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竹林七賢圖香筒(高25.2 徑5.5公分)
15-229.一件竹雕竹林七賢圖香筒的收藏(100.4.24)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為北部的業餘督信佛教的網拍賣家,收藏民藝及工藝品十幾年的藏家。近年來經濟因素將早期所購藏的古民藝、近代仿古之工藝品等,陸續在網拍釋出。已累積兩百多評價,沒有任何負評,算優質賣家。其經營形態為直接定出要賣售價,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提前結標成交。
(100.4.24)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文房百寶項目中,看到這賣家在當天凌晨所上拍的這件標題---竹雕 竹林七賢。網頁說明年代:早期~近代,尺寸高25.2 徑5.5公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由照片看山石松樹竹林及人物有清中期傳統香筒雕刻風格,竹林七賢圖人物雕刻五官表情神韻生動。但由筆筒表面帶淡黃色澤較符合清末民初色澤特徵,應非近代製品。此件網拍所拍照片算清楚,並有多張各種角度照片供參考,雖有拍攝香筒上下斷面,但沒有斷面及雕刻局部放大特寫照片,無法由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及雕刻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所開價位因已遺缺上下鑲木蓋,價位相當和藹可親,由遺缺上下鑲木蓋判斷,此香筒應經相當年代使用才會遺缺,不應是近代製品。若為早期作品就值回票價,若能入清則物超所值,若能上看到清中期則中寶”撿漏”!
於是直接以問與答提問---“您好!能否以8折優惠價含運****元割愛給老顧問?”經過一段時間到接近中午仍未獲回覆。怕被別人捷足先登,因之前向其購買過幾件文物,留有手機號碼,於是以手機直接跟他連絡,獲得首肯,下標提前結標,下午匯款後,第三日(100.4.26)就收到此竹雕竹林七賢圖香筒。
檢視香筒表面帶淡黃色澤並沒有很大色差。但香筒上下斷面為陳年污垢所掩蓋,看不出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再加上香筒裏面及表面為污垢覆蓋相當骯髒,整體感覺相當污穢不乾淨,於是決定加以仔細清理。
如何清理竹雕文物?
一般同好收藏文物對文物保養分成兩種不同態度,一種是要求將文物保留維持原狀,不能絲毫破壞原先外表歲月痕跡,要看其外表長期留下來自然風化情況。另外一種是務必將文物以人工整理乾淨,再加以盤玩,使其質表面更溫潤,顏色更漂亮。各有合理原因,並無高下之分。
我個人一向主張第二種玩法清理乾淨,原因為:
1.文物收藏是要經常上手把玩的,不是博物館擺放在櫥窗內供著,所以為了上手衛生健康著眼,當然要整理乾淨。
2.文物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將污垢堆積在雕刻深處,將細緻雕刻掩蓋,只有將污垢清除,才能看到原先雕刻的細緻。
3.此等污垢有的掩蓋住雕刻落款處,或重要判斷年代部位,如竹雕斷面,不去除污垢無從判斷落款是原刻或後加,也無從由斷面竹絲點判斷竹雕年代。
4.根據長年經驗,有些污垢並非歲月自然留下,而是仿古作舊,或是為掩蓋曾損傷修補痕跡,不去除污垢,無從發現真相。
5.常有同好有似是而非的說法,把外表污垢清乾淨,會讓人誤以為是新的東西。這實在是可笑的理由,這文物若本來就有年代,怎麼清乾淨恢復原來製作時情況,怎會變新的,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新品仿古,將外表人為作舊去除,就原形畢露了。至於若原先就是老件,行家是從各方面去鑑別,並不是從污垢之有無。若是業者當然要保留原先狀況,有明顯的歲月痕跡在上面比較好賣,能符合不同需求的買家需要。
因此當我收到一件老件竹雕,一定先想辦法將外表污垢清理乾淨,因為個人認為如將外表污垢去除,才能回歸欣賞到原先的細微雕工紋飾,而且也是為了上手健康衛生考量,另外就是從雕刻痕跡及斷面判斷年代。
竹木牙角雕經百年傳世使用,常在表面留下污垢,堆積在雕刻深處,使原先細微雕刻被掩蓋看不清楚。若竹雕原有保養良好,污垢沒有掩蓋細微雕刻,整體皮殼包漿難得濃厚完整,當然保留原狀不要擅加清理,避免經整理乾淨,將ㄧ併去除難得完整包漿,若留下來可當清中期歲月留下痕跡的標準器。但若污垢掩蓋細節雕工處,以及覆蓋斷面,要看清楚原先細緻的雕工及看出斷面竹絲點明顯凸出的風化情況,則清除污垢勢在必行。以含蠟具有清潔及保養兩種功能的”碧麗珠”噴灑 ,再用牙刷來回清洗,雕刻細節部份污垢則以細針將其間污垢慢慢逐一挑除,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噴灑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讓整個竹雕煥然一新,細節雕工都清清楚楚,不過難得濃厚的包漿光澤將會ㄧ併去除。只好以豬鬃毛刷慢慢來回刷動,讓豬鬃毛的油脂沁入竹雕表面,使皮色逐漸恢復了褐紅色澤,不過要形成包漿光澤,還要靠長期的上手把玩,是速成不了的。
清理竹雕時,切忌將竹雕浸泡在水中,會讓竹雕文物組織吸入水份造成濕漲裂痕;整理後要讓其在蔭涼處自然晾乾,切忌放在陽光下曬乾或以吹風機吹乾,會讓竹雕文物乾裂。
此件香筒外表污垢相當嚴重,判斷以較中性去污較弱的”碧麗珠”應無法去除,於是決定使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首先以”美國菜瓜布”沾 “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磨擦去除香筒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香筒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山石松樹竹林及人物雕刻線條部分逐一刷乾淨,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香筒內壁,以牙刷來回刷洗污垢,發現整個褐黑色的污水流出,再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後,如此花了近一個鐘頭才清理乾淨。全器清理後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淡黃色光澤。
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香筒符合老件情況,在各處留下年代老化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筆筒在表面帶淺棕黃色澤,判斷應為清末年代。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件在清理後,在陰刻凹痕並沒有發現留下陳年污垢。
5.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香筒上下斷面,以肉眼觀察可看到竹絲斷面的點稍微突出竹肉,但沒有很明顯。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還未成黑色翳珀,尚未成破裂情形。也沒有看到清中期特徵---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根據以上竹絲斷面風化情況,應為清末年代。
6.看構圖
竹雕人物圖,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此件香筒透雕竹林七賢圖人物,可見人物五官表情,有清中早期竹雕風格,但仍不能據以認定是清中早期年代。
此竹林七賢圖人物的五官表情及衣飾雕工算細緻,姿態生動傳神富神韻,雖為清中早期風格。但由竹雕松葉為較細緻扇型,應為清晚期嘉道以後特徵。竹雕松葉有一定的時代風格演變,明末清初為圓形車輪狀,清早期至清中為橢圓形車輪狀,清中晚期為較細緻扇型。此鏤雕竹林七賢圖應為清晚期繼承延續自清中早期竹雕風格。
7.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一般香筒為讓新鮮空氣進入及煙霧竄出,從明末開始均採鏤空透雕方式。此件竹雕竹林七賢圖應為清晚期繼承延續自清中早期竹雕風格。
9.造型
高25公分,徑5.5公分,與清中早期香筒高約20-22公分相較,屬較高及直徑大。傳世清晚期香筒相對較大型,此竹雕竹林七賢圖香筒屬較大型,應是清晚期製品。
由以上綜合判斷此竹雕竹林七賢圖香筒,人物的五官表情及衣飾雕工細緻,姿態生動傳神富神韻,雖為清中早期風格。但由竹雕松葉為較細緻扇型為清晚期特徵,及色皮帶淺棕黃色澤,加上竹絲斷面的點只稍微突出竹肉,判斷其製作應只到清末年代。但能以較低價位購得清末竹雕香筒,也算物超所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