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七世紀末西洋的鼻煙和鼻煙盒進入中國;盛清時期,西洋各國及羅馬教廷常以鼻煙和鼻煙盒進獻朝廷。鑒於以鼻煙盒盛裝鼻煙並不十分理想,於是當時人將明朝人用來裝平安散、驅風油一類的斂口小藥瓶加以改良,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鼻煙壺形式。瓶蓋用軟木塞塞緊,軟木塞中間插上一根小長把細匙,好舀出鼻煙,或盛在小碟上,或盛在手心裡,再捻出一些入鼻嗅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就有一段晴雯生病,頭疼、鼻塞的症狀,靠賈寶玉的鼻煙,通了鼻塞的描述。有清一代,隨著鼻煙的風行普及,鼻煙壺相當流行,盛清時期就有各種材質製成的精采作品,嘉慶時期在鼻煙壺製作上的重大創新,就是內繪技法的使用。在小小的玻璃鼻煙壺內壁作畫,想來就是一件極度困難任務,先以金剛砂和小鋼珠倒入壺內搖晃,讓表面變粗糙,顏料容易附著,再以特製有弧度彎頭的細尖竹筆,伸入口徑往往不到半公分的壺內描繪。


 


 


       內畫鼻煙壺的出現明顯晚於其他類別鼻煙壺。具體內畫鼻煙壺技法是由誰創始,最早又始於何時,未見有任何記載。無論內畫鼻煙壺是何時產生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內畫鼻煙壺的產生,與高度透明玻璃的煉製和掏膛技術的成功是分不開的。一件神奇而美妙的內畫鼻煙壺作品的完成,首先要從選料開始,能夠用於製作內畫鼻煙壺的材料,最早的是透明玻璃,後來仍是以透明玻璃為主,透明度較好的水晶、茶晶也被用於製作內畫鼻煙壺。在選好材料並進行掏膛處理之後,還要用金剛砂、小鐵球和水在壺內來回搖動.進行磨砂處理,直至內壁細而不滑,使顏料能夠附著其上。最後,利用彎曲成鉤狀的竹筆蘸上顏料在壺的內壁反向作畫或寫字。身懷絕技的內畫大師們憑藉其精湛的書法繪畫技藝和敏銳的感覺,在方寸之間隨心所欲,筆下生花,使小巧玲瓏的內畫鼻煙壺成為鬼斧神工般的精美藝術品。


 


        從保存至今的大量內畫鼻煙壺作品中可以看出,內畫鼻煙壺的創作在清代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名家輩出,有名姓的內畫大師就有30多位,如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畢榮九、丁二仲、孟子受、陳仲三、張葆田等,他們分別是內畫鼻煙壺的京派、冀派、魯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水準最高,對後來內畫藝術影響最大的有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畢榮九、丁二仲等人。


 


      鑒別內畫鼻煙壺的優劣好壞,與鑒別書畫類似,主要看意境.筆法、用墨、用色、落款,加上內畫鼻煙壺的形狀與畫意、畫面與鼻煙壺的大小比例是否協調。一件名家繪製的內畫鼻煙壺會講究各個方面的和諧統一,題材、意境又絕不落俗套,在方寸大小的空間裏,創造出可與紙絹媲美的繪畫效果。


 


內畫鼻煙壺的傳說


       相傳乾隆末年,有一個地方小官到京城辦事,只因沒有賄賂上司.拖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把事辦完.隨後被困在一個廟裏。此人素有聞鼻煙的習慣,當鼻煙壺裏的煙用完之後,他便用竹簽去掏粘在壺內壁上的煙,這樣就在壺內壁上畫出了很多道子。掏者無心,觀者有意,此舉被廟裏的一個和尚看在眼裏,他從中得到啟發,用一根竹簽彎了鉤,蘸上墨伸進透明的壺裏作畫,遂創內畫壺藝術,深得人們的喜愛。顯然,內畫壺這門藝術,是我國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內畫鼻煙壺藝術的發展,也和其他事物一樣,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最早的內畫壺是在沒有經過磨砂的水晶石或玻璃壺裏面作畫,由於壺內壁光滑,只能畫一些粗糙的線條和簡單的圖案。後來,人們經過磨砂改進,一些國畫技法就比較容易得到發揮,由此,能畫一些較細的人物、山水、花鳥,但畫面既不題字,也無落款印章,頗為匠氣。在以後的進程中,內畫鼻煙壺藝術獲得集大成的發展,為世人矚目。


 


 


 


       京派內畫鼻煙壺始見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清代,京派內畫有三大畫師:馬少宣、葉仲三、周樂元。


 


       馬少宣,生卒年月不詳。他家住北京牛街,回族人。他的內畫壺特點是,正面為繪畫,背面為書法,書畫結合,相得益彰,書法仿歐陽修體,工整嚴謹,而繪畫以人物為多,功力頗深。馬少宣畫法嫺熟,筆法精湛,纖細逼真,一筆不苟,能在大拇指大的壺內恭楷書寫全篇《九成宮》。他的工筆一面詩一面畫內畫壺,是他登堂入室的傑作。光緒三十五年(1909),他作內畫鼻煙壺,以譚鑫培扮演的黃忠為題材。他的內畫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鑒會名譽獎。


 


      馬少宣的內畫鼻煙壺藝術,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書畫並茂,富有詩情畫意。他製作的內畫鼻煙壺最常見的是一面繪畫,一面書法,即使是同一題材,也常配有多種不同的詩句。二是以山水畫和人物肖像畫為主,尤以肖像畫見長。他在畫人物肖像時,善於用明暗的淺墨色調,形象逼真,造型生動。三是成功地臨摹了歐陽洵的書法藝術。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了馬少宣款內畫鼻煙壺三件。一件是《行旅圖》內畫鼻煙壺。高6.5釐米,扁瓶式,煙壺一面繪有山巒亭閣,山下溪水潺潺,小橋橫跨 兩岸,水邊垂柳婀娜,一老者正騎一匹白馬悠然前行,後面緊跟隨一書童。煙壺另一面配有四句詩,曰:駿馬奔來禦柳中,鳴鞭欲向小橋東。紅蹄飛踏春城雪,花 頷嬌嘶上苑風。書仿歐體,筆力遒勁,工整嚴謹。另二件為黃忠像內畫鼻煙壺。其中一件高6.7釐米,扁瓶式,一面描繪黃忠的舞臺形象,另一面以歐體題詩雲:撫寫將軍事,何勞費筆端。時人欽二難,傳照遍長安。時在已亥冬至月為心佘一兄大人正。另一件黃忠像內畫鼻煙壺高6.7釐米,扁瓶式。煙壺的一面繪 有譚鑫培扮演的黃忠的舞臺形象,栩栩如生,威風凜凜。另一面題詩曰:老將說黃忠,牧川立大功,身披金鏢甲,手挽鐵胎弓。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


 


       葉仲三,生於光緒元年(1875),卒於1945年。他創作的題材廣泛,花鳥、山水、人物、草蟲、博古等無所不能。他畫的聊齋故事活靈活現,紅樓人物栩栩如生,被稱為內畫人物一絕。1913年重陽節,他創作了《鍾馗送妹》內畫壺,一面為鍾馗,一面為鍾馗之妹,畫面相互聯繫,既名自獨立而完整,構思巧妙,描繪生動。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很多葉仲三的內畫作品,其中有內畫魚藻紋玻璃鼻煙壺,高7.5釐米,口徑2.1釐米,重 140克 ,壺腹部內畫自由嬉戲的金魚、鯉魚和水藻等。還有嬰戲圖內畫鼻煙壺,高6.6釐米,扁瓶式。煙壺的一面繪有四個童子正在與一老人嬉戲,人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另一面描繪了五個童子捉迷藏的情景,旁題:丁酉清和作於都門,葉仲三。另有一《鍾馗嫁妹》水晶內畫鼻煙壺,也是葉仲三的力作。壺一面描繪了鍾馗之妹坐在車上,被兩個小鬼推著前行,另一面描繪鍾馗騎在馬上,一個小鬼為他牽馬,一個小鬼為他撐傘。葉仲三喜歡用琥珀和水晶來進行內畫創作,臺灣故宮收藏有二件葉仲三畫博古圖琥珀鼻煙壺,均一面內繪設色湖石、牡丹及古銅器,一面內繪設色湖石、瓶梅、古銅器等,並楷書:王辰仲春,葉仲三作。


 


        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葉仲三的內畫鼻煙壺很受歡迎。1985年蘇富比拍賣公司在美國紐約舉辦了一次鼻煙壺專題拍賣會,其中就有葉仲三創作的玻璃內畫蝴蝶螳螂鼻煙壺、玻璃內畫魚藻圖鼻煙壺。葉仲三在1945年離世後,他的三個兒子,長子蓁禎、次子蓁禧、三子蓁祺,繼承並發展了葉仲三的內畫技藝為把中國內畫鼻煙 壺推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周樂元,北京人,生卒年月不詳,是內畫鼻煙壺的一代宗師。據有的研究者認為,周樂元原是一位宮燈、紗燈畫師,在文學、繪畫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目前已知周樂元最早的內畫鼻煙壺作品創作於光緒八年(1882),而最晚的則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周樂元的內畫作品題材很廣泛、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書法等,無不精美,尤其擅長山水畫。他的山水畫,多表現旖旎的江南景色,設色以墨色為主,以淡彩作點綴,景物格調高雅;畫面古樸精緻,淡雅雋逸;畫中多有題跋,內容與畫面協調一致。最能代表周樂元創作水準的內畫鼻煙壺,是仿清代著名畫家新羅山人的作品。周樂元憑藉其扎實的繪畫功底,將繪於宣紙上的中國傳統繪畫逼真地濃縮在寸天厘地的鼻煙壺內。不能不令人折服。在中國和歐美的許多博物館中以及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藏有周樂元的內畫鼻煙壺作品。其中內畫山水荷花鼻煙壺,是目前所見周氏作品中最精美的一件。另有一件罐式內畫山水鼻煙壺,高僅4.1釐米,腹部用墨色淡彩繪通景山水人物圖。作者以其巧奪天工的技巧,將一幅有景色、有人物的完整畫面濃縮在腹徑僅2.3釐米的鼻煙壺內,令人難以想像,歎為觀止。周樂元除擅長山水畫外,也善畫其他題材的作品,如內畫魚藻紋鼻煙壺便是其另一種風格的佳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