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款仿宋官窯花式洗(外徑7.5公分 3.2公分)



















 


 


耀州窯刻花大碗(口徑18公分,高6公分)


























 



15-83.兩件瓷器---清乾隆款仿宋官窯花式洗及宋?耀州窯刻花大碗的收藏(99.2.27)


 


           此次賣家黃小姐夫婦為大陸人,其先生二十年前就從事大陸跑單幫找貨,專營瓷器,由黃小姐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老瓷器的業者,不過大部分是屬清末民初民窯瓷器,偶爾才可看到 一兩 件清三代民窯瓷器,較高檔的官窯則從來未曾見過。


 


          黃小姐為人隨和,其開價還算合理。認識近二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早中期我收藏的普通等級清末民窯瓷器及民初彩繪瓷器,大部分來自她。但近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新的貨色,有時進的都是不到代的民國仿清瓷器,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會照面,曾好幾年沒跟他買過東西了。後來聽她說也在網拍成立兩個賣場。


 


          去年以來才又陸續購得幾件瓷器, (98.7.11)向她買過一件清乾隆爐鈞釉橄欖瓶, (98.10.24)購進一件元末明初青花龍紋高足杯,(98.10.31)購得元釉裡紅鴛鴦蓮池紋圓蓋盒。 (98.12.5)兩件瓷器---清康熙五彩人物圖萊菔瓶及青花花鳥圖小水盂。後來接連幾個月周六都不見其蹤影,直到春節過後,(99.2.27)才又見其來擺攤,詢問其此次回大陸這麼久,一定收到不少貨。她表示此次回去是為兒子籌備婚禮完成終身大事,根本沒有去找貨。不過此次瞞著老公,特地帶來一件文房小品瓷器精品給您看,她表示現在景氣差,等級高的賣不到好的價位,老公將其中較精緻的瓷器留下自己收藏把玩,不讓她帶來賣。她剛拿出這件仿宋官窯花式洗,我看其尺寸相當小的水洗,說只是單色釉,算那門精品?她表示乾隆款到代東西。拿起來一上手的重量感及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釉色灰白柔和溫潤寶光,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乍看就有乾隆官窯氣象。再翻看底款為乾隆六字兩行篆字標準款,更為確定。不得不讓我慎重其事,逐一檢視比對,根據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款式方面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 外徑7.5公分 3.2公分,仿宋官窯花式洗造型,典雅小巧,線條優美。


2.胎土:上手有重量感,表示胎土密度大。


3.器足:臥足支釘燒,五處支釘痕細緻工整。


4.釉色釉面:釉色帶灰白色,仿宋官窯有開片。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底部外圈因長期使用貼放桌面,有磨損痕跡。


5.款識:為六字兩行篆字,字體工整,青花色調深沉,為標準款。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件乾隆款仿宋官窯花式洗,整體看造型、胎土、器足、釉色釉面、款式均有官窯氣象,有極大可能是乾隆官窯真品。但市面上所能見到的乾隆官窯真品太少,無法上手感覺及比對,再加上此水洗釉面有陳年汙垢掩蓋,所以對此是否官窯真偽,並沒有十分把握。問其年代表示為乾隆到代,所要價位卻不到萬元。我說此件若是到代則應是乾隆官窯,要價算便宜。但骨董界都知道,明清瓷器若是落官窯款,幾乎都是偽造,最多是新仿品,能買到舊仿還算不錯。此件若新仿僅幾百元,若是清末民初舊仿,行情也僅千餘元,以您要價若買到偽品將損失慘重。她表示此件乾隆到代,有問題隨時可退貨還錢。於是暫時先放一邊,繼續看貨。


     


          後來又在其攤位發現一件耀州窯刻花大碗,此碗上手有厚重感,造型曲線圓滿優美,釉色青綠略帶黃,碗內刻花纏枝蓮紋流暢,外緣刻菊瓣紋,底足胎土呈青灰色,根據特徵判斷若為到代,應是北宋耀州窯瓷器,是民窯較精緻製品。但可疑的是,此碗釉面並沒有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也沒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但也沒有新仿瓷器的賊光,表面呈現柔和霧狀光。到底是未曾使用過的瓷器陪葬或窯址出土,受土咬使釉面失去光澤;還是新仿瓷器經酸液浸泡殺光,使釉面失去光澤,因釉面上尚有白霧狀雜質附著,無法判斷其新舊。於是提出質疑,她表示是出土瓷器,保證絕非新仿,若不合意,可隨時原價退錢。此碗所開價位若為耀州窯老件,則為北宋年代,算相當便宜。於是兩件一起帶,以比平日單件8折價更優惠價位七折價成交,並言明回去清洗乾淨,經檢視年代若有問題,可退貨還錢。


 


          回家後以洗馬桶的潔瓷加以浸泡後,再以較老舊鬆軟的美國菜瓜布小心清洗,以清水沖乾淨,再用毛巾擦乾。


    


          檢視第一件乾隆款仿宋官窯花式洗,去除釉面汙垢後,全器煥然一新,灰白釉面散發出柔和肥潤寶光,上手後有重量感,以手去觸摸有似玉滑順不留手感,由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款式各方面特徵,此乾隆款仿宋官窯花式洗都符合乾隆官窯氣象。以不到萬元價位,能收藏到此文房小品瓷器,算是物超所值。


 


          檢視第二件耀州窯刻花大碗。我向來專收清代及民初彩瓷,對此方面較有心得,但對宋代耀州窯瓷器未曾收過相當陌生,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也太少,連遠觀機會都沒有,而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宋代耀州窯瓷器也從未見過,親自上手。雖然沒實際見過,但從瓷器書籍及網路搜尋,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綜合各瓷器專家鑑定宋代耀州窯瓷器的特徵,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及紋飾六方面來判斷:


1.造型: 宋代碗典型造型,多喇叭口斜壁,小圈足。此碗口徑18公分,高6公分,碗型曲線圓滿優美,符合此特徵。


2.釉色:根據陶瓷專家鑑定耀州窯釉色的歷代變化,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他窯的青瓷產品了。其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時,耀州窯青黃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幾乎成了黃釉瓷器。此碗釉色青綠略帶黃,較符合北宋釉色。


3.釉面: 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此碗釉面符合此特徵。此碗釉面沒有任何開片,但可疑的是,此碗釉面並沒有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也沒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但也沒有新仿瓷器的賊光,表面呈現柔和霧狀光。經以潔瓷清洗釉面雜質汙垢,呈現出比原先較亮光澤,不再霧狀,但其光澤是較柔和,不像傳世瓷器似玉寶光。也不像新仿瓷器經酸液浸泡殺光,使釉面失去光澤。判斷可能是未曾使用過的瓷器陪葬或窯址出土,受土咬使釉面失去光澤。


4.胎土: 瓷胎的特點也是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宋耀州窯青瓷胎色是很暗的清灰色,胎質細密。此碗底足露胎符合此特徵。


5. 底足:仿品圈足較為圓滑,真品的圈足切削平齊規整。此碗底足為切削平齊規整,


6.紋飾: 耀州窯瓷器上所裝飾的花紋圖案,主要是靠刻劃、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藝手段完成。所謂刻劃紋,是用刀具及尖狀器在瓷胎上刻劃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施釉燒製而成,所飾花紋,線條下凹,低於胎面。


此碗紋飾碗內刻花纏枝蓮紋流暢,外緣刻蓮瓣紋,為宋代瓷器常見的紋飾。使用的刻花技法為耀州窯所獨具的---以流暢活潑又犀利的的刀法,先將皮革化的坏面用直刀劃開,然後再用斜刀,將劃出外緣坏土削去,成一個坡面,因而有一種陰影的感覺。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耀州窯刻花大碗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及紋飾六方面刻劃上,大致能符合瓷器專家鑑定宋代耀州窯瓷器的特徵。但釉面散發寶光不足,且幾乎找不到開片。仍有相當疑問?就教於對宋代耀州窯瓷器有研究同好,不吝提供意見。


 


 


 


 


耀州窯瓷鑒定要點


耀州窯是我國北方頗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窯場在今陝西省銅川市,因銅川古屬耀州。該窯在我國古陶瓷發展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窯不僅成為北方燒制青瓷的著名瓷窯,而且對當時諸多瓷窯產生重要的影響,形成耀州窯系。


   據《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載,耀州窯瓷器的燒造最早始于晉。考古發掘證明,唐代耀州窯,已開始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瓷窯。到北宋時,耀州窯又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燒制出了相當精美的青釉瓷,達到耀州窯鼎盛時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窯甚至超過了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瓷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廣汲各窯之長,並具有極為便利的水陸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及優質的瓷土等優越條件。


 


   北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連年戰亂,經濟受到破壞。耀州窯與全國各地瓷窯一樣,生產受到影響。到金代時,雖然耀州窯仍在進行瓷器的燒制,但產量及品質已開始走下坡路。除少數產品外,一般瓷器均燒制得較前粗劣。元代耀州窯已經衰落到極點。瓷質低下、產量銳減,在各瓷窯之中已不佔有什麼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規模生產,並於晚期最終停止了這一瓷種的燒造。


 


  宋代耀州窯瓷器主要有盤、碗、洗、瓶、壺等日常生活用具及少量的香爐、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製作得比較規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紋裝飾工藝、豐富的裝飾題材,使耀州窯瓷器獨具魅力。


 


  耀州窯瓷器上所裝飾的花紋圖案,主要是靠刻劃、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藝手段完成。


 


  所謂刻劃紋,是用刀具及尖狀器在瓷胎上刻劃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施釉燒制而成,所飾花紋,線條下凹,低於胎面。此種紋飾創於北宋初期,其技法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受到越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初期刻劃紋一般都顯得較為簡單、草率,中期才日趨成熟,所飾花紋刀法熟練、線條流暢,花紋圖案表現得極為生動。


 


  印花紋飾出現的年代要晚於刻劃紋飾,即北宋中期才出現,並成熟於晚期。是用特別的模子在盤、碗、洗等器物的內壁壓印成各種花紋,然後再燒制。所印花紋圖案微微凸起,略高於胎面、立體感較強,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紋飾清晰,佈局繁密完整,講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窯印花圖案的特點。


 


  目前已能見到的耀州窯印花圖案達百餘種,主要有折枝和纏枝花卉及水波遊魚、鴛鴦、浮鴨、嬰戲、飛天,還有龍鳳、麒麟、飛鴨等。耀州窯雖為民間瓷窯,但史書記載及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曾為宮廷燒過貢品。耀州窯雖為北方民窯,但其產品的聲譽及影響在宋代遍及全國。


 


  鼎盛時期的耀州窯產品是以青瓷為主的,由於當時各窯之間的相互影響,耀州窯青瓷與越窯、龍泉窯等窯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一件器物,鑒別它是耀州窯還是其他窯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他窯的青瓷產品了。其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時,耀州窯青黃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幾乎成了黃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點也是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宋耀州窯青瓷胎骨較薄、胎色深灰。因當時施釉工藝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經常出現漏施釉的情況。這些漏釉的露胎處,呈現出一些醬色的氧化鐵所致小斑塊。由於胎土中所含鐵的成分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時常隱隱透出一些淡褐色。這些特徵都是後仿品無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窯瓷器的仿品,在民國及以前各時期很少見到,而多數都是近幾年所仿。新仿耀州窯青瓷胎骨稍厚,含鐵量低,故胎色灰白,顏色較真品色淺,更沒有因漏釉所呈現出的醬色小斑塊以及釉薄處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較為圓滑,這與切削平齊規整的真品圈足,有著很顯明的區別。以上都是鑒別真偽宋代耀州窯瓷器的關鍵所在。


(李宗揚 2003.04.18)


引自中華博物---鑑藏講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