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或遼金褐皮帶沁白玉銜蓮鹿佩 (6 3.80.9公分)

























 


 


 



 


下載網路- 青玉雕鹿銜靈芝掛件-


遼寧中正拍賣20061026日成交價¥16,500



青玉質純,帶褐紅色皮。採用圓雕手法,琢鹿銜靈芝。造型生動,做工精良。



 



15-276.一件宋或遼金褐皮帶沁白玉銜蓮鹿佩的收藏(101.1.28)


      


     此次賣家為中年的林先生,專營玉器,早年就從大陸跑單幫找貨,後來在台中定居。幾年前才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大陸單幫客攤位中少數賣老玉及新疆和闐玉的攤位。所販賣玉器,新舊雜呈,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但只買過幾件入清老件中等玉件,看了會令人心動的較高檔的玉件則從來未曾見過。距(100.8.6)向其購入遼金碧玉虎佩已5個月多月未曾見過中意物品。


     


      春節過後(101.1.28)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大略瀏覽一遍其桌面所陳列玉器,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需詢問其價位的。他表示此次回大陸過年才從大陸回來不久,現在大陸古玉業者正忙著過年未開張,加上目前跑單幫生意難做,大陸進貨難買,臺灣擺攤難賣。問其還有沒有帶來特別的貨,他從褲腰掏出此件褐皮帶沁白玉銜蓮鹿佩,說此件是十幾年前所收入,因近來找不到玉質較好得的明清老玉,才拿出來賣看看。看此玉銜蓮鹿佩雕工簡潔古樸,但有將鹿隻的神韻表現出來,玉色灰白褐皮帶沁,玉質溫潤,撫摸柔順不礙手,應是老件無疑,絕非近現代仿古製品。於是逐項詳細加以檢視:


一、首先判斷其玉種: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灰白帶褐皮,玉質溫潤,應為和闐籽料材質。


二、看造型及雕工:


     6 3.80.9公分。造型古樸,雕工簡潔生動傳神,有把鹿隻的神韻表現出來。此造型曾在中國隋唐至清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其中一篇上海博物館藏宋-明玉獸斷代述例論文,見過兩件銜蓮玉鹿相當類似,其斷代為宋代。


三、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玉鹿紋飾陰刻線條,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是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非以電動快速工具製作新品。


四、檢視皮殼及包漿:


    以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若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此件玉鹿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沒有新製品的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有自然風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表面上老件應有的使用後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且皮殼包漿濃厚,應是有相當年代的老件玉雕。


五、由玉的顏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宋代中古玉一般為出土會有入沁痕跡。


    此件玉色白灰,玉色灰白褐皮帶沁,表面有明顯沁蝕坑洞痕跡。


 


整體評估:


    此白玉銜蓮鹿佩,玉色灰白褐皮帶沁,玉質溫潤,為和闐籽料材質。看雕工簡潔古樸生動傳神,有宋代風格,皮殼包漿濃厚,表面有明顯沁蝕坑洞痕跡,應為宋到代古玉。若價格合理,是應列入收藏。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從造型簡潔風格及沁蝕明顯坑洞痕跡特徵判斷,最少為明代以上製品。再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件為十幾年前舊藏,因此次回大陸找不到老件古玉,只好拿出賣看看。一聽所開價位,覺得若是明代帶沁已算很合理,我表示我對傳世未受沁明清件古玉,較有興趣,對於出土受沁古玉較沒興趣及深入研究。他表示大家都是老朋友,很久沒有跟您交易,您又是今天第一位客人,且今天為新春第一次擺攤,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您認為多少可以接受,就出個價,少賠點本錢就讓您收藏。於是提出以清代的估價來議價,他表示若以十幾年所購入價錢是賠了不少,但仍爽快答應成交。


     


     回來找古玉相關書籍及上網找歷代玉鹿圖錄,在”中國隋唐至清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書中其中一篇由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張尉所撰寫”上海博物館藏宋-明玉獸斷代述例”論文,第217頁刊登兩件上海博物館所藏銜蓮玉鹿,造型相當接近,其斷代為宋代。另外上網找歷代玉鹿圖片,找到一件遼寧中正拍賣20061026日所拍- 青玉雕鹿銜靈芝掛件,其造型極近似,但斷代為遼。此褐皮帶沁白玉銜蓮鹿佩到底是上海博物館所說的宋代?還是拍賣公司所斷的遼代?個人由雕工判斷,宋代較細緻線條較圓滑,遼金雕工較簡潔俐落,此白玉銜蓮鹿佩雕工應較符合遼金,再由用玉料採留褐皮特徵判斷,也較符合遼金的玉璞留皮巧色。請對宋遼金動物類玉器學有專長的同好不吝提供高見。謝謝!




 

宋、遼、金、元時期的玉雕風格


 



  西元960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性大減,""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


  宋代玉器藝術化傾向,表現在兩個方面:


a.是從唐代開始的花卉紋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幾可說當時形成一門專琢花鳥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鳥形玉器與當時繪畫藝術相互影響,共同譜寫宋代藝術篇章。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多呈寫實風格,花朵、花板、花莖一應俱全


b. 圖畫玉雕的出現。玉圖畫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體的圖畫玉器。由背景和畫面兩部分組成。這種繪畫性玉器使見於宋代,至清代達到他輝煌的頂峰。是繪畫藝術與雕塑完美的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飾玉水準的要推各種雕工精細、形態優美的花鳥形玉佩。


 


 遼代


  遼代是中國東北遼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權。916年由耶律阿保機創建。其疆域控制整個東北及西北部分地區。遼代是由一個較為落後的邊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政治、文化較為低落,但長期與漢族比鄰,並受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文化的影響,玉也不例外。遼代玉器具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遼代肖生玉器以動物造型為主,植物和幾何造型很少,這可能與契丹以遊牧經濟為主,長期與動物為伍有關。遼墓還出玉飛天佩和玉帶板,當為唐風之延續。金滅遼,因習俗、地域相同,多依契丹舊俗,玉器工藝品種變化不大。


 


 金代


  金代所處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對峙的特殊年代,同時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為,因此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   


 “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經濟站主導地位,春水、秋山員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即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女真族建立新政權後,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


  秋山玉是表現女真族秋季狩獵,射殺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缽也稱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 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簡、粗、細之分。場面不像春水域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


  金代玉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藝術,不是孤零零的表現一個物體或一件動物;而是花與鳥、龜與荷葉、魚與水草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表現出周圍的環境特點,富有生活氣息。


 


     遼金的前期藝術風格樸質豪放,金滅遼,繼又滅北宋,俘虜了大批的北宋工匠,所以金代後期玉雕風格,承襲了北宋的風格。如果將此類玉頂飾,從加工工藝的時代先進性加以分析的話,宋代的多管鑽向元明時期的拉絲鏤空工藝逐步過渡,形成單層向多層鏤雕風格的發展。那種砣下的古道幽徑、老辣味十足的山林野趣當是宋遼金的作品,而雄健豪邁之神韻日趨變得華麗、紋樣繁縟,玉材選用上乘的作品,則可歸入元代作品範疇。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採用鑽孔鏤空並用的方法,力避自一側鑽孔直鑽到另一側,由此而開創了多層鏤雕藝術效果之先河。大型器“瀆山大玉海”的雕刻技術,為元代的隨形施藝玉雕工藝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而在宋金至清代的爐頂系列中,以元代這種藝術風格為最多。


    如果從各代玉材的特徵看,宋代玉料雖然主要來自新疆和田,但此時期玉材的來源並不通暢,所以好玉材並不多。遼金的玉材從出土資料看,主要為地方玉材,多玉璞留皮巧色。而元代朝廷免去淘戶差役,玉產地有和田及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匪力沙。“淘戶”採集的玉石,由多種途徑入內地,保證了元代官辦玉有足夠的用材。元朝初建,一切建制沿襲唐宋,尊禮守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我們從傳世品中所能見到的鴛鴦臥蓮、鷺鷥荷葉、龍穿牡丹等玉頂飾,其玉質都佳,結合紋樣、形制、琢工等方面分析,定為元代之作確實不無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