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高浮雕董其昌詩文小筆筒


(12  外徑6.3   內徑4.5公分)














15-151.一件黃楊木高浮雕董其昌詩文小筆筒的收藏(99.8.28)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賣家為30幾歲先生,原先十幾年來就是藏家,今年初才到玉市擺攤,所擺東西多元化,主要是近現代工藝品及少數老件但等級低的清末民國早期文物。曾經見過其攤位幾顆早期開門但雕工普通的橄欖核雕,覺得似曾見過,一問才知道近來他也在網路開設賣場從事網拍。每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都會順道經過其攤位,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文物,偶爾見到一兩件似乎是老件,但上手看雕工卻簡陋;雕工似乎還可以的東西,但上手看並沒有年代的近現代製品。因此這幾個月來,竟然還沒有上手後認為還可以收藏而加以詢價。


   


          (99.8.28)週六玉市文物之旅經過其攤位,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文物,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的,只見到此件木雕詩文小筆筒文字雕工似乎還不錯。上手加以仔細檢視:


1.材質:看其木質紋路緻密及其直徑細小,似乎是黃楊木。


2.造型:直筒型,高12 外徑6.3  內徑4.5公分,小巧別緻,俗稱小筆筒,但古代卻不適合置放毛筆,其正名應是詩筒,為文人雅士放置詩籤用。為筆身及底部一體成型,整隻筆筒內部車空,有細緻螺絲狀同心圓旋紋,以此特徵判斷應為製木車床所車製,年代不會超過清晚期。


3.看表面顏色:若近現代製品顏色會淡黃,若屬老件則會呈暗黃,此件卻成褐黃色,非黃楊木歲月風化自然顏色,應是經過人工染色造成。


4.看工具痕跡:檢視有刀痕為以雕刻刀手工雕製。


      民初以上老竹木牙角雕均用雕刻刀,以手工雕刻。民國以後多數以電動快速工具雕刻,以放大鏡檢視雕刻深處的底部,會留下旋轉工具痕跡,在筆劃及線條交接處會形成圓角,因此若有以上特徵,則為電動工具雕製近現代製品 另外在老件銅爐亦曾發現後加款,是以電動工具雕製,其款式雕刻底部,有留下旋轉的工具痕跡,在筆劃及線條交接處會形成圓角。但若有刀痕則並不一定是老件,也可能是以雕刻刀手工雕製近現代製品,其新舊還是要看以下皮殼、包漿等風化特徵。


5.看表面皮殼:黃楊木質料細緻老件木質紋路收縮較不大,但還是能看出來。此件只看出紋路稍微收縮,也不像近現代製品完全沒有收縮風化情形。判斷應為民國早期製品。


6.看表面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


         此件有是自然柔和的寶光。肉眼看卻也有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卻有明顯的使用自然磨擦痕跡。由此判斷應為民國早期製品。


7.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木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木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應非近現代製品。


8.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件雕刻凹處肉眼看品相極為乾淨,以放大鏡觀察雕刻深處也未見陳年自然汙垢堆積情形。依此特徵,若此筆筒有實際使用則年代不可能入清。除非製作後均為未使用,才可能保持如此乾淨,但此筆筒的等級並非高檔品,可供存純收藏。所以由此判斷應為民國早期製品。


8.看雕刻凹面


        老件木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此件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應為原雕,非後加刻。


9.看雕工及落款:行草詩文---學海無涯苦作岸,雲程有路志為梯。語出韓愈: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高浮雕行草詩文,雕刻刀法俐落流暢,刀刀一氣呵成,毫無遲滯感,應是熟諳行草結體的雕刻家才能達成,落款董其昌。此件雖落董其昌款,但其各項特徵判斷年代最多為民國早期製品,當然不是明末清初的董其昌製品,後代喜歡其書法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墨寶所臨摹雕刻。   


          綜合以上各項特徵判斷此黃楊木高浮雕董其昌詩文小筆筒,年代應為民國早期製品。其造型小巧別緻,高浮雕行草詩文,雕刻刀法俐落流暢。雖然年代還未入清,若要價不高,還是值得收藏。於是詢問其年代及價位,他表示應不是老件,也不是新品,十幾年前看到是手工雕刻,雕工還不錯,要價不高就收下。若您喜歡就以老價格讓您,所開價位的確十幾年前價位和藹可親,於是按玉市議價慣例8折價成交,完成第一次交易。


     


         坊間很多傳世落名人款竹木雕筆筒、臂擱及文鎮,到底是否其本人作品?一直困擾著同好,賣家當然會以落甚麼人的款,就當作其作品先高價求售,但藏家則不能被當冤大頭。如何判斷是否其本人作品?在此提供個人看法,供竹木雕文物同好參考,就教於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1.” XXX” XXX書並刻”:


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如不符合則應排除是本人雕刻真品。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可能是同年代所仿造。大凡名家在世時就已成名,具有相當市場行情,為不肖業者仿造對象,這古今皆然。


B.若此名家歷史記載僅為書畫家,並無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很可能是仿品。


 


2.僅落姓名款”XXX”:


一樣與上述程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木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或者其竹木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此種竹木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3.”XXX”XXX:


         一樣與2上述程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木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為則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不過與2不同者,此種會篆刻之書畫名家之竹木雕作品,一般均會落” XXX” XXX書並刻或僅落姓名款”XXX”,傳世文物是否有名家僅落”XXX”XXX款之先例,是值得存疑的”?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或者檢視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亦有可能書畫家直接將書畫圖稿寫畫在竹木上,再交由習於竹木雕刻者下刀。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此件黃楊木高浮雕董其昌詩文小筆筒屬第2項,此件雖落董其昌款,但其各項特徵判斷年代最多為民國早期製品,當然不是明末清初的董其昌製品,而是後代民國早期喜歡其書法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墨寶所臨摹雕刻,仍有其收藏價值。   


 


 


 


詩文:學海無涯苦作岸,雲程有路志為梯。


韓愈: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勸學名聯:


學海無涯勤是岸;雲程有路志為梯。


學海無涯勤可渡;書山萬仞志能攀。


 


董其昌生平: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西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舉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波,他就堅決辭官歸鄉,幾次反覆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鑒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劃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劄,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蹟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 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于《蘭亭》、《聖教 》,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 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據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 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


 


          董其昌的書法,歷來評說褒貶不一。褒者傾其溢美之詞,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飄飄欲仙。但對董其昌的批評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包世臣雲:行筆不免空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諷刺道: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引自百度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