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圓形三足爐
















 


 


自網拍下載---青花人物紋香爐









 


 


明末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六角爐



















 


 


清中早期吾山款竹薄地陽文雕荷杖僧人圖筆筒


(已將褐色干漆去除)


















 


 


竹絲斷面局部特寫






 


自網拍下載---原標題竹雕布袋和尚筆筒


(原先以褐色干漆將筆筒塗抹掩蓋凹陷斑駁)















 



一件明末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圓形三足爐及一件後上漆清中早期吾山款竹薄地陽文雕荷杖僧人圖筆筒的收藏 (98.8.16)   


 


          此次賣家10幾年就在玉市擺攤認識,夫妻台中人,由許先生到日本找貨,以日本茶具為主,順便進一些中國文物。除了批發給同行,也在玉市擺攤,擺售都是普通等級的中國文物及日本文物,因此看的多買的甚少。曾問其為何不帶等級高一點的,他表示來玉市逛的買家,都是要撿便宜的,好的文物在玉市是根本賣不了好價格,因此不想帶來賣,只想出清存貨。近年來除了在台中市及彰南路開店外,也在網拍開了兩個不同經營項目的賣場,一個以日本文物為主項,鐵茶壺.銀壺.錫茶罐.金工.九谷燒.茶道櫃....茶道.香道用具為大宗進口產品.另一個以明清傢俱.白玉.鼻煙壺.雜項為主項,開價實在,口碑評價良好。


    


          在莫拉克颱風前上網瀏覽網拍文物,發現以日本文物為主項的賣場中有兩件標題---~ 青花三足爐及民初 竹雕布袋和尚筆筒,東西開門老件,起標價格也不高,因知道其兒子周六有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於是要求若未賣出,週六帶到玉市,供現場鑑賞。但當週六因颱風來襲,未克前往,約本周看貨。


    


          第一件為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圓形三足爐,當時在網路瀏覽到就覺得怎麼這麼湊巧,與前一週在玉市所購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六角爐圖案相當類似,而且後來在另一網拍賣場也瀏覽到相同圓形造型類似圖案的香爐,本週在玉市也同時發現一件六角形青花福祿壽三星圖香爐圖案類似,而且要價都不高。因此相當納悶,以前連一件都未曾見過,為何一下子就在我眼前出現了四件,會不會是新仿品。根據收藏經驗,百年以上文物,很少同時在市面出現相同的造型及紋飾,如果同時出現兩件以上就要小心,可能現代仿製品。照理說此種民窯瓷器,不是很精緻有收藏價值,要價並不高,應該沒有仿造誘因,但實際在玉市大陸單幫客專門擺售的清代仿古作舊瓷器攤位中,確實出現了不少仿造明末民窯青花瓷器,不過畫工呆滯,釉面不是露出新製的賊光,就是以強酸腐蝕過的生澀無光,甚至底部還會刮手,內行一看就知道是新仿製品。


因此仔細加以檢視,從釉面、胎土、造型、青花料及紋飾五方面來判斷:


1.釉面:依個人多年收藏瓷器經驗,以此釉面厚實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就可判斷為百年以上瓷器,絕非新仿。但以放大鏡檢視釉面,卻沒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而之前所購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圓形三足爐卻有。兩爐透明釉為白中帶青色澤,符合明末青花釉色。


2. 胎土:胎土厚實帶灰白色,符合明末風格。


3.造型:造型古拙特殊,符合明末風格。


4.青花料: 青花呈色灰藍,使用的是國產青料,而且形成一些凹入不平的鈷鐵結晶斑點。符合明末民窯使用國產青料特徵。


5. 紋飾:福祿壽三星圖畫工簡單流暢,符合明末喜畫道教人物風格。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兩件青花福祿壽三星圖瓷爐均能符合瓷器明末青花器的特徵,應為使用國產青料的民窯器,其價值雖不高,但人物圖畫工流暢,生動活潑,也值得收藏反覆欣賞。


         所收這兩件青花瓷爐,與別的賣家所網拍賣出青花瓷爐,以及本週在玉市看到的另一件六角形青花福祿壽三星圖香爐,應屬同一年代及同一窯廠所生產,當然個人認為所收這兩件品項較佳。但為何會經三百多年歲月後,同時出現在台灣不同的骨董市場上,是同一窯場或同一庫藏出土嗎? 實在費解!


     


         另外一件竹雕布袋和尚筆筒,網路標明是民初,由於網拍照片圖像太小、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只能由照片判斷是老件,以淺浮雕圖案及文字還不錯,看淺浮雕風格及色澤斑駁和底部斷面情況,當初還懷疑年代可能不只民初,但查遍所有資料,都找不到落款吾山的出處。


當上手實物後,看到其相片色差很大,實物色澤較褐色,詳加檢視:


1.色澤為褐色,在雕刻陰處及深淺交界處,有較深色澤,且筆筒表面過於光亮,懷疑曾上過漆。


根據經驗未上漆的老竹雕,經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蓆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其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有上過干漆的竹雕,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而且表面過於光亮。


此表面雖上過干漆,但由其干漆色澤及深淺不一判斷應舊加漆,有上相當時間。


2.此筆筒上下斷面雖被干漆所掩蓋,但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而且帶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


3.雕刻手法及風格:採薄地陽文的淺浮雕手法,除了人物紋飾,連文字部分也採薄地陽文,雕工細緻傳神,雖找不到落款吾山的出處,但有名家格。而此薄地陽文的淺浮雕手法,流傳於清初至清中早期。


 


          兩件都是老件,要價並不高,就收下來。回來後看竹雕布袋和尚筆筒,其人物及文字細節雕刻部分,均為褐色干漆及屋購所掩蓋,於是以牙刷沾松香水逐步將整件筆筒來回刷洗,將大部分干漆去除後,結果並未呈現原先所預期的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黃色,而仍舊是褐色色澤,只是原本有較深顏色斑駁不一的點狀,反而變成較淡且低陷。


    


          在雕刻線條陰處及深淺交界處,有較深色的干漆及汙垢殘存,試圖以針挑除,但很硬相當結實,不易清除。於是拿出最後法寶去漆劑,戴上橡皮手套保護,小心翼翼以牙刷沾去漆劑塗滿整個圖案及文字部分。等了一陣子,再以穩潔清潔劑逐一噴灑,以牙刷逐一刷洗過,再沾水刷洗乾淨,發現干漆仍留在雕刻線條陰處及深淺交界處,但已較鬆軟,於是以細針慢慢順著雕刻線條,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將干漆及污垢挑除後,以牙刷逐一刷洗過,再沾水刷洗乾淨。整個筆筒表面去漆後呈現出雕刻線條,細節看得到原先細緻的雕工。再以廚房菜瓜布磨擦去除底足及筆筒口沿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最後以乾毛巾擦乾晾乾。


 


          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褐色光澤。檢視其上下竹絲的斷面,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以此特徵判斷此竹雕筆筒年代應在清初至清中早期。


    


          但為何去漆後,並未呈現出原先所預期的完全未受磨損及風化的皮殼及黃色,而仍舊是褐色色澤?而原本有較深顏色斑駁不一的點狀,反而變成較淡且低陷。個人判斷,此竹雕筆筒在兩百多年前製作時,原本並未上漆,但經過百年以上長時間流傳到了清晚期,其間曾有不當使用,造成表面產生腐爛斑駁凹陷,很不雅觀,於是百年前有人上干漆將其掩蓋,使其看不出凹陷,但因漆料堆積在凹陷處,看起來成較深斑駁顏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