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1925)壺父款(李尹桑1882-1945)盤龍鈕方形銅印


(印面3公分見方 高7.2公分)
























(翻轉印文-等閒辜負年光)







(鈐印-等閒辜負年光)









15-351.一件癸亥(1925)壺父款(李尹桑1882-1945)盤龍鈕方形銅印的收藏(102.3.23)




此銅印由北部一家有開門市的骨董店所經營網拍賣場所賣出,檢視其評價6百多,雖有幾個不認同的負評,但經長期觀察,判斷應是正派經營。賣場以雜項及書畫為主,經營方式為招攬人氣全部以低價起標,每週固定時間結標。




據業界傳言此光明正大標明為骨董店業者,其網拍賣場部分夠水準拍品,是由藏家所委託寄賣,店家只負責處理網拍事項,成交後抽佣金,若委託賣方不想賠本賣出,就要自行護盤。從97.12.7迄今總計標得十幾件文物,收到檢視大致還滿意,與預期差不太多。雖然每週仍繼續瀏覽其賣場,但偶爾見到有興趣的文物,下手競標,均超過心中的最高價,只有放棄,只在(101.10.14)標得一件清黃楊木觀音。




(102.3.18)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網拍銅器器 > 銅雕項目中,看到這件凌晨新上架標題為--- 龍鈕銅印 “壺父”款,標示尺寸: 2.9x2.9x7.2cm 213g。從照片看為鈕為盤龍造型,繁複生動,所落邊款工整流暢,再看印文為閒章等閒辜負年光,有漢銅印篆刻韻味。


經上網查到“壺父”資料:


李尹桑(18821945),字茗柯、酩柯、榠柯、師實,號壺父、璽齋、鉥齋、秦齋、若虛、朱華、公之佗。原籍江蘇吳縣,後家廣東番禺。工書法,臨摹秦、漢諸碑,饒有金石氣。畫以花卉見長。刻印為黃士陵高足,精治小璽,印文方折硬挺,用刀生辣犀利,布局謹嚴穩重中多變化,作品載譽嶺南。與黃賓虹、易大庵、鄧爾疋交善。晚年除嘗為小吏外,均以鬻印為生,印之流佈嶺海及省外者至夥。存世有《大同石佛龕印稿》、《李璽齋先生印存》、《異鉤室璽印集存》、《戊寅印稿》及與易大庵合輯《秦齋魏齋璽印合稿》。



我國印章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從周代就有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在上面刻鑄的文字是那時應用的"籀書"(又名大篆),到漢代印章達到燦爛興盛時期,由秦代小篆演變為"繆篆"(又名摹印篆),繆篆是當時一種刻印章用的書體,繆篆的篆法平直方正,自此漢印之篆字成為歷代印章篆刻模擬標竿。自有印以來,用作印章的材料多是些硬度相當高的金屬品(如銅、金、銀、玉石、象牙、獸角等),因銅質較便宜及耐用,長久以來為歷代官印及私印所普遍採用,由專業的刻工來刻鑄。一直延續到十六世紀中葉,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後來到了十八世紀,金石學盛行,和銅器、碑版、璽印的搜輯、傳播很快在文人中促成了篆刻藝術發展的高潮。特別是元末畫家王冕創用青田花乳石自刻印章後,文人也才開始完全脫離了與專業刻工的合作。之後研究篆刻的文人紛紛向王冕學習,以脆柔、細膩的花乳石代替了澀堅難刻的硬質印章,有利於篆刻藝術的迅速發展,這是有史以來很大的變革。明清以後篆刻家均以青田石及壽山石為印材,放棄使用銅印,因為銅質比較軟,用刀較黏比印石較不易掌握,較無金石味。所以明清以來由篆刻家所刻製銅印較罕見,到清末民初在復古風氣下,才有些篆刻家追擬漢銅印的古樸偶爾重拾銅印創作。個人收藏明清民初篆刻印石三百餘件,僅得一陳巨來銅印。




在文物市場可偶爾看到一些龜鈕及瓦鈕銅官印,風格像是漢印,印文官名卻與印鈕不符,尺寸明顯太大,為內行人一眼假的低仿品,但作舊綠鏽老舊,很容易讓初學者上當。也有仿宋元明柱鈕的大型銅官印,可能以真品翻鑄,從造型及文字看是很像,但以翻砂鑄造,表面有砂孔,印文較模糊,印背上年號及官職為翻鑄,為明顯不符;真品應為脫蠟製作,印文清晰,表面平滑沒有砂孔,印背上年號及官職為手工鑿刻。另外也可看到落清代名家銅印,有低級仿品,印邊刻圖案笨拙,以電動機械工具雕刻沒有篆刻味的印文;倒是部分是以印石原作翻模製作的銅印,印文風格是對了,最大敗筆是邊款是翻鑄,不是手工鑿刻,只可騙得了初學者,騙不得了行家。




此印與所找到其印譜,核對其邊款能符合其風格,至於其印文與上網查到一方張錫珪刻印文類似,按張錫珪,約活動於清乾隆年間。字禹懷、雨槐,號雨亭、遜雪,江蘇震澤(今屬吳江)人。工小學,擅人物,兼鐵筆,尤愛漢銅印章。此方銅印印文應模擬來自張錫珪印譜,雖有拍攝印文雕刻局部放大特寫照片,所拍照片也算清楚,但表面部分有印泥污垢掩蓋,加上照片解像力不足,仍無法借由照片放大觀察印文痕跡,據以判斷是手工鑿刻或翻鑄?以確定其原作或翻造。但看邊款有刀法筆觸痕跡,應為手工雕刻,且印邊有銅自然氧化斑駁痕跡,判斷應為老件,不像新仿品。於是列入追蹤名單,決定屆時觀察參與競標。




好不容易等到(102.3.23)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結標前3分鐘進入其賣場,此物已另有8人競標,於是加價下標,經33次出價後,在預期價位內得標。匯款後,週一賣家回覆已收到貨款貨品已寄出,週二即收到此盤龍鈕方形銅印。


上手逐項詳細檢視:


1.銅表面色皮: 銅表面有自然氧化斑駁痕跡,以放大鏡觀察印邊、龍鈕及印面表面,有老件能觀察到的深淺不規則磨損及碰撞痕跡。綠鏽顏色自然,鏽底有銅紅,鏽較堅硬,以指甲摳不易去除。以鼻子聞沒有新仿製的銅腥味及以酸蝕人為作鏽通常會有硫酸味。


2.邊款:落款癸亥春月壺父刻記。以放大鏡仔細觀察邊款雕刻痕跡,為手工雕刻,非翻鑄,是舊刻非新刻。邊款以單刀雕刻楷書字體,流暢俐落,符合李尹桑名家風格。



3.看印文:陽刻印文等閒辜負年光,印文的佈局章法、筆法、刀法工整都不錯。經用清潔濟清除印泥後,以放大鏡仔細觀察印文雕刻,印文筆劃不平直,筆劃交接處有成尖銳角,筆劃底部有高低不平,字跡邊緣有斜度,有刀工痕跡,為手工鑿刻。不是翻鑄,翻鑄較模糊,沒有工具痕跡;也不是電鑽雕刻,電鑽雕刻印文筆劃較平直,筆劃交接處均成圓角,筆劃底部為同一平面較為平整,字跡邊緣垂直,會留下螺旋狀工具痕跡。





綜合研判:


此方形銅印盤龍鈕造型生動,楷書邊款工整流暢,印文的佈局章法、筆法都不錯,手工鑿刻俐落古樸,整體有名家格,符合李尹桑風格。再由銅表面有自然氧化斑駁痕跡,綠鏽顏色自然,鏽底有銅紅,較堅硬,是符合其民國癸亥(1925)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