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

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1.JPG   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2.JPG 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3.JPG 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4.JPG 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5.JPGB112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3-1.JPG B112清早期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斷面局部特寫)-1.JPG B112清早期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斷面局部特寫)-2.JPG

 

清初竹雕大家吳之璠生平及活動情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生卒年不詳,據陸廷燦《南村隨筆》記載活躍於康熙年間。起初居住在嘉定縣南翔鄉(今上海市),後來遷徙到天津。

 

     竹雕刻作品年款多在清康熙前期,善於繪畫人物、花鳥,也擅長行書、草書,書風秀媚遒勁。主要活躍時間約在清康熙(1662–1722)年間前後。

 

     吳之璠所製的薄地陽文工藝最爲精湛,也最爲後人所稱道,事蹟詳見《竹人錄》。

 

     陸廷燦(1735 前後)撰《南村隨筆》中記載:

康熙年間有吳之璠,字魯珍。另刻一種,精細得神,允稱名手。後徃天津不歸,流傳者亦寡。……

 

     金元鈺(1807 前後)撰《竹人錄》中有關吳之璠記載:

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所製薄地陽文最為工絕,今流傳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秘閣,秀媚遒勁,爲識者所珍。天津馬令素挹其名,延為上客。後馬令去官,有殉知之契,從之偕往遂不知所終。壻朱文友得婦翁指授能傳其藝。

 

    金西厓(1890–1979)在《刻竹小言》中,讚譽吳之璠刻竹的另一構圖技法:

魯珍常用之另一手法,亦明代竹刻不經見者,為萃集精力,刻劃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此外則刮及竹理,任其光素,或有彫刻,不過略加勾勒而已。如此則賓主分,虛實明,樸質可見竹絲之素地,與肌膚潤澤上有精鏤細琢之文圖,形成對比,相映生色。

 

    吳之璠善於將刻畫主題的人物或動物概括集中,這種構圖表現方式是將人與物浮雕在整器中的某一局部,主題外則刮及竹理,呈現留白竹絲素地,猶如國畫中折枝花及不補景之人物造像畫法。故有賓主有別,虛實分明,質樸明快的效果。竹絲素地與精鏤細琢的圖文形成對比,有相映生色的獨特藝術效果。故陸廷燦、金元鈺對吳之璠竹刻有「精細得神」、「最爲工絕」高度的評價。

 

     浮雕雕刻技法,傳到明末清初有了創新變化,創造出「薄地陽文」的新技法。薄地陽文其實就是淺浮雕。其紋飾僅凸起些微,紋飾以外的竹地只薄薄減去一層。紋飾輪廓雖以陽文刻出,而細部則以陰文爲之。

 

    吳之璠明畫法工構圖,善用人物之遮掩壓疊,分遠近生層次。故雖在浮起極少的有限高度上,甚至在高低相同的表層上,也能處理成有透視之深度,效果並不遜於高浮雕,這是吳之璠運用「薄地陽文」技法最高超之處。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