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龍泉窯粉青釉方耳三足琴爐(外徑 4.6 cm通耳4.5cm)



















 



15-154.一件宋元龍泉窯粉青釉方耳三足琴爐的收藏(99.9.4)


 


         二十多年前收藏初期,我的藏品均來自熟識骨董店,後來光華玉市成立後,我的收藏很多來自玉市。當年開放兩岸交流後,臺灣景氣熱絡,大陸單幫客帶大量文物來台,最大集散地就是光華玉市。那時候滿地都是古文物,老木雕、老佛像、老銅爐,那裏有新仿品。您要在意的是其等級、品項及價格。


 


          今非昔比,近年來因台灣經濟景氣相對比大陸差,大陸古文物市場蓬勃發展,如同20幾年前的台灣錢淹腳目時代,原來的單幫客已無法從大陸進貨到台灣來賣,反而反向操作,由台灣找貨到大陸販售,許多認識的台灣骨董業者也紛紛到上海、北京及廈門開店。原來是臺灣最早的最大的中國古文物市集光華玉市也已沒落,成為專營仿古的大陸澳客聚集地,要找老件已不易。十幾年前每個月會專程北上去尋寶,到現在一年也難得去一趟,距上次北上文物之旅是隔兩個多月,因已無淘寶動力,懶得再專程北上尋寶。


 


          幾天前老婆大人說女兒今年上大學當新鮮人,以後全家一起出遊機會更少,不如趁著她新生蛻變營之前北上一遊。於是臨時決定北上訂了房間。沒想到臨行前兩天一口氣來了三個颱風干擾,還好有驚無險未曾登陸。於是週六一大早開車出發,不到11點就到了台北。老婆及子女按慣例去淡水旅遊,我則分道揚鑣殺到光華玉市文物之旅。因為有了以前經驗,特別晚一點去,發現更為蕭條,到十一點多擺設率還不到一半,原先熟悉的那些賣老件的攤位賣家大多不見蹤影,只有少數仍堅守崗位,幾乎成了全是賣不開門仿古文物的大陸澳門客聚集地,來逛的買家則更稀落,20幾年來看到其從摩肩擦踵到門可羅雀,讓人不甚唏噓!還好我熟識的專賣文房雜項的陳先生還在,還挑選買到此行最大的收穫---幾件印石篆刻,算是不虛此行。


 


          此行另一意外收穫為購得此件龍泉窯粉青釉方耳三足琴爐,此爐為前往陳先生攤位途中,在一高姓先生攤位上見到。高先生在光華玉市業餘擺攤已一段長時間,印象中專營玉器,新舊雜呈,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所以從未交易過。雖然未曾買過,但高先生為人隨和,經過仍會熱忱招呼。此次從其攤位瀏覽過,發現其攤位上有一件粉青釉方耳三足爐,相當迷你,還散發出溫潤寶光。上手加以詳細檢視,鑑定龍泉窯青釉瓷器的特徵,要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三方面來判斷:


1.造型:此方耳三足爐造型小巧可人,端莊典雅穩重,線條優美,外徑 4.6 cm   通耳高4.5cm。掌上爐原先用途為琴爐,是文人雅士彈琴時置於旁邊焚香用,其製作方式比照一般瓷爐,製作小爐精緻難度更高,雖小器卻有大樣,相當迷你可愛。此方耳三足爐造型,下半部由鬲式爐演變,鬲式爐為南宋龍泉窯、官窯多見。內部有明顯肚臍眼,其年代應在南宋到元。


2.釉色及釉面:根據陶瓷專家鑑定龍泉釉色的歷代變化,宋龍泉釉色青綠中有偏藍感覺,元代龍泉釉色與南宋相較,則顯得比較灰,而明代到清初的龍泉釉色,則是偏黃的綠色,或者說是草綠色。


          此爐釉色呈粉青,青碧如玉,釉面光滑,釉層清澈晶瑩,色澤典雅,是較符合南宋元龍泉釉色特徵。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全器無任何開片。


3.胎土:宋元龍泉窯胎土為帶青灰色,凡露胎處均會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此爐乳足露胎現朱色火石及露灰胎,符合宋元龍泉特徵,底足也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龍泉窯粉青釉方耳三足琴爐,以釉色及胎土,有宋元特徵。以造型看有南宋風格。整體來看端莊古樸,釉面光滑,釉層清澈晶瑩,色澤清淳滋潤,有玉質感,推測有極大可能是宋元龍泉窯製品。若要價合理,此迷你瓷器琴爐相當少見,應列入收藏。


 


          於是詢問其來源及價位?他表示此瓷爐是七、八年前到一藏家同好處,見到覺得小巧可愛,要價不高就當捧場買了回去。現在覺得非其收藏玉器類型,就拿出來賣看看。若您有興趣,就當交個朋友,開市討個好彩頭,開個賠錢不殺價的價位。所開價位真是和藹可親,於是二話不說就付款成交,他還很高興問我真不還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