,玉質為較差的青玉,應為陪葬玉。但此印陰刻印文,若是戰漢玉印應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用印,死後陪葬。


5.由玉的沁色: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鑒定古玉的重要參數之一。沁色是礦物質構成的玉器長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質的侵蝕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產生的顏色,習慣上稱之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銅沁、血沁、水銀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蝕剝落現象,可呈片狀脫落。沁色在玉器裏顏色自然。


此印帶蜜糖黃色是沁色還是原先玉色,個人無法分辨。但由表面為凹凸高低沒有光澤的皮殼,只有少數點狀凸出的玉質露出玻璃光,及印文只輕微沁蝕,其沁蝕並不嚴重,判斷應是原先玉色,而非沁色。



整體評估:


此帶黃沁玉覆斗方印造形古樸典雅,印頂所鑽穿孔為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印面文字精緻,章法嚴謹,筆勢圓轉潤澤。表面為凹凸高低沒有光澤的皮殼,只有少數點狀凸出的玉質露出玻璃光,應是入土受沁蝕老件。


根據資料高古玉印傳世相當少約五百餘,其中漢代最多,戰國次之,個別為秦代。這個數字僅占同期傳世璽印總數的百分之一強。漢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間或一見,當年漢玉印的主人社會地位比高。其中漢玉印以鼻紐印又稱覆斗印為多見。高古戰漢玉雖非我收藏專題,但此戰漢玉印實為可遇不可求,應列入收藏。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從覆斗造型風格及沁蝕明顯痕跡特徵判斷,應為漢玉印。再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件為十幾年前舊藏,因此次回大陸找不到老件古玉,只好拿出賣看看。一聽所開價位,覺得若是漢到代未刻印文,就算非常溫和價位,何況此印有原刻印文。我表示我對傳世未受沁明清件古玉,較有興趣,對於出土受沁古玉較沒興趣及深入研究。他表示大家都是老朋友,很久沒有跟您交易,您又是今天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您認為多少可以接受,就出個價,少賠點本錢就讓您收藏。於是就提出腰斬一半議價,他表示若以十幾年所購入價錢是賠了不少,但仍爽快答應成交。煩請對戰漢玉印學有專長的同好不吝提供高見。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