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晚期?白玉游絲陰刻勾雲紋及網紋圓繫環


(外徑3.8  環寬1.3 孔徑1.3  0.6公分)




















 


下載網路-戰國晚期金柄玉環首(長徑3.5短徑2.7孔長徑2.1孔短徑1.20.4公分)-


 1979-1980年河南省淮陽縣平糧台16號墓出土-文物研究所藏。




15-173.一件戰國晚期白玉游絲陰刻勾雲紋及網紋圓繫環的收藏(99.10.9)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的賣家李先生,原先就是古玉藏家,十幾年來就是玉市常客,常在玉市見到其身影,不過雖常見面,只是點頭之交,並沒有深交。去年年初他從電信局科長職務退休,開始其玉市擺攤玩票性質。每週六上午我到其攤位,他還未擺設完玉件,就聚了很多同好及同業在其攤位周邊看貨。由於目前文物市場白玉價位高漲,而他從20幾年前就開始收藏古玉小品,當時進價相對較低,所以有不少同業當場跟他買進有價差利潤的生意貨。其所展示以古玉小品為主,有玉佩及玉印等,不過等級大部分是屬中下,偶爾有中上等級,只買過幾件古玉小品,未曾見過較精等級古玉。他為人隨和有禮貌,開價實在,能打九折已是極限,這一年來,每週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


     


         (99.10.9)週六玉市文物之旅來到其攤位,因搭直達班車比之前提早一小時來其攤位,此次只我一人,並沒有像往常有許多業者在其攤位尋寶鑑賞。他剛把所有文物擺在桌面,正在逐一調整擺放其位置。問其上次答應的玉質較佳、雕工較好有雕工的扳指可有帶來?他表示帶來一個,於是拿出來鑑賞。看玉質白淨,浮雕簡單花鳥圖,雕工還可以,但扳指邊緣有一條玉痕,以雕花枝加以掩飾。詢問是否割愛? 他表示要留下幾件等級較高的,自己把玩。因有一條玉痕,沒有任何收藏意願就作罷。他習慣每週會拿幾件舊藏加以補貨,看他才開始擺設還未參入之前擺過的貨色當中,於是問今天新帶來的有那些,逐一看過,發現這件白玉游絲陰刻勾雲紋網紋圓繫璧,玉色白中帶黃,玉質溫潤,玉璧陰刻游絲勾雲紋及網紋,此兩種紋飾,剛好與之前所收漢玉印瓦紐上紋飾類似,引起我高度興趣。於是上手加以仔細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白中帶黃,玉質通透溫潤,除了有一處質地白化外,無任何雜質、白花及玉痕等瑕疵,為不錯的和闐材質。


2.造型:


        一般人常常把璧與環混淆。玉環亦是圓形板狀體,中有圓孔,形與璧及瑗一樣。其三者差異之處,乃中間的孔大小不相同。玉璧中孔小、玉瑗中孔大,玉環居中。《爾雅》指出肉好若一謂之環。肉,即玉的部分(內廓至外廓);好,即中孔直徑。二者尺寸近乎一樣,就稱為玉環。


       此圓環外徑3.8  環寬1.3 孔徑1.3  0.6公分。環寬與孔徑近乎一樣,應稱為玉環。


3.紋飾及刀工:


        此玉環雙面陰刻游絲勾雲紋及網紋,此兩種紋飾,與之前所收藏漢玉印瓦紐上紋飾類似,曾找到相關資料,此兩種紋飾始於戰國,盛行兩漢時期。


   


        漢玉紋飾中有細如發絲的陰刻線,習稱“游絲毛雕”。此種游絲細線是漢代著名特有的刀工,它是線條纖細如絲飄逸的陰刻紋線。是以非常細薄的砣輪,直徑很小巧,加上非常高超技術,使刻出的紋線精細準確,蜿蜒流暢,隨心所欲,卻又找不到明顯接續痕跡。這種游絲細線始於戰國,盛行兩漢時期,成為這一時期玉器上的重要時代特徵。此種漢代游絲毛雕的刀法,是無人能仿造出來的,為後世工匠望塵莫及。不但現代無法仿造出來,即便是乾隆時期的工匠大師也只能望而興嘆!


 


       此種“游絲毛雕”陰刻紋飾玉器,在實際把玩有一特別現象,即污垢及細微沙粒很容易卡在陰線內,非常不易清除,只能以細毛刷刷除。這在歷代玉器中非常少見,根據實際檢視,判斷此種雕刻線條非常細微,加上深刻所造成。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應是“游絲毛雕”,雕工是線條纖細如絲飄逸,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無疑,再印證此種“游絲毛雕”刀法,是無人能仿造出來的,為後世工匠望塵莫及,有極大可能是漢代製品。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及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6.由玉的顏色及沁色質變: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玉色帶淡黃色,在玉環內留有一處白色質變或原內含物。


 


整體評估:


        此件白玉圓繫環,小巧可人,玉色白中帶黃,玉質溫潤,陰刻游絲勾雲紋及網紋,雕工細緻流暢,線條纖細如絲飄逸,由“游絲毛雕”刀工特徵,有極大可能是漢代製品。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老件白玉佩飛漲難找下,若價格合理,以清代要價,即無風險,是可以收藏的。


 


         於是先暫時拿在手上,繼續看其他貨色,最後並沒有其他中意的。於是拿出此玉環詢問其內部一處白色為原玉質還是入沁質變?他表示應是後天入沁質變。問其年代?他表示依紋飾看為漢代風格,但沒有把握,最少為入清老件。再詢問其價位為十幾年前清玉舊行情,相當和靄可親,依其慣例9折購入。


 



後記:


     101.9.10查另一件玉璧資料,偶然在錦繡所出版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國,第176頁圖281看到一件戰國晚期金柄玉環首(長徑3.5短徑2.7孔長徑2.1孔短徑1.20.4公分) 1979-1980年河南省淮陽縣平糧台16號墓出土-文物研究所藏。玉環雙面刻雙陰線卷雲紋及網格紋如同一轍。



 

 


淺說


          一種有孔的圓形形板狀玉器,也有不是正圓形而呈扁圓形的。與璧同一類型的還有,三者形狀相同,區別僅在中間孔的大小,孔大的叫,孔小的是,孔介於兩者之間的為。這裏的所謂大小在《爾雅.釋器》裏有一個簡單的標準: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謂之璧,好(孔的部分)謂之瑗,肉(玉的部分 )好(孔的部分)若一(大致相等)謂之環。實際出圭的玉璧,其的比例未必都像《爾雅》說的那麼規則,所以也有專家建議把三者總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為璧(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多素璧,少數有弦紋,器形比較粗糙簡單。商周時代的玉璧,形制也不規則,內外大都不夠圓,也多是素璧無紋飾。春秋戰國時的玉璧,則相當規整,且有谷紋、蒲紋、獸紋等紋飾,漢代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更趨精細,大量出現穀紋、乳丁紋、蒲紋、雲紋、獸紋等各色紋飾。漢以後至宋元時代,玉璧不多見。明清兩代重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



     
   作為禮器的玉,在《周禮》中只列有蒼璧、谷璧與蒲璧。蒼璧為青色的素璧。穀璧即為穀紋璧,蒲璧則為蒲紋璧。穀紋形如倒寫的e字母,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其形狀更像發芽的種子,所以它應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蒲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形成近乎六角形的紋樣。蒲紋從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來,也是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周禮》中列有的穀紋璧和蒲紋璧外,存世玉璧的紋飾種類還有很多,如乳丁紋、雲紋、獸面紋、龍紋、螭紋、鳥紋等,這些紋飾大多在佩飾器和喪葬器中見到。其中乳丁紋和穀紋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是突出的圓點,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懷生命起源的涵義。其他紋飾大都隨形取名,或抽象,或具象,各個時代又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璧雖是古代的主要禮器之一,但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能作裝飾之用,或佩飾在身,或懸掛在牆。在古代,因為璧是圓的,有和平的含義,所以它還是一種和平的象徵,《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裏,沛公劉邦逃走,張良以璧送之,就是報平安的意思。近年來,在開掘的古代墓葬中也發現很多玉璧,這些玉璧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還有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


 


 


 


 


漢代的蒲紋玉環


  漢代興谷紋及蒲紋。前者乃乳丁紋上加一根曲線,形肖穀類種籽剛剛發芽,與自古以來以農立國有關。蒲紋為三種平行線交錯的紋飾,似編蒲席的樣子;但非蒲草或菖蒲。蒲紋多見於東周,盛於漢代。西周以前則未見有蒲紋。


  通常,琢谷紋或蒲紋者為玉璧。一般人常常把璧與環混淆。玉環亦是圓形板狀體,中有圓孔,形與璧及瑗一樣。其三者差異之處,乃中間的孔大小不相同。


  玉璧中孔小、玉瑗中孔大,玉環居中。《爾雅》指出肉好若一謂之環。肉,即玉的部分(內廓至外廓);好,即中孔直徑。二者尺寸近乎一樣,就稱為玉環。漢代的蒲紋玉環較蒲紋玉璧為稀,與真古漢玉佩蟬皆屬無價寶。


  (摘自香港《大公報》 作者:李英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