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渭田款(徐玉瑛)竹透雕文人雅集圖筆筒






























15-155.一件清中期渭田款(徐玉瑛)竹透雕文人雅集圖筆筒的收藏(99.9.5)


      


         此次北上文物之旅第一站先到光華玉市,主要找我熟識的專賣文房雜項的陳先生。陳先生是在十幾年前在光華玉市中期認識,陳先生是來自大陸單幫客,兄弟倆輪流回大陸找貨,另一人就留下在玉市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早期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偶爾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中等級骨董。陳先生兄弟倆四十幾歲,可能因文革影響,文化水準只識字,對於有落款文物從來就不去查其名頭資料,也從來也沒有聽其介紹那件是名家作品,總是抱著進價多少加合理利潤要賣多少。兄弟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幾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普通等級,偶而是可找到小名家中等文物,難得看到較精文物。


 


        此次又碰巧他本週四才從大陸進貨回來,貨品剛上架,有一些老的文房小品可供挑選。不過發現其攤位上擺放的,已逐漸被新仿古品所代替,銅爐部分都是現代新仿品,木雕文物及竹雕部分筆筒、臂擱、香筒也幾乎都是新仿品。倒是印石篆刻部分還有不少老件,此次其所進印石較之前的多甚多,包括從裏面逐次掏出有附錦盒的較精價位較高的有二十幾件,外面擺放則有四、五十件之多。先經辨認為老件印石,再看是否為名家落款及評估其邊款的雕工是否流暢俐落?印文的佈局章法、筆法、刀法有無名家格?再考慮影響收藏價值的其他各項條件----是否為閒章、外表品相、印鈕雕工好壞及石質優劣等,逐一檢視挑選買到此行最大的收穫---9件篆刻印石,算是不虛此行。


 


        陳先生原先專營竹木雕雜項,但近來看其攤位竹木雕慘不忍睹,都是新仿古。完成交易後提出疑問,為何現在不進開門老件?他表示現在大陸老件竹雕難找,縱然找到價位相對高,不容易在台灣賣出。此次有一件入清老件筆筒,透雕人物雕工不錯,還有落款,但價位比攤位上貴很多,不知您要上來,所以沒有帶來。若您有興趣,明天帶來讓您看。告知其明天不知是否仍在台北?但仍要其明天帶來,若在台北會特地再來看。


 


        到晚上全家會合去住宿,我提議明早可睡到晚一點,11點我去玉市繼續文物之旅,老婆及子女則可到建國花市看花。老婆大人表示你逛了一整下午玉市還不夠嗎?而且子女對花市根本沒有興趣。我表示週日擺攤的業者與週六部分不同批,原因有部分擺攤業者週六是在中南部玉市擺攤,週日才到台北設攤。而且此次遇到幾個熟識業者,表示有進較高檔貨,因不知我要北上來,所以沒有帶來,約明天帶來鑑賞。若妳們對花市沒有興趣,可以到東區逛百貨公司,晚上回來會合後,全家去逛士林夜市,終於取得共識。


 


         (99.9.5)週日早上11點搭捷運到光華玉市文物之旅,陳先生拿出這件竹透雕文人雅集圖筆筒,其中一面圖案與所藏清初竹透雕西園雅集圖筆筒的構圖類似,看透雕人物及景色雕工還不錯,有清中期風格。但筆筒明顯有上過干漆,褐黑漆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筆筒表面則因常年使用磨損,致雕刻圖案較凸出部分干漆脫落,造成斑駁顏色不一致情況,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並不明顯。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筆筒雖上過漆,仍符合老件皮殼包漿光澤。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筆筒符合老件上漆竹雕情況,色皮偏棕紅,較不符合未上漆清中期年代棕黃色。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件雕刻凹處污垢相當結實。


5.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為製作時即上漆。以放大鏡觀察筆筒上下斷面,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並不明顯,竹絲的突出點有明顯破裂情形。根據以上竹絲斷面風化情況,應有清中晚期年代。


 6.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此件因原上漆,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等情況並不明顯。


 7.看構圖


人物圖,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此件竹透雕文人雅集圖筆筒人物相較較大些,可見人物五官表情,判斷其年代清中至早期。


8.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筆筒為透雕雕刻其盛行年代為明末清初,但類似雕工技藝應延續至清中期。


 9.落款:


舊刻款式其雕刻部分顏色與表面一致,若積有污垢是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加刻款式其雕刻凹處顏色與表面不一致,會較淺,新加刻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渭田製款式在原干漆之下。以放大鏡觀察此件印款,其雕刻部分顏色與表面一致,應為原刻款,即清中期製作筆筒時即刻上。渭田款式印象中為清中期竹雕小名家。


由以上綜合判斷此筆筒,其製作年代約在清中期,所透雕人物及松樹,整體雕工細緻,流暢傳神,有名家格。渭田款印象中為清中期竹雕小名家。若以清中期無款作品應有價位,因上漆再價位折半,應可列入收藏。


 


         告知陳先生,若上過干漆筆筒,因有干漆隔絕,無法有再把玩空間,讓其更色皮加深、包漿更濃,所以一般竹雕藏家比較不喜歡上了漆的竹雕,若其品相完整的上了漆價位會比未上漆還低。若是去漆重新整理,才可能脫胎換骨機會。如原先清中早期製作時就上干漆,若冒然將全部干漆去除,結果將呈現出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黃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有相當的風險。詢問價位,算相當和藹可親,要求比照昨天印石多件價7折被拒絕,最後以8折價成交。


    


        傳世的少數老件竹雕會上透明或褐色干漆,是當時製作者還是後來收藏者所為不可考。其目的在可以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雕製品開裂,另外也有古董商作舊要當有年代骨董來賣。但因有干漆隔絕,無法有再把玩空間,讓其更色皮加深、包漿更濃,所以一般竹雕藏家比較不喜歡上了漆的竹雕。我曾購買過3件上漆老筆筒及臂擱,因年代風化造成部分干漆脫落,變成斑剝不一的褐黃色,使整體品相不好,於是以牙刷沾松香水逐步將整件臂擱來回刷洗,將全部干漆去除,結果呈現出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黃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也曾購買一件上褐色干漆的周芝岩款竹雕蘆陵夜讀圖筆筒,將塗染褐紅色干漆去除,除了呈現出完全未受風化的皮殼及黃色,觀察其竹絲斷面點沒有任何凸出,才知道受騙上當了,根本是塗染褐紅色作舊的新品。


 


        坊間偶爾可見到一些雕工應是老件,但表面卻是上以褐色蠟或漆的竹木雕文物,陸續買到幾件經去褐色蠟或漆後,確認為上漆老件長期風化及使用造成斑剝不一顏色的賣相差品相,後來業者以褐色蠟或漆掩飾外表,成為後來作舊外觀。這些上漆老件再後加褐色蠟或漆掩飾其斑剝不一品相,如何與大量新品沒有色皮包漿,上褐色干漆作舊當作老件賣區別分辨?就要小心從個人所提供的微觀證據逐項來加以檢視。


 


          此竹透雕文人雅集圖筆筒回家後,以牙刷沾有除霉除菌效果的穩潔去霉劑竹雕表面部分來回刷洗,發現流出褐黃色的水,表示有效,再沾清水刷洗,如此重複以一小片為單位慢慢清除,終於將竹雕陰刻表面污垢清除掉。最後以乾毛巾擦乾晾乾。整個筆筒表面去污垢後,表面呈現出棕紅色,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以手把玩,使其表面琺瑯質色澤逐漸加深形成較深色調及包漿皮殼。在筆筒內底部邊緣發現部分干漆脫落,呈現出淡黃色胎底,印證此筆筒之干漆為筆筒製作完成時即上漆,以致竹筆筒表面未曾風化。筆筒表面則因常年使用磨損,致雕刻圖案較凸出部分干漆脫落,造成邊緣顏色較淺情況,干漆大致完整,還未成斑剝不一品相,因此保留干漆為最可行方式,若冒然將干漆去除,結果將呈現出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黃色,就像新品剛雕刻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古味。


 


         根據個人經驗,若製作後即上干漆竹雕,去漆後的竹雕外表特徵,顏色較淺黃,表面沒有磨損痕跡,沒有包漿光澤,與新製竹雕幾乎沒有兩樣,如何分辨其新舊?只有從竹雕斷面著手,上過漆的竹雕斷面,雖長期被密封,只受溫度熱漲冷縮變化,並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仍會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只是凸出情況並沒有同年代未上漆竹雕那麼明顯。因此個人認為,評估已去除干漆的竹雕年代,只能由其竹雕斷面來研判,而且應比正常的未上漆竹雕再高估些,因其長期受干漆隔絕,只受溫度熱漲冷縮變化,未受濕度溼漲乾縮影響,收縮情形會較小。


 


         傳世的少數老件竹雕會上透明或褐色干漆,是製作者還是收藏者所為不可考,其目的可能在可以防止蛀蟲及濕度變化造成竹雕製品開裂。此種竹雕上漆之原因、淵源及斷代,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竹雕專家學者對此有所研究並發表文章,一切都是個人依據經驗所臆測。根據個人收藏經驗,手上所收200餘件,僅有六件老件上過干漆:


1.一件是嘉道年間竹雕名家王挴鄰款竹高浮雕竹林七賢圖筆筒,原干漆完整,未予以去漆。


2.B180清嘉道矩平款(方絜)竹刻詩文人物圖臂擱


3.B185清中晚期竹雕八仙過海圖大筆筒


4.B196清中晚期竹雕泛舟垂釣圖筆筒


5.B186清中期吾山款竹薄地陽文雕荷杖僧人圖筆筒


6.清初文友款高浮雕松下問童子圖筆筒


由以上看來,這種上漆並不常見,多數是名家或雕工等級較高作品,表示當初是等級較高的竹雕,才會上漆來保護。另外前4件為製作時即已上干漆,年代在乾隆晚期至道光,後兩件清中早期製作,在清晚期後上干漆。因此歸納而推論此種上干漆風氣,流行於清中晚期。當然因為佐證竹雕只有六件太少了,可能不足為憑。


 


 


 


          徐玉瑛,號渭田。生卒年不詳,江蘇嘉定人(今上海市),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前後。徐玉瑛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舉人,工於詩畫,善於竹雕刻,著有《吳璆畫雅》。博物館今尚未見確實可信之傳世品。


          呂舜祥(1954 前後)撰《嘉定的竹刻》中有關徐玉瑛記載:


徐玉瑛,號渭田,乾隆己亥舉人,工詩畫竹刻,著有《吳璆畫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