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67宋青白釉高足蓮花爐(口徑9.5 底徑6.8 高12.4cm)- 2015.10.31購入
宋青白釉淨水杯-安徽懷甯宋墓出土
宋青白釉蓮花長明燈(高14.5口徑10.5㎝)-福建沙縣出土,福建博物院藏
綜合各瓷器專家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五方面來判斷,取出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宋代影青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此種高足蓮花爐屬一種較高檔次的特殊產品,多見於閩南沿海地區,生產年代集中于宋代(據廣東潮州窯定為北宋產品)。
行爐,自南北朝開始,佛教中有一種修持叫「行香」,即手捧香爐圍著佛像繞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因香爐既可以固定放置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稱為行爐。唐宋時流行使用瓷質行爐,各種窯口均有燒造。
此爐比例勻稱,造型秀美,線條優雅,為宋代早期高足蓮花爐特有典型造型。
2.胎土: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説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影青瓷的胎質潔白細膩,早期胎較厚,後來逐漸變薄,呈半透明狀,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製,瓷化程度很高。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影青瓷早期胎較厚,後來逐漸變薄,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
此爐胎胎土淺灰白細膩,爐身修胚平整光潔,輕敲胎體為清脆聲。器底及露胎處有顆粒狀土渣,為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南宋青白瓷較薄,元代較厚,該器上手重量適中,判斷應是宋代早期-北宋時期。
3.器足:露胎處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為宋影青胎土特徵。因影青瓷大都為出土物,所以多少都有些土鏽,如果這些土鏽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此爐器內有圓圈之旋紋,露胎處有明顯火石紅,器內底及露胎處有些土鏽,無法洗刷掉。符合宋代時期的影青瓷器器足出土特徵。
4.釉面釉色:宋代影青瓷器裏外施青白釉,釉色鮮嫩,玉質感極強。氣泡稀少疏朗,通透。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釉色瑩潤,白中透青,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
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倣品大多為石灰鹼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採取人為聚釉,即在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倣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採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纍纍,
此爐施青白釉,釉色鮮嫩,白中透青,雕刻凹陷積釉處,皆呈湖綠色。釉面突出施釉較薄處,有出土土侵痕跡,在釉面棕眼內觀察到有紅土殘留。釉面平鏡,撫摸滑溜順手,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有傳世老瓷器所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沒有新製瓷器釉面放出強烈的”賊光”,更沒有採用酸蝕手段去光使手感滯澀。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老瓷器經長期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此爐既有出土土侵痕跡,也有傳世長期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5.紋飾:蓮花是常見的象徵吉祥的佛教“八寶”之一,在佛教中佔有特殊的位置,佛教藝術品中上常見蓮花這種“佛門聖花”的蓮花,宋代瓷器以其為飾者為數不少。而像閩南沿海瓷窯生產的高足蓮花爐,作為焚香用具,式樣美觀,精雕細作,是對佛的崇敬和虔誠。漢民族祭祀中並不焚香,而重食品、酒醴的供獻。焚香的風俗是受佛教原產地的影響,唐代中外交流增多,外來文化因素不斷傳入我國,佛教使用的焚香器具也增添了新的紋飾和形制。
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而仿製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採用的是現代製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製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難度實在高,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
此爐器內有圓圈之旋紋,為拉坯成型,非壓模成型。外飾蓮瓣紋,運刀精確,刻線剛勁,清晰利索的線條給人以芒角飛動之美感。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
此宋青白釉高足蓮花爐在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各方面上,均能符合瓷器專家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瓷的特徵。此爐應為北宋湖田窯青白釉高足蓮花行爐。造型比例協調,線條流暢,雕塑細緻,色澤清淳淡雅,釉面肥厚瑩潤,有玉質感。
宋代影青瓷屬於民用瓷,歷來不被上層社會青睞,沒有宋代五大名窯受到市場重視追捧。但此種高足蓮花爐屬一種較高檔次的特殊產品,產量不大,不似外銷商品,且海外遺址也不見或少有發現。少有傳世,一般館藏作品均為出土文物,品項破損土咬嚴重,中國內地傳世或出土完整器高足蓮花爐僅見2件,在拍賣及現貨市場極為罕見。此件北宋湖田窯青白釉高足蓮花行爐,品相相當完整,除了在釉面突出施釉較薄處,有些微出土土侵痕跡,釉光清亮。屬於開門到代精品等級,可遇不可求。
綜合各瓷器專家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五方面來判斷,取出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宋代影青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此種高足蓮花爐屬一種較高檔次的特殊產品,多見於閩南沿海地區,生產年代集中于宋代(據廣東潮州窯定為北宋產品)。
行爐,自南北朝開始,佛教中有一種修持叫「行香」,即手捧香爐圍著佛像繞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因香爐既可以固定放置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稱為行爐。唐宋時流行使用瓷質行爐,各種窯口均有燒造。
此爐比例勻稱,造型秀美,線條優雅,為宋代早期高足蓮花爐特有典型造型。
2.胎土: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説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影青瓷的胎質潔白細膩,早期胎較厚,後來逐漸變薄,呈半透明狀,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製,瓷化程度很高。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影青瓷早期胎較厚,後來逐漸變薄,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
此爐胎胎土淺灰白細膩,爐身修胚平整光潔,輕敲胎體為清脆聲。器底及露胎處有顆粒狀土渣,為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南宋青白瓷較薄,元代較厚,該器上手重量適中,判斷應是宋代早期-北宋時期。
3.器足:露胎處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為宋影青胎土特徵。因影青瓷大都為出土物,所以多少都有些土鏽,如果這些土鏽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此爐器內有圓圈之旋紋,露胎處有明顯火石紅,器內底及露胎處有些土鏽,無法洗刷掉。符合宋代時期的影青瓷器器足出土特徵。
4.釉面釉色:宋代影青瓷器裏外施青白釉,釉色鮮嫩,玉質感極強。氣泡稀少疏朗,通透。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釉色瑩潤,白中透青,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
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倣品大多為石灰鹼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採取人為聚釉,即在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倣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採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纍纍,
此爐施青白釉,釉色鮮嫩,白中透青,雕刻凹陷積釉處,皆呈湖綠色。釉面突出施釉較薄處,有出土土侵痕跡,在釉面棕眼內觀察到有紅土殘留。釉面平鏡,撫摸滑溜順手,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有傳世老瓷器所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沒有新製瓷器釉面放出強烈的”賊光”,更沒有採用酸蝕手段去光使手感滯澀。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老瓷器經長期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此爐既有出土土侵痕跡,也有傳世長期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5.紋飾:蓮花是常見的象徵吉祥的佛教“八寶”之一,在佛教中佔有特殊的位置,佛教藝術品中上常見蓮花這種“佛門聖花”的蓮花,宋代瓷器以其為飾者為數不少。而像閩南沿海瓷窯生產的高足蓮花爐,作為焚香用具,式樣美觀,精雕細作,是對佛的崇敬和虔誠。漢民族祭祀中並不焚香,而重食品、酒醴的供獻。焚香的風俗是受佛教原產地的影響,唐代中外交流增多,外來文化因素不斷傳入我國,佛教使用的焚香器具也增添了新的紋飾和形制。
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而仿製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採用的是現代製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製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難度實在高,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
此爐器內有圓圈之旋紋,為拉坯成型,非壓模成型。外飾蓮瓣紋,運刀精確,刻線剛勁,清晰利索的線條給人以芒角飛動之美感。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
此宋青白釉高足蓮花爐在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各方面上,均能符合瓷器專家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瓷的特徵。此爐應為北宋湖田窯青白釉高足蓮花行爐。造型比例協調,線條流暢,雕塑細緻,色澤清淳淡雅,釉面肥厚瑩潤,有玉質感。
宋代影青瓷屬於民用瓷,歷來不被上層社會青睞,沒有宋代五大名窯受到市場重視追捧。但此種高足蓮花爐屬一種較高檔次的特殊產品,產量不大,不似外銷商品,且海外遺址也不見或少有發現。少有傳世,一般館藏作品均為出土文物,品項破損土咬嚴重,中國內地傳世或出土完整器高足蓮花爐僅見2件,在拍賣及現貨市場極為罕見。此件北宋湖田窯青白釉高足蓮花行爐,品相相當完整,除了在釉面突出施釉較薄處,有些微出土土侵痕跡,釉光清亮。屬於開門到代精品等級,可遇不可求。
高足爐還是高足燈
http://ouyangxijun.blog.sohu.com/169671483.html
歐陽希君
原文發表於《收藏參考》2011年3月刊 22-25頁
過去見到過一類高足瓷器,福建所產多為八角敞口平折沿、圓形折沿上蹺,高足與爐底以鼓圓或圓餅形物相連接胎而成,少數為覆蓮高足,部分有一周鋸齒紋裝飾。一般都將其定名為“爐”。筆者並未過多考證,亦將之按“爐”稱之,並撰有《高足蓮花爐——福建宋代新品種》一文。
定名“爐”的主要有:日本《陶器圖錄》第九卷朝鮮篇,誤定為“高麗白磁蓮瓣紋香爐”,另一件“高麗白磁刻線紋盒子”均為福建產品,具體產地應為竹樹山窯,窯址已採集到相同標本;《中國陶瓷史》曾在“同安窯”辭條中介紹:“爐有兩種式樣,早期多敞口,爐身下半部浮雕蓮瓣紋,下部承以撇足座,這種爐福建地區宋墓出土過”;《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選》 亦稱蓮瓣爐;《觀台磁州窯址》將與之相似的寬弧沿定名為爐
定名“燈”的主要有:《中國陶瓷·福建陶瓷》 將閩侯縣南嶼龍安寺出土與沙縣出土的這類物命名為“長明燈”;《宋代耀州窯址》將寬沿、筒腹、喇叭高足者稱為燈。
這種像閩南沿海瓷窯生產的高足蓮花器,是否為作為焚香用具?漢民族祭祀中並不焚香,而重食品、酒醴的供獻。焚香的風俗是受佛教原產地的影響,唐代中外交流增多,外來文化因素不斷傳入我國,佛教使用的焚香器具也增添了新的紋飾和形制。西安唐代大雁塔上的石刻菩薩,雙手捧持一盞香爐,它下有承盤,高圈足上四大一朵盛開的蓮花,花心為一圓形的無蓋爐體,這種造型顯示了印度佛教文化的特點,是以前中原器物中從未見過的,陶瓷高足蓮花爐正是承上述金屬蓮花爐而來。寬折沿和杯形侈口高足器為香爐的證據還有很多,略舉主要的數例。河北易縣淨覺寺舍利塔地宮出土1件長柄香爐,寬平沿,高圈足。這種長柄香爐,即文獻中所言“雀尾爐”、“鵲尾爐”,如蘇軾:《瑞鷓鴣》詞有:“夾岸青煙鵲尾爐”句,南齊王琰《冥詳記》有:“費崇先少信佛法,常以雀尾爐置膝前”記載。河南鞏縣石窟第一窟的供養人中有多名侍女手持香爐、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唐代帛畫上的引路菩薩右手所持香爐,山西平定薑家溝北宋壁畫墓壁畫中所繪香爐,均為這種長柄香爐;浙江寧波天封塔地宮出土刻款銀爐,侈口,高圈足,杯形深腹,款曰:“紹興拾肆年歲次甲子三月十八日女弟倪氏廿一娘行年癸亥命六十二歲閨六月初二日亥吋生法明淨日舍香爐壹隻入天封塔地宮永充供養者”59字,明確這種高足、深腹、杯形器為香爐;湖北當陽玉泉鐵塔塔基出土北宋嘉祐六年青白瓷爐,六曲蓮瓣形口沿,深腹,高圈足,爐內無釉,爐中尚存香灰。
回顧一下這種“高足”的出現過程,它最初出現於羅馬時代,拜占庭時代沿用,羅馬-拜占庭式的高足杯在唐代前傳入中國,唐代金銀器中的大量高足杯可能是受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響而製作。如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了大量金銀銅等器物,異域特徵明顯,其中一件“狩獵紋高足銀盃”,高足由三部分錘揲成形,再相互鉚接。晚唐定窯白釉鳳首壺之高足形制即來源於金銀器。宋代高足陶瓷爐(包括薰爐與焚香爐)大多承襲了金銀器中的高足形制,並根據陶瓷製品的特點加以改變,但高足中間的“圓餅”形多得以保留。因此,可以說這類應高足蓮花器最初是作為香爐,與“出香”(香薰)不同。宋代有各或各樣的燈盞,多為淺腹碗盤形,便於燈撚放置,均不同於寬折(平)沿或無折沿的高足深筒腹器,深筒腹不便燈撚的放置。宋人歐陽修《滿路花》詞中有:“銅荷融燭淚,金獸齧扉環” 句;石延年《燈》:“燼垂金籍細,影透玉荷清”等所說的是一種荷葉形燈燭。《耀州窯》中的“荷葉力士盤”、《上海博物館所藏中國陶磁名品展》“青磁葉形高足盤”,以及安徽懷甯宋墓出土的“青白釉淨水杯”等,與詩詞中的描寫相符,應為燈燭。
但這種蓮花高足器的用途也作為燈,1972年江西南豐縣萊溪公社曾鞏墓出土1件鐵燈,高足如覆缽,上承深腹筒體,飾雙層仰蓮,口沿鑄有小篆銘文:“元豐甲子六月丁酉中書舍人曾公燈”。據《漢書·正義》載:“白疊子,木棉所織,非中國有也。”南宋前無棉,所謂績者皆績麻,宋人詩所謂“晝出芸田夜績麻”是也。自南宋後,棉花入中國,所謂“績者”皆績棉也。因此北宋燈撚為麻蒿,非綿撚,深筒腹還是比較宜合麻蒿燈撚的放置的。《拾遺記》載:“魏文帝所愛美人薛靈芸,常山人也。居生貧賤,每聚鄰婦夜績,以麻蒿自照。” 麻蒿即褪麻之梗,白而潔,細而長,燃之則明,與燈蕊草一樣均可作燈撚。
正如《中國陶瓷·福建陶瓷》將福建出土的高足蓮花命名為“長明燈”一樣,可能指隨葬時所用的“長燃永明”的燈吧。因此,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即寺廟供養及祭祖時是爐,而用於隨葬亦作長明燈?但決非人們日常所用的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