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人物歷代源流.風格演變概述及收藏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類自身形象和面貌的作品,無論是神化了的人物還是現實中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玉人指單個的人物造型,如全身形象、半身形象、人首、人面等,也指其他器物中作為圖案的人物紋。玉人除可用來裝飾外,有些也具有祭祀、辟邪的功用。


.新石器時代玉人


         新石器時代玉人佩著重刻劃人物的大眼、大鼻、大嘴;線條簡單,均無眉毛的刻劃,額與眼的分界不明顯,眼睛多為橄欖形和圓形,皆以單陰線刻劃紋飾。玉人上均有穿孔,位置不一,孔是用於佩帶時系繩用的。從製作工藝上看,已出現切割技法,雕琢有平雕、圓雕、透雕;紋飾中陰線與陽線都已出現。


.殷商玉人


         中國古代玉人的出土、傳世數量都很少,商代晚期玉人現世的也不多。玉人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顯然要比同期的其他玉器如玉禮器、玉肖生動物要高,這是因為,寫實性玉人不僅對研究當時人類的種族、遺傳、進化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而且,通過玉人的衣著、姿態還可以間接地瞭解當時人的生活、習俗、宗教禮儀以及社會地位等。另外,從藝術上講,玉人的藝術性遠比其他玉器種類高得多,玉人的砣刻要求很高,不僅要求玉器匠師要有很高的砣刻技術,還要求準確地表現人物的身軀比例、神情姿態、衣著打扮,尤其是人物的神情姿態,要刻畫得栩栩如生、恰到好處就絕不是那麼容易的了。玉人最為直接地反映了古人藝術審美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商代玉跪人中,有不少是頭戴小圓帽的形象,聯想到新疆和田玉材能運到中原的商代首都,新疆人甚至中東人的小圓帽出現在商代晚期的貴族頭上應該是正常的。而商代玉跪人的跪姿又與穆斯林人的跪姿非常相似!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商代不少玉器的紋飾中,多次出現字形的眼睛,其深刻的含義似有必要與四川三星堆、中東地區刻畫眼睛的類似文物聯繫,它們之間可能的淵源關聯值得研究。


         商代晚期玉器最早出現了大批刻畫人物的玉器作品。商代玉人最直接地體現了古人的審美意識,這些玉人作品,僅在殷墟《婦好》墓就出土了近十件(包括石人),這些玉人的形態、衣著、髮式、表情各不相同,有跪居、跽居、蹲居、站立等各種姿態。


         商代的玉人主要有兩類:一是圓雕玉人,即為商代玉人的基本造型。均為圓柱體,以跪坐玉人為主,面部一個突出特徵是臣字眼,前額窄小突出。另一類是一種扁平玉雕人,做成璜形,呈扁片狀,上飾一頭戴高冠,身體蜷曲的整身人物紋。


         商代還有一種扁平玉雕,呈扁片狀,做成璜形。這是當時盛行的一種佩飾,上飾一頭帶高冠、身體蜷縮的整身人物紋。另外還有一種形式是在璜形器上只雕一人頭,除了眼、眉與外,其他部位都不明顯,完全是一些圖案紋飾。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玉人可視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商代玉人常見面部下凹,高顴骨,大眼、大鼻,大嘴突出,相反鼻樑下塌,嘴唇很厚並上翻;眼睛多數為“臣”字眼,還有橄欖形眼、橢圓形眼,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前額窄小突出,這是其他年代所沒有的。多跪式,雙手放在雙腿上。人物雕有素身裸體形象的奴隸,也有衣著華麗、用陰陽紋線組成衣紋、腰間束帶的奴隸主形象。髮型以短髮為主,即白頭頂向四周下垂剪齊,這是商代流行的一種髮式,還有的在頭上戴圓箍形前連著卷形冠。本文來自: www.findart.com.cn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人


7釐米,黃褐色,圓雕跪坐式玉人。頭頂有發,戴圓箍形冠,前沿出捲筒。雙手扶膝,腰間飾套疊式菱格紋。臀部刻蠶紋,下肢有勾雲紋,腰左傾向後斜出分枝尾式柄,神態莊重,造型奇特,是商代玉人的珍品。


 殷墟婦好墓出土圓雕跪坐式玉人



8.5釐米,黃褐色,圓雕跪坐式玉人。頭型比例大,頭頂有直發和髮辮一條。前視,肩窄,胸前飾獸面紋,兩臂、下肢及臀部飾蠶紋,雙手扶膝,赤足,身下有孔,可供插嵌。形象嫺靜大雅,造型顯得神奇秘奧.殷墟婦好墓出土圓雕跪坐式玉人




青黃玉,局部受沁,圓雕,猴面寬額,臣字眼 ,蒜頭鼻,嘴微張,頭頂留短髮一周,跪坐,雙手扶膝,著衣飾雲紋,長袖窄口,頭頂牛鼻系孔。





6.2釐米,土質呈黃色,上雕人面紋,雕工精湛。



.西周及春秋戰國玉人


      西周的玉雕在工藝上、造型上都繼承了商代的風格,但仍不失它自己的時代風格。人形佩的瞼部,不像商代那樣面部下凹,到了西周晚期更近乎于平;值得注意的是眼睛,它是在“臣”字眼的基礎上變化為眼梢長出眼眶,並勾卷,也有的是兩邊眼梢都長出眼眶,在眉毛中刻小短陰線紋的。身上的紋飾不像商代的線條硬,它是弧線多於直線,雕刻做工不如商代的精細。


   西周人形璜多見兩邊對稱紋飾,此種人形璜的髮型是從前面向後梳過去,眼睛接近“臣”字眼,耳朵比較寫實,張著嘴,身上的紋飾流暢自然,非常瀟灑,在兩邊人的頭頂各有一穿孔。這時期的人形佩以片狀的為多,但已不拘於璜形佩了,這些人形雕刻的各部位靈活多變,不再那麼圖案化了,有蹲踞式,還有立式。在人物的腰下中間出現斧形裝飾物,有可能是表示腰中下垂的飄帶,也可能就是服裝紋飾,這種斧形裝飾在西周前後都很少見到。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人佩,臉形接近西周風格,但髮型截然不同;身上的紋飾精美細緻,似小蛇在相互盤繞,都呈“S”形,這是春秋時期一種典型的紋飾腰帶也著意刻劃得很細緻,腰上的紋飾可稱為席紋,像編織的席子一樣,這種紋飾是這時期出現的新圖案。人物的髮型是用細陰刻線表示的,刀法纖細密集,但絲絲不亂,其髮式有扇形的,也有長髮披肩的,還有從頂部再往兩邊勾卷的,但更多的是牛角形式樣,這是中山國流行的髮型,有一種性崇拜的意味。瞼部五官給人的感覺是比前幾代清秀,線條若隱若現,簡單而舒展。人物服飾雕琢華美,給人以綢緞質地的感覺,多見斜方格紋,有些近似幹西藏的長袍,人物雕刻得氣質高雅怡然,好似貴族。戰國時期還出現了超脫世俗的新品種——玉雕舞蹈人佩。








戰國白玉鏤雕舞人




5.9×1.7釐米,寬袍大袖,衣著瘦長,呈片狀平雕。借助舞姿,手在頭上用長袖蓋住頭頂,另一隻手在下麵,面部五官雕刻得秀美淡雅,舞人好似在旋轉,神形畢肖。



.漢代玉人


        漢代的人物形玉佩,較常見的有兩種:玉舞人和玉翁仲。玉舞人是漢代常見的佩飾,多琢舒袖舞人形象,即文獻上記載的“翹袖折腰”,以透雕和陰刻線琢成。漢代舞人在造型方面注重抓動態,強調舞女的韻律和氣勢。雕刻剛勁有力,多用立刀,粗細線並用。衣著簡化,作風粗獷之中又顯活潑生動。  翁仲在漢代一般雕成一老者持立狀,老者長須大袍,頭戴平冠。漢翁仲採用漢代風格“漢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蒼古,面部只琢眼和口,僅用三至五刀短陰線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臉,連眼、口都不刻劃,瞼為長圓形,瞼過於圓的多是後仿的,尤其民國時期有大量仿翁仲,仿品陰線較粗,刀口邊沿有崩裂現象。漢代玉翁仲的頸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頸部和腰下部出現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這樣使頭部更為明顯,腰部有輪廓感,服裝下擺呈雞籠狀,這是漢代翁仲的風格特徵,後仿的則把整個身體做成直筒狀。漢代玉翁仲多數無鬍鬚,目前所見的有鬍鬚的翁仲均為後仿,且鬍鬚用陰線表示,陰線較粗,做工沒有漢代的味道。


     漢代翁仲穿孔為“人”字形,從頭頂直到腹部,再分兩路由腰部兩側出來,呈“人”字狀的繩子也是從頭部而下至腰的兩側系一結,這樣翁仲人懸掛時就可以立著。後仿的穿孔有的從上至下呈直孔狀,為通天孔;也有的為倒“丁”字孔,是從頭頂至腰部兩側,不是“人”字孔。


漢坐形白玉人




玉人臉型清瘦,長眉短須。束發於腦後,頭戴小冠,冠帶紮於頷下。身穿右衽長衣,寬袖,腰系方格紋帶。憑幾而坐,雙手置於幾上。底座下陰刻銘文510字:“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引自新榜網---夢夢



.唐玉飛天及胡人與遼飛天


          唐代玉器師法中國雕塑、繪畫的藝術表現手法,並融合西方寫實題材,創造富濃厚生活趣味的藝術形象,帶領中國玉器從圖騰化往藝術化發展,也進一步造就往後遼、宋、金玉圖畫之盛況。


           遼國所佔之地大多為唐的北方藩鎮之域,且自中唐起契丹人就在這片疆域保有異於中原的遊牧文化。唐王朝的滅亡,所代表的文明在唐遼間傳承,或者說強盛的唐文化對遼的影響是十分顯然的。


          當然,就玉器的傳承而言,富有濃郁草原文化特徵的契丹民族也會展現獨有的民族特性,綜觀遼代玉器其藝術風格較近唐風,品類也大多傳承自唐代,以裝飾玉、器皿、帶飾、宗教類等為主,內容也大體一致。其工藝,形神兼備,形體簡鍊,琢玉技法大體傳承自唐代,後期之巧色多層立體透雕,更成為遼宋金玉器之主流。


         玉器,作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唐、遼之間的發展演變和創新會通過一件件實物告訴我們。部分遼玉唐玉中可找到前世身影;而另一部分遼玉則是契丹族今生傑作。下文試舉部分品類的唐、遼玉說明。


唐、遼相承的玉飛天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唐飛天,片狀,頭部為正面像,手持花或托物,裸上身,身體於胸部轉折,小腿相交,雙足顯露,飄帶至腳部,身下是單朵如意雲紋。內蒙古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遼寧喀左白塔子遼墓和遼寧朝陽遼北塔出土有遼飛天,也是片狀,戴冠,頭、身已側轉,手作托物狀,上身亦裸露,裳下露雙足,飄帶也至腳部,身下是卷頁葉狀雲紋。比較兩者可以看出唐、遼飛天在樣式上的傳承關係。


         就玉雕工藝而言,唐飛天更為精緻,刀功俐落,重刀淺刻,各具功力。遼飛天則稍顯粗獷,雕工不及唐有力,陰刻線大多帶有弧度,有秀麗挺拔之感。比較唐單朵如意紋與遼卷葉狀雲紋;單朵如意雲紋線條流暢有力,以斜磨之法表現紋飾的層次,立體感強;卷葉狀雲紋則略加斜磨,雲紋的起伏、質感遜於唐代。



〈唐玉飛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遼玉飛天〉喀左白塔子遼墓出土




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



.宋元玉人


          宋代玉雕出現了一種世俗化傾向,最典型的是玉雕童子,在傳世品中數量極大。形狀般多大襟中式衣服,外加以襟坎肩和肥褲,手執荷花,這是宋代最流行的題材。宋代人物童子多雕有大腦殼,或將髮式雕成雙髫式,或在頭頂雕一桃形的童子頭;手多作拳頭形,雕刻方法是手與袖子用兩道陰線連貫下來,再用兩條短橫陰線作為手與袖子的分界線。臉部鼻子為蔥管小鼻,鼻子自上直下,從兩眼內眼角直通嘴部,小嘴;耳朵刻劃明顯,位置較靠前,接近腮部。此外宋代玉人臉部的獨特特點,就是在眼睛上面,靠近耳朵部位有“八”字眉。服飾都是中國式衣服,衣紋有素的,也有斜方格紋或米字紋;在衣服的關節活動處用幾道陰刻線來表示褶紋;還有身穿長坎肩的,坎肩的紋飾似織錦紋,很華麗,也有的在人背後雕出衣服下擺呈拆角狀,這是從宋代才開始出現的。


     元代玉人的主要特徵是開臉像猴臉,它是用粗闊的陰刻線勾勒出眉、眼睛、嘴和鼻子,線線相連。特別要指出的是元代在刻劃眼睛蔔出現了眼珠(用一短陰線在圓弧形的眼內表現),這是其他年代少見的特徵;此外其眼梢部位是圓形的,而宋代的眼梢呈尖形。鼻子在靠近眼睛部位呈細狹狀,形成了上細下寬的楔形鼻子,不像宋代那樣上下一樣寬,元代玉人的鼻子是鼻子頭凸起,鼻樑略低於鼻子,鼻翼不明顯。


  元代玉人服飾以著蒙古服裝占多數,這可能是因為元代是由蒙古族統治而造成的,玉雕人物身著中式對襟,瘦身短裙,窄袖,腳登馬靴;衣服上褶紋不如宋代細緻,陰線條粗而深,不挺拔,帶有弧線,線條顯得軟。人物頸部用斷刀法(就是在人物脖子的位置,用粗獷的陰線雕刻),使脖子呈深凹狀,以便把頭部托起,這是元代的一種雕刻手法,無論是人紋、獸紋、飛禽、還是龍紋,頸部都用這種雕法。


引自新榜網---夢夢 


.明清玉雕人物的比較鑒別


          明清玉雕人物中,單獨人物形象或以人物形象為主作為裝飾紋樣的作品包括仕女、童子、文人、武士、官人、漁翁、番人、天女、飛天、劉海、和合、魁星、佛像、觀音、壽星、道人等,各類人物儘管形象不同,含義亦異,但所具時代特徵卻十分鮮明。通過對它們製作年代、社會功能、造型手法、琢工技藝等的比較研究,可使我們加深對明清人物題材玉器的認識,並將有助於這方面的斷代鑒定。


明代玉人


1.題材品種


         明代玉人形象以飾於帶板、首飾、文具等為多,帶板、首飾之背景常見裝飾以鏤空透雕的雲氣紋、字紋、卷草紋等。嬰戲圖是最為流行的一種人物紋樣,往往表現眾多孩嬰,或捧瓶,或提籃,或玩樂器,或跳繩等等,是當時現實社會世俗題材在玉器中的反映。戲獅圖在帶板上也十分常見,表現胡人與獅子繡球在一起戲耍的場景,充滿濃鬱的異域情趣。玉飛天始見於唐,明代繼續流行,多裝飾於發簪上。圓雕人物有童子、舞人等。文具上配飾人物也是明代的裝飾特點之一。


2.形象特徵


        明代人物身體比例與實際相比,一般頭大身短,身體占二到三個頭位置,五官刻畫簡練,眉、眼、鼻、口連成一線,呈微微凸起或平面的合蚌形眼,或作杏仁眼、圓眼,楔形鼻,字形口,有的五官簡略者,以三條或二條平行陰線組成眼、眉,一條平行陰線組成口,或無口,衣褶疏朗,無起凸變化,衣角掀起,形成明代的典型特徵。


         童子一般作桃形發、披發,著長袍或交領、對襟衣,腕帶鐲,呈各種姿態。舞人常見頭戴明代流行的六合一統帽,圓眼,著長袍,雙手上下作舞蹈狀,旁伴有犬。如玉舞人。


3.琢工手法


           明代刀法剛直,大刀闊斧,棱角分明,線條簡練、粗獷、隨意,粗細不均,斷斷續續,二線對接處常常超出或斷開,結構分界處往往採用寬粗的深重刀法,不太注重細節處理,頗有繪畫中的寫意意味。有些平面底子起伏不平,鑽孔和拉絲有時會留下遺痕。拋光較強,猶如玻璃光。


 4.玉材特點


        基本是新疆昆侖山一帶以和田玉為代表的軟玉。以青白玉為主,青玉、白玉次之,質佳者較少,多有綹裂、雜質,應與當時玉材來源不易有關。           


清代玉人


 1.題材品種


         清代玉人以立體的佩件、擺件為多,其中以童子形象最為常見。題材以表現吉祥的居多,表達人們對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的美好追求與企望,如吉慶如意、年年有餘,持荷童子、持榴童子、靈芝仙女、福祿壽、壽星等,還有令人充滿遐想的神話傳說如劉海戲蟾、張騫乘槎、天女散花等,供人奉養的宗教偶像如佛陀、觀音等,以及反映世俗風情的雙童戲鳥、童子戲鵝、漁家樂、胡人戲犬等。


2.形象特徵


         清代人物身體比例與實際相比,亦為頭大身短,但身體較明代稍長,體態勻稱;發絲細密,條縷清晰;前額與鼻樑直線連接,五官竭力寫真,除兩耳較簡單外,眉弓、顴骨、人中線、雙唇、嘴角,甚或酒窩亦加表現,還往往刻畫出面部的表情;衣紋疏密有致,起伏凹凸,富於立體感。仕女多鵝蛋臉、柳葉眉、鳳眼、櫻桃嘴、溜肩、細腰,姿態嫋娜,或寬衣大袖,或緊身窄袖,長裙曳地,與清代藝術中流行的美女審美特徵相符。童子則大頭,圓臉,多梳對稱雙、單蝴蝶形髻,或桃形發、披發,大眼,寬鼻,對襟或交領上衣,衣角開叉翻卷,活潑可愛,與繪畫及其他工藝品如瓷器等上的同類形象風格一致。壽星通常作拄杖的老者形態。佛像造型一般多莊重肅穆。番人形象雖不多見,但刻畫生動到位。


       清代人物玉雕有些什麼具體顯明的特徵,有如下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a.人物(包括小孩)的鼻子,多為蒜頭形、圓形、鉤形等,與前代人物的鼻子形狀有著明顯區別,如小孩鼻清代多採用扁刀法斜削下去,有鮮明斜度,而且鼻樑鼻尖都比宋、元、明時期的小孩鼻要高,有立體感。 


b.人物眉下、眉角和眼角等均無聯系。 


c.人物服式多以寬大長袖或捲袖為多。


d.人物的口部上下嘴唇,多採用斜刀法加以切削而顯出唇皮。 


e.人物衣著雕刻多用陰紋,線條層次分明。 


f.人物手中一般多捧花卉、飛禽或樂器等,特別是小孩手中多持有簫、笛及鞭子等。


g.人物造型比例和諧,特別是小孩形像多肥胖,呈站立狀和臥狀,其頭上多有發髻的裝飾。


3.琢工手法


         清代刀工圓潤婉轉,線條一絲不苟,講究逼真人微的藝術效果。鑽孔不留遺痕。利用玉材本身天然的皮子進行俏色雕琢是常見的手法,可以獲得一種特殊的意趣。底子平伏,在有背景的畫面中分出遠近層次,予以空間感。拋光柔和、細膩。晚期趨於粗劣。


4.玉材特點


         基本使用新疆和田玉。清代中期以質佳的白玉為主,青白玉、青玉次之,而不見黃玉、墨玉。晚期多見青玉,且質地欠佳,石性、雜質較多。佛像、仕女往往以潔白純淨的白玉為之,使其更適合聖潔偶像和女性肌膚的表現。


       綜上所述,明清兩代玉人無論從造型手法、製作工藝,還是風格特徵上都有一定的差異,大致說來,明代承襲傳統工藝,在圓雕人物五官和衣紋上基本作平面或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