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水銀沁瑞獸葡萄紋圓銅鏡(徑12.6 厚0.9公分 重415公克)
十幾年前所購-
唐代銀背鏨刻海獸葡萄紋方形銅鏡(長寬5.9 厚0.9公分)
下載網路-唐代瑞獸葡萄鏡-國立故宮博物院
下載網路-唐 瑞獸葡萄鏡-河南博物院藏
下載網路-唐代瑞獸葡萄鏡(直徑152mm 重1056g)-
中國嘉德2009-05-19成交價280,000
下載網路-唐代瑞獸葡萄鏡(直徑11.9公分)-
中國嘉德2004-08-21成交價35,200
下載網路-唐代 瑞獸葡萄鏡(直徑117mm 重358克)-
中國嘉德2008-04-27成交價19,040
下載網路-唐 瑞獸葡萄鏡(直徑17.5高1.3cm重751g)-
上海崇源2011年春拍估價 RMB 300,000-400,000
15-348.一件唐水銀沁瑞獸葡萄紋圓銅鏡的收藏(102.3.18)
此北部女性賣家自稱拍賣友人同好的收藏,三年前開始網拍,其賣場為各式各樣文物,有文房雜項、古玉、瓷器等。經營方式為招攬人氣全部以低價起標,每週固定時間結標。觀察其評價已7百多,只有3個無關賣家責任負評。這三年來陸續買過十幾件文物,其中一件有損傷但未說明,另一件竹雕為作舊新品,標題卻標明老件,經去函溝通均迅速獲得退款處理,算有信用的賣家。
(102.3.11)在每天上網拍搜尋銅鏡項目中,就看到這件前一天下午新上架標題為---瑞獸飛鳥銅鏡,尺寸說明:口徑12.6公分,重量415公克。從照片看造型圓滿規整,高浮雕瑞獸鳥雀紋飾細緻繁複,精美華麗,通體銀白色,除一角落邊緣、正面及鏡面稍有沁蝕綠鏽外,整體品相相當完整。
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上的優勢一直為世所公認,而古銅鏡正憑著這一優勢而被世界承認。銅鏡有著四千多年的實用史,精美的紋飾和鑄造工藝代表了中國古代冶金工藝的最高水準。除了細如髮絲的精良鑄造工藝外,銅鏡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古銅鏡另一個被追捧的原因就是經過長年的歷史積澱,反映的傳統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以及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位置。古銅鏡收藏與拍賣在前幾年尚是冷門,從2004年開始舉行幾場古銅鏡拍賣逐漸走熱,接連創出拍賣價格的新高,到2011年中國古代銅鏡的市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歷史上,銅鏡一直是宮廷、貴族享用的高檔消費品,製造量並不多,流傳於世並且保存完好的就更少,品相完美的銅鏡是少之又少。近年來,銅鏡價格啟動升勢,市場上的贗品銅鏡也隨之增多。
銅鏡仿造自古有之,目前市面上以漢唐銅鏡仿品居多,歷史上曾經有過宋代銅鏡仿漢鏡、仿隋唐鏡,明代銅鏡仿漢鏡、唐鏡。而宋代後仿漢鏡、仿隋唐鏡,由於採用真品翻模翻砂方法鑄造而成,花紋模糊,銅質呈黃紅色,黑漆或水銀顏色。不過,清末、民國時期幾乎沒有銅鏡作偽,因為當時銅鏡收藏不受重視。而現代作偽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發展到現階段可謂手段先進、花樣翻新。
近幾年,無論是在造型、紋飾、包漿、手感和合金的配比方面,古銅鏡作偽者的技術都變得純熟而老練。“造假者會嚴格按照真品仿製,鑑別難度很大。他們多以老鏡拓模,在紋飾、形制上與真品無異,衹能從人工做舊的角度去鑑別真偽。不過令人頭疼的是,目前都是高科技人工做鏽,比如將古鏡鏽斑移植到新銅鏡上,比如仿孔雀藍鏽的大量應用,都推翻了此前藏家對鏽斑鑑定形成的經驗。另外,以新銅鏡的‘賊光’來辨別贗品的方法也已經落伍,因為造假者消除‘賊光’的手法先進。正確的鑑定經驗需要不斷摸索學習,與時俱進。
個人近三十年收藏歷來均採多元化,但對於古銅鏡始終未曾涉獵,原因骨董市場銅鏡是極為冷門,雖然收藏歷程中會偶爾在見過漢唐古銅鏡,價位算低萬元以下,但品相鏽蝕較嚴重,一直均未心動下手。直到十幾年前逛台中市公園路玉市看到一件唐代銀背鏨刻海獸葡萄紋方形銅鏡,造型方形為第一次見到,雕工細緻繁複,精美華麗,品相相當完美。要價也相當和藹可親,就與另一件銅鎏金佛像一起買下。
當時骨董市場銅鏡是極為冷門,收藏銅鏡的藏家極少,現貨市場銅鏡也少,海峽兩岸有關銅鏡資料書籍極少。最後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台灣省立博物館1990出版由畫家兼銅鏡藏家-施翠峰教授所著《中國歷代銅鏡鑑賞》,我是該書入庫後唯一借書人。由其中找到日本正倉院南倉收藏一面稀有少見之方形瑞獸皮葡萄鏡,且此由兩種金屬的複合鏡是唐鏡中的傑作,很少發現,殊堪珍視。藉由此書導讀對銅鏡稍有認識,此後在骨董現貨市場陸續見過許多漢唐銅鏡,但紋飾沒有如此細緻繁複,且品相鏽蝕較嚴重,雖然要價不算高,才萬元以下,一直未曾再下手。
近年閒暇之餘,整理舊藏,找到這件十幾年前唯一的銅鏡舊藏,重新加以檢視,發現尚未拍照存檔,於是予以拍攝,並上網找其相關資料,發現類似唐海獸葡萄紋方形銅鏡在拍賣市場奇貨可居屢創高價,拍賣價格已超過人民幣百萬元價位。特別整理後上傳部落格與同好共賞。
在網拍發現這件唐代風格瑞獸葡萄紋圓銅鏡,引起興趣,於是上網搜尋青銅器專家及古銅鏡收藏家寶貴鑑賞經驗,各家對鑑定古銅鏡有相同及不同辨別真偽方法,古銅鏡鑑別應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予以整體歸納以下9種,提供同好參考。鑄造製作工藝
古銅鏡辨別真偽九種方法:
1.看器形
觀察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古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係。一般來講,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公分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
2.看紋飾
從宋代仿古銅鏡到現代仿製多以老鏡拓模,在紋飾、形制上與真品無異,風格不對是仿品,風格對也不一定是真,只能當參考用。
3.鑄造技術
真品頭模漢唐銅鏡以脫蠟法鑄造紋飾精美清晰,地子平滑工整;而仿品以古鏡翻模翻砂鑄造,紋飾銘字模糊生硬,地子不平滑,表面有鑄造坑洞。真品摸摸手感,比較圓滑,沒有棱角,不刮手
4.看表面包漿
真品漢唐銅鏡水銀沁光潔且非常緊密,很難剝去。而贗品沁色也不夠自然,容易脫落。打磨作舊的包漿生硬呆板,與自然形成的包漿有一定的差別。真品地子為水銀沁、黑漆古、綠漆古,但不是一種顏色,在一種主要的顏色中有多種顏色的組合。個別部位有從裏向外鼓起來的小氣泡,贗品則沒有。
5.看材質顏色
銅鏡二元合金的含錫量低於5—7%時,研磨面顏色泛赤,含錫量為7—15%時,通常泛黃。早期銅鏡一般含錫量較低,故研磨面顏面色泛赤、泛黃,有的因含鉛故,甚至可能泛灰、發暗。當二元合金含錫達18—26%時,研磨面顏色現白,此成分正好與戰國漢唐鏡成分相當。世人往往認為唐鏡最為潔白,這可能與銅之冶煉精到,厚度稍大有關。然而其合金技術與戰國兩漢並無大的差別。值得注意是,此指的是研磨面,而不是折斷口,折斷口的顏色與研磨面是不同的。合金含鉛量較低時,對研磨面顏色影響不大,當達10%以上時,研磨面顏色發灰發暗,若含鉛量繼續增加,則會更暗。宋後之鏡正好與此相當。我國宋代銅鏡含鋅量較低。明代反對鑄鏡用鋅,真正含鋅較高之鏡多屬清代。含鋅量稍高時,合金顏色顯黃,古代的偽黃金為四六黃銅,即四成鋅六成銅。新仿有的不是用銅、錫合金的青銅做成,而是用一種類似鋁或鋅的合金材料,鏡體呈現出單一的一種顏色。
6.重量手感
經常接觸真品的藏家對銅鏡的重量也比較敏感,和新贗品相比,真品的分量相對較輕,但對比宋元明後仿則相對較重。
7.聽聲
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其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春秋戰國之前的鏡含錫量一般較低,周身綠銹,音色低沉。戰國至唐代之鏡含錫量較高,含鉛量較低,適與我國古代響銅成分相類,敲擊之聲清脆悠揚,悅耳清心。宋後之鏡,多含錫量較低,往往含鉛或含銅量較高,聲音沙啞而沉悶。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是刺耳。
8.辨鏽
老鏽顏色有層次,鏽底有銅紅,較堅硬。新仿的銅鏡上的鏽色比較艷,是用各種膠水調和顏料塗抹上去的,強度較低較鬆散,以指甲摳可輕易去掉,去除後以火燒之,會燃燒並産生帶有化工原料氣味的濃煙,真銹則無。放在水裡,真鏽會吸水,偽鏽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
9.聞味
把銅鏡沾水以後用鼻子聞,新仿製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碱燒過的那種臭味、銅腥味。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
若依據以上古銅鏡辨別真偽九種方法,鏡面弧度、銅材質、聽敲擊聲、辨鏽及聞味,均需親自上手體驗辨別。這件瑞獸葡萄紋圓銅鏡有標示口徑12.6公分,重量為415公克,依此判斷是有合乎唐鏡比重。再由瑞獸葡萄紋及鏡鈕為半圓形鈕,而非獸形鈕,鏡緣呈斜面內傾,判斷為唐初銅鏡風格。此網拍銅鏡雖有拍攝紋飾局部放大特寫照片,所拍照片也算清楚,但網拍照片解像力不足,仍無法藉由照片放大觀察紋飾清晰度及地子平滑度,判斷是否為脫蠟方法製作的頭模,還是以老銅鏡翻砂鑄造?但看表面通體為銀白色像水銀沁,部分有灰黑色類似黑漆古,顏色分佈相當自然,不像作舊,除一角落邊緣、正面及鏡面稍有沁蝕綠鏽外,整體品相相當完整。根據所查拍賣資料”海獸葡萄鏡”是中國古代的製鏡工藝進入唐代鼎盛時期的作品,它的收藏價值也是最大的,一件上等的瑞獸葡萄花鳥鏡在拍賣會上賣到¥30萬元上下。若最後競標價不高,則相對風險較低,是值得一搏。於是列入追蹤名單,決定屆時觀察參與競標。
好不容易等到(102.3.18)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結標前10分鐘進入其賣場,此物已另有3人競標,於是加價競標成最高出價者,眼見距離結束時間就要結束,可輕易低價得標,不料前3分鐘殺出一程咬金加價超越,於是我以千元為單位自動出價,對方卻以百元在結束5分鐘內加價,讓結束時間一再順延5分鐘,經一路糾纏追逐一個多小時,竟然超過預期價位兩倍,為個人歷年來向此賣家購得36件最高價,也是該賣家成立5年來第二高價。當晚匯款後,第三天在忐忑不安下收到。看表面有汙垢及泥土掩蓋部分紋飾,於是用中性洗碗精以牙刷加以刷洗乾淨,以毛巾擦乾。
再上手依照古銅鏡辨別真偽九種方法逐一檢視:
1.看器形
此銅鏡直徑12.6公分 厚1公分。鏡面中央稍為鼓起,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符合古銅鏡超過20公分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
2.看紋飾
此鏡圓形,半圓鈕。以高牆環圓將主題紋飾分為內圈與外圈。內圈內壁飾以短距齒紋,內圈紋飾為半圓鈕與四隻奔跑的瑞獸,瑞獸細節刻畫生動,四肢強健,神態生動自然。其形態各不相同,相互嬉戲,內圈飾纏枝葡萄紋,葡萄、藤、葉在瑞獸間穿插,線條流暢優美,婉轉生動,富於韻律感,與獸紋交相呼應。外圈另豎一高牆與鏡邊分隔,內壁仍飾以長鋸齒紋環圓一周,鏡邊則飾以短鋸齒紋,外圈環飾一圈連續的跑獸與飛禽,其間穿插葡萄紋。
海獸葡萄鏡是唐鏡中紋飾構圖最為繁縟,鑄造工藝最為複雜精湛的紋飾品種之一,表現出富麗堂皇的盛唐氣象,也反映出唐代對外的文化交流。海獸葡萄鏡亦稱為海馬葡萄鏡、狻猊葡萄鏡,今人稱瑞獸葡萄鏡。「海馬」、「海獸」或「狻猊」是指紋飾中的瑞獸為西域引進的獅子,一般認為葡萄也是漢代張騫出使後,從西域引進。以瑞獸和葡萄構成主題紋飾,鏡背紋飾系高浮雕,主題圖案以葡萄和各種鳥獸蟲蝶組成,葡萄蔓枝葉實,果實累累,禽獸攀援於葡萄間,禽獸數目多少不一,多者有十幾個。造型寫實、生動,富有裝飾性。在隋、唐頗為流行,河南洛陽、陝西西安,自唐高宗麟德二年(西元665年)至唐玄宗開元十年(西元722年)墓均有出土海獸葡萄鏡,可知這是此類紋飾最為流行的時期。
由瑞獸葡萄紋及鏡鈕為半圓形鈕,而非獸形鈕,鏡緣呈斜面內傾,判斷為唐初銅鏡風格。
3.鑄造技術
此鏡紋飾精美尚稱清晰,地子卻不夠平滑工整,有稍微高低起伏,內圈外圍有修磨痕跡,但表面沒有翻砂鑄造會有的小坑洞,不刮手判斷此件應非以脫蠟法鑄造的頭模,也非以古鏡翻模翻砂鑄造,而是以頭模銅鏡脫蠟法鑄造的二模銅鏡。摸摸手感,比較圓滑,沒有棱角,應是老銅鏡,非新仿製品。
4.看表面包漿
此銅鏡水銀沁光潔且非常緊密,包漿自然。表面通體為銀白色像水銀沁,部分有灰黑色類似黑漆古,顏色分佈相當自然,不像作舊。個別綠鏽部位有從裏向外鼓起來的小氣泡。
5.看材質顏色
此銅鏡研磨面顏色現白。符合戰國漢唐鏡二元合金含錫達18—26%時,研磨面顏色現白特徵。
6.重量手感
此銅鏡口徑12.6公分,重量為415公克,重量適中。依查歷年來拍賣及館藏唐代銅鏡有標示類似尺寸及其重量,是合乎唐鏡比重。
7.聽聲
此銅鏡敲擊之聲清脆悠揚,悅耳清心,並不刺耳。符合戰國至唐代之鏡含錫量較高,含鉛量較低,敲擊之聲清脆悠揚,悅耳清心。
8.辨鏽
檢視此銅鏡鏽色有層次,鏽底有銅紅,較堅實。以指甲摳去不掉。以水沾在綠鏽上會吸水,為真鏽非人工作偽假鏽。
9.聞味
把銅鏡沾水以後用鼻子聞,有老銅鏡的銅香味,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沒有新仿製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碱燒過的那種臭味、銅腥味。
綜合研判
此銅鏡由瑞獸葡萄紋飾及鏡鈕為半圓形鈕,而非獸形鈕,鏡緣呈斜面內傾,判斷為唐初銅鏡風格。再由器形、表面包漿、材質、重量、敲擊聲、辨鏽及聞味,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均能符合老古銅鏡的特徵。但此鏡紋飾精美尚稱清晰,地子卻不夠平滑工整,有稍微高低起伏,內圈外圍有修磨痕跡,但表面沒有翻砂鑄造會有的小坑洞,判斷此件應非以脫蠟法鑄造的唐代頭模銅鏡,也非以古鏡翻模翻砂鑄造的宋代後仿銅鏡,而是唐代以頭模銅鏡脫蠟法鑄造的二模銅鏡。此鏡高浮雕瑞獸鳥雀紋飾細緻繁複,精美華麗,通體銀白色,除一角落邊緣、正面及鏡面稍有沁蝕綠鏽外,整體品相相當完整。若為以頭模銅鏡脫蠟法鑄造的唐代二模銅鏡,則仍屬物超所值。以上純屬個人淺見,尚請對古銅鏡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中國古銅鏡兩大表面現象之謎──「黑漆古」和「水銀沁」的研究,是近數十年來最引起國內外學者興趣的課題。
所謂「黑漆古」(black mirror)、「水銀沁」(white mirror;又稱水銀青、水銀古、水銀包漿),原為骨董商的行話,是指銅鏡表面既無鑄鏡錫青銅的本色(黃白色),又不生銅銹,而呈黑亮或白亮狀態。「黑漆古」銅鏡鏡面猶如漆器般烏黑發亮,「水銀沁」銅鏡鏡面則如一泓清水,白亮如銀,光可鑒人。
減緩金屬材料的腐蝕,始終是材料科學的一大課題。黑漆古和水銀沁銅鏡,在地下埋藏一、二千年卻安然無恙,不受腐蝕,自然引起材料科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黑漆古和水銀沁是什麼物質?為何千年不銹?是怎樣形成的?這些研究不僅具有考古學和科技史意義,還可能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所以,對二者的研究已成為文物考古界和科技史界的熱門課題。
揭開「水銀沁」千年不銹之謎
關於水銀沁的本質,古今中外有不少見解。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凡鑄鏡,……,開面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非銅有光明如許也。」認為是水銀附在鏡面使之「開面成光」的。現代中、日學者也有持這種看法的;也有學者認為,鏡子鑄成後磨光再加上銀,才使鏡面白亮的。
四年前,上海博物館和上海材料研究所合作組成研究小組,運用各種現代科學儀器和實驗方法,對東漢「水銀沁」銅鏡殘片做詳細的分析檢測,得出了明確的結論:
一、鏡體的主成分銅、錫、鉛含量和同時代普通的非「水銀沁」銅鏡一致,沒有什麼區別;
二、水銀沁鏡面既無水銀附體,也不富集銀、鉛;
三、水銀沁鏡面富集錫,含錫量高達60%以上,比鏡體(含錫量約為24~26%)高出一倍多;
四、水銀沁鏡面除富錫外,還含有銅和鉛,但是含量比鏡體低得多,另外,還有比鏡體多的或鏡體沒有的鋁、鈣、鉀、氧等元素;
五、水銀沁鏡面的富錫層極薄,只有幾十到幾百毫微米厚;
六、即使這麼薄的富錫層,它的表面還有一層微晶態的、緻密的透明薄膜,它的主成分是SnO2。
富錫層及其透明薄膜的發現,對於認識水銀沁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鄭復光關於銅中加錫變成青白色一說是正確的(不過他的「磨鏡藥亦汞錫為之」一說欠準確)。鏡面錫含量特別高,所以變為青白色,令反射率提高,用以照人,當然「鬢眉微毫,可得而察」。根據物理化學原理,錫在空氣中逐漸氧化,表面會生成二氧化錫膜,它的耐蝕性能十分優良,保護了內部金屬不受腐蝕。這層薄膜只要不受破壞,就可保護銅鏡鏡體不受腐蝕。這也就是水銀沁銅鏡歷千年而不銹的原因。
千年不銹之謎解開後,接下來要研究的問題便是:富錫層是用什麼材料、什麼工藝方法形成的?
關於古代有磨鏡工走街串巷專司磨鏡之職的記載,歷代的小說、筆記中常有提及。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幅藏畫──「磨鏡圖」,描繪了磨鏡的場景:一磨鏡工身旁有數只瓶罐,雙手握有一纖維狀織物,用力在鏡面上摩擦。圍觀者中有一年輕婦人,用已磨成的銅鏡照面,鏡內容顏清晰可辨。研究人員推測,瓶罐內應為磨鏡藥,手握之物即氈團。
據此,又參照古文獻中鳳毛麟角、似是而非、記述模糊的記載,對照鏡面富錫,且含鏡體沒有的鋁、鈣、鉀等元素,幾經篩選,最終配製成一種含這些元素的、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粉狀藥物。將此粉狀物置於複製成的青銅鏡鏡面,藉羊毛氈摩擦,鏡面果然由黃色變為白亮色,外貌極似水銀沁。將此白亮鏡面作化學成分、富錫層厚度、顏色性能和耐腐蝕性能的檢測,均與上述東漢水銀沁銅鏡殘片所得結果接近。此複製鏡放置一段時間後,白亮表面亦會生成以SnO2為主成分的透明薄膜。總之,複製鏡鏡面的白亮層,其化學組成、組織以及外觀形貌,均與東漢水銀沁一致。據此可以證明,湮滅已達數百年之久的磨鏡藥配方及磨鏡工藝,終於發掘出來。
研究人員把這種古代處理錫青銅鏡面的磨鏡藥,用於處理現代工業用黃銅,發現只需用磨鏡藥略加擦拭,黃銅表面不僅由黃變白,並且表面轉變為高錫青銅,使得黃銅表面的耐腐蝕性和裝飾性獲得顯著改善。其處理工藝極為簡便,不需現代金屬表面處理之複雜裝備,僅需在拋光後的金屬表面上「塗脂抹粉」即可。這預示著,中國古代奇特的金屬表面處理技術,有可能在現代金屬工藝中重獲青睞。
「黑漆古」仍然是謎
黑漆古這種表面現象,大多出現於戰國和漢、唐的銅鏡上。春秋戰國的兵器,先秦的卣、壺、尊及戰國和秦、漢的印章等青銅器上,也偶有類似現象。
目前,對漢代黑漆古銅鏡組成的認識是:鏡體本身是典型的鑄造富錫鏡青銅α相和(α+δ)相結構,含70%銅、25%錫、5%鉛,與同時代其他銅鏡沒有明顯差別;表面有一層透明的、非金屬的、非晶態的矽酸鹽類物質;表面之下的α相被一種含鐵和矽的化合物所取代。由於這種化合物與α相同晶型並且同體積,所以整面銅鏡仍處處緻密堅實。這層富錫貧銅並含鐵和矽的過渡層,顏色多數是黑的;從表面到過渡層,從過渡層到銅鏡本體,過渡是逐漸的,沒有明顯的分界。
表面呈黑漆色的,俗稱“黑漆古”,鏡體顏色如黑漆樣的古董。這類鏡多見於戰國至唐代。銅鏡生成“黑漆古”的表面需具備3個要素:其一、鏡體必須為高錫青銅,含錫量須在20%以上;其二、在高濕度且中性偏酸的環境中埋藏;其三、具有較好的表面光潔度。以上3個條件如果缺一個其鏡表面均不能生成“黑漆古”。南方多雨,空氣濕度大且地下水位高,其土質中性偏酸,加上表面光潔度好,埋入地下後,鏡體在高濕度的環境中不斷向外放電的同時也會帶走銅離子,使表面生成二氧化錫層。千年後,銅鏡表面較容易生成“黑漆古”。因此,在南方地區出土的戰國至唐代,高錫青銅鏡多為“黑漆古”的表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