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格帶黃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2.8 2.6 2.1公分)




































下載網路-西漢螭虎紐玉璽”皇后之璽”(長寬2.82CM)-



1968年咸陽市狼家溝村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西漢獸鈕玉印 “帝印” (1.8、邊長2.3 印臺高0.8公分)-


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下載網路-西漢獸鈕玉印(2.32.82.8CM)無印文-


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










下載網路-西漢螭虎紐玉印(無印文)-


2008~2009年廣州太和崗西漢墓葬M112出土







下載網路-


漢“王武”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5-327.一件漢風格帶黃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的收藏(101.11.6)


此賣家為北部男性賣家,今年才開始在網拍開設賣場,拍賣其父親40年的收藏,其評價僅個位數。賣場以瓷器為主,兼賣一些玉器。其賣場上架瓷器部分,多數為明清官窯款瓷器,畫工還說得過去,但要價從一萬多到幾萬元,當然不可能是到代真品,少數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則為一眼假的低仿品。至於其他玉器也是一眼假的低仿高古品。


(101.11.5)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在珍玩 > 白玉項目中搜尋到此件標題---老件白玉螭龍方形玉印。由照片看玉印玉質通透,帶黃沁色,螭龍鈕雕工生動,造型有漢代風格。所定價位並不算高,若為和闐玉材質,就算近現代仿漢製品,也物有所值;若能入清就物超所值,若到漢則中寶撿漏!值得一試。於是提問---“請問是和闐玉質嗎?”,當晚回覆---“抱歉喔!是白玉,因為是父親收藏,是不是和闐玉我不知道?”再詢問是否入刀?”回覆甚麼是入刀?”於是告知以美工刀在底面死角試劃,不留下切割痕跡為不入刀。賣家回覆有試了有痕跡.,但是手擦過就沒了


此玉印不入刀很可能和闐玉,若為和闐玉材質,縱然是近現代仿漢製品,仍物有所值。若能入清就物超所值,值得一試。於是提出議價,獲得同意,下標結標。後來賣家來電連繫,順便詢問其父親收藏情況,他表示他本來住台中市,他父親在民國60年代就開始收藏,現在已七十幾歲,與他同時期的綠油林花蓮林均已作古。民國七十年初我剛入門,常跑台中市古董店,這些老一輩人物都相當熟悉,於是好奇問其父親是誰?他表示他從小雖看父親玩古董,因本身沒興趣未曾下工夫,所以始終是門外漢,從未對外表明他父親是誰? 追問其父親到底是誰?最後他才說是石油林。他表示他父親的收藏不是捨不賣,就是開天價賣不掉,網拍這些是他背著他拿出來試賣。


話說民國七十年初我剛入門,當時清三代瓷器是主流,常跑台中市古董店,”石油林”及”花蓮林”這兩處是列為必去的,是當時台中市貨源最多最熱絡的古董店。記得三十年前,台灣景氣蓬勃發展,當時正興起一股民藝收藏風,在台中市中港路整棟大樓開了一家專營民藝的三采文藝中心,這”石油林”骨董商在其頂樓開設一家異於傳統的現代化骨董店,其現代化裝潢---挑高空曠空間、地上鋪著地毯、在幾盞珠寶燈照射下,寬敞簡潔的櫥窗裡只陳列著幾件文物,還請了年輕漂亮女店員負責泡咖啡招待來客,其氣勢排場不輸現在的台北骨董名店。他的經營手法也特別,所賣出文物一律開立購買證明,保證日後隨時以購買價八折回收,讓買主有保障。我就曾經買過一件乾隆款青花小印盒,玩一段時間後,試著拿回去,店主馬上開出支票兌現。業界傳說當時極盛時期,他曾經一夜之間就調一億資金買賣古董。他對自己的眼光相當自負,曾有座上客讚賞他的鑑賞能力是中部第一,不料他竟然不服說自己是台灣第一、中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當時除了前去看貨外,也帶自己最近藏品前往請教。可惜後來經濟不景氣,此超當時觀念經營的店就收掉了。十幾年前還曾偶爾看到他到台中市公園路玉市逛,近年來始終未曾再見到其身影,聽其兒子說目前仍住南屯過著隱居自閉生活。


當晚匯款後,第三天就收到。上手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首先判斷其玉種:此件材質在密度、重量及上手溫潤感是符合新疆和闐水料白玉,以材質來判斷,是符合漢代的用玉特性。


2.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是細緻流暢,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3.檢視皮殼,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在未受沁白玉表面,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且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4.造型及紋飾:


雕螭紋紐方印,印面長2.8 2.6 2.1公分。印鈕為高浮雕扭身的螭虎,方首、方圓耳與貓頭相似,是典型的漢代螭虎。雙 眼圓凸有神,直視前方,平嘴,螭虎昂首扭頭呈S形彎曲作匍伏迅疾潛行狀,背部從腦後至尾間有一陰刻隨形的線紋,螭四足外撇,分別於左右兩側,其身軀肌肉厚實,矯健有力,極為威猛靈動,螭虎的背及腿部以流暢的陰線勾勒出發達的肌肉,腿部的短平行陰線及尾飾扭絲紋,簡捷明快,盡顯螭虎的強健體魂。印座為垂直方形,製作規整,端莊大氣,印邊陰刻雲卷紋。


觀察及撫摸此螭紋紐,螭虎頭部以手撫摸感到扎手,螭虎尾巴以綯索紋裝飾,刀工精深,以手撫拭感到手感生硬,並不圓潤,這些都是漢代螭虎紋真品的重要特徵。腿部的短平行遊絲毛雕陰線裝飾羽翅紋樣,也為漢代圓雕動物的時代特徵。


5.印文:


陰刻鳥蟲書印文王武 書體屈由盤繞,筆劃多變化。 這類印巧妙地將自然界中的鳥、蟲、龜等生命形體以概括、抽象的手法融匯于印文中,表現出一種輕靈妍美的意態和神韻,十分引人入勝。


在傳統的漢私印中,可以看到一種富於裝飾性的文字,其書體屈由盤繞,筆劃多變化為鳥頭或蟲魚龍等形態,這就是古代所謂鳥蟲書在璽印中的運用。鳥蟲篆文字大約產生和流行於春秋、戰國及秦漢兩朝。


漢代璽印是留存鳥蟲文字的最大媒體,在方寸之間不僅蓄儲了較多鳥蟲篆字體,而且讓我們領略到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這些印中的文字線條極盡盤曲婉轉錯落之能事。那種富麗俏美、千姿百態的外形和極具腕暢、飛舞、流動之美,撲面而來,令入賞心悅目。


鳥蟲篆印在構圖上能利用簡繁的處理,體現出主次感和虛實感,這種不平均的筆劃安排,使印面疏密對比,變化多端,頓生情趣。但更多的是一種莊重穩定中寓動勢構圖。鳥蟲篆印,通過誇張的手法和鳥、蟲、魚、龍等形態,在方寸間表現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奇趣盎然,美不勝收。


5.由玉的顏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白玉印表面部分帶金黃色沁,部分未帶沁。



整體評估:


根據資料高古玉印傳世相當少約五百餘,其中漢代最多,戰國次之,個別為秦代。這個數字僅占同期傳世璽印總數的百分之一強。漢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間或一見,當年漢玉印的主人社會地位比高。其中漢玉印以鼻紐印又稱覆斗印為多見,此印紐為螭虎紐相當罕見,漢代螭虎紐玉印只有帝王用,據考古專家介紹,螭虎紐玉印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文物,至今國內公佈的考古發現漢代螭虎紐玉璽出土記載只有五枚。


漢代螭紋紐玉印等級相當高,出土極其稀罕:


《漢宮舊儀》記載:漢代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玉璽,文與帝同。雖然按漢代禮制只有皇帝或皇后用璽才可用螭虎鈕,諸侯王的僭越也司空見慣,故漢代玉印螭虎鈕並不少見,直至魏晉還有出土。目前所見的漢玉印形體均不是太大(僅見的漢代帝后用璽呂後之皇后之璽印面2.8×2.8通高2公分),印文風格也較為多變,常見無印文之印,判斷非生前實用器,應為陪葬物。


螭虎紐玉印只有帝王用,據考古專家介紹,螭虎紐玉印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文物,至今國內公佈的考古發現漢代螭虎紐玉璽出土記載只有五枚,除了咸陽皇后之璽;漢代螭虎鈕玉印也見於西漢早期諸侯王墓中,如廣州南越王墓出土1顆螭虎鈕玉印,刻帝印二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2顆螭虎鈕玉印,未刻印文;2008~2009年廣州太和崗西漢墓葬M112出土光板印。南越王曾僭越稱帝,故仿漢帝印璽制度,但玉質較粗。劉勝的身份為諸侯王,而西漢早期諸侯國百官制度如同京師,擁有螭虎鈕玉印不足為奇,但這些玉印僅具象徵意義,未刻印文,沒有實用價值,而且也非白玉製成。漢代用印有明確的等級制度,能用螭虎來製印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這五枚出土漢代螭紋紐玉印,3枚未刻印文出土自漢早期諸侯王墓,另兩枚處出土自咸陽呂后墓及南越王墓,屬帝后級,均陰刻官職名印文。


此黃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為陰刻鳥蟲書印文”王武”,應為私印。上網查到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漢“王武”玉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印文同樣為鳥蟲書”王武”,但印鈕為覆斗。


戰國古璽無論官璽、私璽,質地大都是銅質,間有銀和玉,印材選用並無定制。而到了秦代就有了嚴格規定,只有帝王用自稱“璽”,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稱“印”,不能用玉。漢代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璽”,和“淮陽王璽”。私印中用玉的則屢見不鮮,其印鈕不受限制。


此白玉雕螭紋紐方印,印鈕為高浮雕扭身的螭虎,雕工細緻生動傳神。方首、方圓耳與貓頭相似,是典型的漢代螭虎。以手撫摸其各部突出有棱凸感、扎手感。其肢肘後部飾平行短線為毛,平行狀之刻線細如毫髮的“遊絲毛雕”,均能符合漢代動物特徵。此白玉雕螭紋紐方印之年代有三種可能:1.近現代新仿2.舊仿3.漢到代。


1.近現代新仿:


此黃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其大小及印邊陰刻雲卷紋和螭紋紐造型與是與咸陽市狼家溝村出土-西漢螭虎紐玉璽”皇后之璽”(長寬2.82CM)相當類似,印文為陰刻鳥蟲書印文”王武”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館所藏-漢“王武” 覆斗玉印接近,是否根據其圖錄所仿製?則不無可能。但漢螭虎紐玉印出土最早是西漢螭虎紐玉璽”皇后之璽”,1968年才出現。另北京宮故博物院所藏-漢“王武” 覆斗玉印也在民國成立北京宮故博物院後才公開,若仿製品出現最早應在1968年以後。但此玉印由工具痕跡是古法砣輪雕琢,在未受沁白玉表面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在帶金黃色沁表面有沁蝕痕跡,判斷應是老件,非近現代製品。


2.舊仿:


若非近現代所仿,有無可能是其他朝代,明清所仿,個人認為應無此可能,若仿其他印鈕,如覆斗印,因出土漢代覆斗玉印屬相當常見,不無可能。但古代漢代螭紋紐玉印出土則相當罕見,且當時並沒有任何圖錄,仿製者要見到實物更難,要仿造到味更不可能。


3.漢到代:


如照此推理,排除以上兩種可能,則此黃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不無可能是漢到代製品。此玉印為和闐水料用料佳,雕工細緻傳神,後天整體保存完好,若為漢到代玉印實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以上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漢玉印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