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雙圈款霽紅釉萊菔瓶(高18.8 口徑3.4 足徑4.1cm
下載網路-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
(高19.9 口徑3.2 足徑3.9cm)-故宫博物院藏
下載網路-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高19.8口徑3.2足徑4cm)
下載網路-清康熙豇豆紅萊菔瓶
下載網路-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龍蘿蔔尊(高19.2口徑3.3足徑3.5cm)
下載網路-清 雍正 霽紅橄欖瓶(高30.1 口徑7.4 底徑8.3公分)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下載網路-清雍正 霽紅小花囊(高10.3 口徑6 底徑9.6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5-361.一件清康熙雙圈款霽紅釉萊菔瓶的收藏(102.4.27)
此次賣家黃女士,二十幾年前在玉市擺攤就認識,夫婦為大陸人,其先生從事大陸跑單幫找貨,專營瓷器,由黃小姐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老瓷器的業者,不過大部分是屬清末民初民窯瓷器,偶爾才可看到一兩件清三代民窯瓷器,較高檔的官窯瓷器則較少見過。黃女士為人隨和,其開價還算合理。認識近二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早中期我收藏的普通等級民窯瓷器及民初彩繪瓷器,大部分來自她。但近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新的貨色,有時進的都是不到代的民國仿清瓷器,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會照面,曾好幾年沒跟他買過東西了。
(102.4.27)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多數為之前擺過存貨,少數為新擺的貨色,但均看不中意。問其可有帶來較高檔貨色?她説此次瞞著老公,特地帶來幾件入清百年老瓷器給您看,於是逐一拿出來鑑賞,只對此霽紅釉瓶感興趣。根據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款識各方面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高18.8 口徑3.4 足徑4.1cm。造型為萊菔即蘿蔔,故又稱“蘿蔔尊”,為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線條優雅。
2.胎土:上手有重量感,表示胎土密度大,胎質縝密,堅緻純淨。
3.器足:假圈足,足端滾圓如泥鰍背。
4.釉色:此瓶霽紅釉色澤泛黑紅,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符合康熙霽紅釉特徵。
5.釉面: 胎釉結合緊密,紅色釉面有細小橘皮紋,釉面瑩潤,白色底釉帶青白色,釉面平淨光潤,整體瓶身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底部不澀相當順手。
6.青花雙圈款識:雙圈歸整,青花發色純正,為寶石藍色,青翠明快,色澤濃豔深沉。
綜合研判:
綜合以上各方面特徵判斷,此雙圈款霽紅釉萊菔瓶造型優雅,胎質縝密,紅釉色澤泛黑紅,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釉面有細小橘皮紋。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青花雙圈款呈色看,此霽紅釉萊菔瓶均符合清康熙霽紅釉瓷器特徵。若要價合理,值得列入收藏。
於是問其年代及來源?她説這幾件入清老瓷器是先生十幾年前舊藏,現在大陸找不到老件瓷器貨源,台灣景氣又太差,等級高的賣不到好的價位,老公將其中較精緻的瓷器留下自己收藏把玩,不讓她帶來賣。此次瞞著老公,特地帶來這幾件給您看,此件霽紅釉瓶為開門康熙到代。詢問此瓶價位?所開價位不到兩萬尚稱合理,記得二十幾年前買進一件康熙無款霽紅釉蘋果尊小水盂,顏色不均勻,一面較深,進價就要萬餘元。我表示現在兩岸瓷器市場相對冷清,且這件霽紅釉瓶為無款識,行情較低,於是再大幅下殺。她表示今日還沒開張,為求好彩頭,爽快答應成交。以二十幾年前舊價位,若能收到康熙到代霽紅釉瓷瓶算是物超所值。特就教於對清代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霽紅釉
霽紅釉亦稱“鮮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古時皇室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稱“祭紅”。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用普通製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氧化銅含量少於1%,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釉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康熙時期的霽紅釉系仿明代宣德紅釉的品種,但紅釉色澤多泛黑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此時的霽紅器胎體堅硬細密,有的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有的因釉層較厚而呈垂流狀,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康熙晚期出現祭紅,官民窯都有生產,或署官窯款,或無款,雙圈款畫的鬆散。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其釉色,不像郎窯紅的濃豔透亮,也不似豇豆紅的柔潤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勻,無開片,釉如橘皮。底為白色,現代仿品較難仿出橘皮釉紋,這是辨別要領。
霽紅創燒於康熙後期。它是一種純粹的深紅釉,霽紅的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密佈細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霞,所以得到了“霽紅”這一得意的名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紅釉品種。霽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經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燒成紅釉。燒成後的釉面為失透狀,呈色均勻凝厚。為區別於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紅釉及同時代的郎窯紅,習慣上稱之為霽紅或祭紅。康熙時期的霽紅釉釉面普遍泛深紅色,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有的釉面有細小的橘皮紋。雍正時期的霽紅釉釉質與色調比康熙時更為成熟,釉面潤澤,釉色分深、淺、濃、淡。乾隆時期,霽紅器除御窯廠燒造,民窯也逐漸多起來,但“陶戶能造霽紅者少,無專家,惟好官古戶仿之”。清龔 在《景德鎮陶歌》中記述:“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可見霽紅釉比較難以燒成。康熙霽紅用料較粗;色澤厚重,釉色不甚均勻,紅色作滲透狀;釉邊不齊。到雍、乾時,呈色穩定,紅中帶黑,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邊釉整齊,紅色無顯著滲透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