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1942)劉雨岑畫粉彩楚江秋色蘆雁圖蒜頭瓶(19.7腹徑9.8公分)


























 


 


 


 


石宇初畫青花花鳥圖葵口茶盤(26.223.22.4公分)















 


15-292.兩件民初名家繪畫瓷器的收藏-壬午(1942)劉雨岑畫粉彩楚江秋色蘆雁圖蒜頭瓶及石宇初畫青花花鳥圖葵口茶盤 (101.4.14)


     


      二十多年前收藏初期,我的收藏均來自熟識骨董店,後來光華玉市成立後,我的收藏很多來自玉市。因住中部地緣關係,每週逛玉市以台中市的玉市為主,偶爾才會北上玉市文物之旅。在十幾年前臺灣景氣熱絡時,台中市的玉市就有三場,除了最早的公園路玉市,後來文心路口成立”玉觀園”玉市,最後是市政路玉市。市政路玉市從成立開始就不成功,從來沒有從事古董文物的業者去設攤。倒是文心路玉市10幾年前開幕初期,還有不少賣老件的攤位,但後來這幾年來景氣差後就少了,收藏老件的行家也不會再去尋寶,個人也近十年未曾前去逛過。目前中部行家常逛唯一選擇只有公園路玉市,但據我觀察有賣開門入清古玉及文物的攤位,屈指可數都只是個位數。


 


     長期訂閱典藏古美術雜誌,本月份隨書附贈一張台中市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巡迴展覽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遺跡秘寶展貴賓券。心想家裏老婆及子女對此均沒興趣,不如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後,自行前往觀賞。 (101.4.14)週六上午到公園路玉市文物之旅後,中午搭市公車趕往台中市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觀賞後,順道前往台中港路與文心路口的文心玉市逛逛。此次來逛感覺擺攤的業者比之前要多些,有八、九成,來逛的人也似乎不算少。但都是澳門人賣仿古或藝品攤位,若要找老東西,基本上文心玉市已很難找到。於是迅速草草瀏覽走過,不到幾分鐘很快就逛了一圈,除了在公園路玉市文物之旅常遇上前往找貨的小董攤位上能見到老件玉器外,並沒有發現任何老的東西。快到盡頭時,竟然在其中攤架上看到這件劉雨岑畫粉彩楚江秋色蘆雁圖蒜頭瓶,遠看有像珠山八友瓷器,心想在這全場都賣新仿製品的攤位,要找入清老件都不可求,怎麼可能有珠山八友名家瓷器?不過還是拿起來詳細逐一加以檢視。


 


    鑑定民初名家彩繪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彩料及畫工和款識多方面來判斷。在現貨市場文物之旅常可看到這些珠山八友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為仿製品,其中低級仿品,由畫工及彩料就可輕易看出其破綻;至於高仿品,其造型、胎土、底足及畫工若仿製到位,就不易憑肉眼一眼就看穿,需從釉色、彩料及款識來判斷,進一步需以放大鏡檢視胎土特徵及釉面風化,才能判斷新舊及真偽。


 


    鑑定民初彩繪名家瓷器作品,要從以下幾個的特徵著手,要從造型、胎土底足、釉色釉面、色彩畫工及落款底款多方面來判斷,於是上手這件劉雨岑畫粉彩楚江秋色蘆雁圖蒜頭瓶詳加檢視:


1.造型:19.7公分,腹徑9.8公分,為蒜頭瓶,造型典雅,線條優美。


2.胎土底足:胎土潔白細緻,器足規整,底部因長期使用,不澀相當順手。


3.釉色釉面:釉色稍微帶青白鴨蛋色,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4.色彩畫工:粉彩色彩鮮麗,繪雙雁飛翔,工筆細緻,生動傳神,蘆葦線條寫意流暢,層次分明,自然流暢,有名家格,符合劉雨岑特有花鳥圖彩繪風格。


5.落款底款:行書題詩落款劉雨岑,字體俐落流暢,印款”竹人”,底款飲冰齋為其早期齋名,款識工整,落款及印款和底款均符合劉雨岑風格。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這件劉雨岑畫粉彩楚江秋色蘆雁圖蒜頭瓶,造型典雅,釉色稍帶青白,散發溫潤柔和光澤,粉彩色澤鮮麗,雙雁飛翔工筆細緻,生動傳神,具名家格。此件應為民初彩繪名家劉雨岑之精心繪製作品,若價格合理,應值得列入收藏。


 


     詢問其價位,他表示這件是十幾年舊藏,現在已無法進到這種珠山八友開門貨色,今天到中午還沒開市,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開個實價,讓您收藏。所開價格的確是以前舊價位,符合所預期,但最後仍依其要價議價7折,他表示沒賺利息沒關係,但總不能收了十幾年還賠本,堅持最少要8折價,我表示這民國彩繪瓷器這十幾年來已陸續收2百餘件,已吃飽了,於是頭也不回離去。不料她竟然始終沒追來,只好摸摸鼻子再回頭以其要價8折價購入。


 


    後來又在另一攤位看到另一件石宇初畫青花花鳥圖葵口茶盤,從造型、胎土底面素胎、釉色釉面、青花色彩畫工及落款多方面來判斷,應符合其民初瓷器特徵及繪畫風格。詢問其價位,他表示這件也是十幾年舊藏,現在已無法進到這種民初瓷器了,今天到中午還沒開市,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開個實價,讓您收藏。所開價格的確是以前舊價位,符合所預期,但最後仍依其要價議價7折,他表示沒賺沒關係,但總不能收了十幾年還賠本,堅持最少要8折價,最後以7.5折成交。


 


 


 


劉雨岑生平及瓷畫鑒定


 


    劉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紀最輕的一位,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享年65歲。年少時就讀於江西省立甲種陶瓷工業學校,系潘匋宇之弟子,曾參與創立瓷業美術研究社,並為王琦之義子。1949年前,先後在浮梁縣立陶業學校珠山國瓷藝專東方藝專等校任教。1949午後曾任江西省美協副主席、景德鎮市美協主席。1956年,在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供職。1959年,由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劉雨岑的陶瓷藝術成就,得到了我國著名戲劇大師田漢的稱頌。


 


  筆墨()特徵


 


  劉雨岑以畫花鳥著稱,不局限於專畫某物,畫路較廣,存世之作較多。20世紀30-40年代的花鳥畫,傳統風格突出,50-60年代的作品融入了裝飾性特點,目前模仿品以30-40年代作品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劉氏花鳥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早期作品,多以兼工帶寫的手法完成。畫面嚴謹,清麗韶秀,禽鳥的用筆尤為精緻,有的接近工筆一路。畫花葉時卻能稀處補枝,密處綴英,葉子的深淺、濃淡、枯濕等,力求生動有變化、有韻味,設色秀逸,處處可見匠心。


 


    二是20世紀50-60年代作品寫意性較強,畫面更簡練。如50年代畫于景德鎮陶研所的花鳥四方筆筒(參見書中作品610—611),畫面構思精巧,筆法寫意,花鳥和蔬果筆墨纖秀工致,格調清新雅致,有任伯年遺風。另外,他在50-60年代的作品,還特別注重畫面與器形的結合,其中不少畫面是畫於開堂子裏面。


 


    三是劉氏畫禽鳥的靈動性特點顯著,精細之中不刻板,筆情墨趣頗足,又能較好地把握粉彩料色的肌理變化,用以表現禽鳥茸毛的質感。如20世紀40年代所畫的《暖春圖》(參見書中作品596-597),畫面中心繪一窩小鳥嗷嗷待哺,鳥的茸毛惟妙惟肖。還有《竹籬麻雀圖》中的三隻落籬麻雀,顧盼生姿,以工筆手法表現得細微生動,意趣渺遠,妙詣獨到。而模仿品的筆法稚嫩、潦草、浮躁。劉氏筆墨之精妙,絕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如以模仿品與書中》劉氏作品真跡對比(參見書中583頁一657頁作品),以上幾點一睹自明。


 


 


    從設色來看,一是花朵雙勾填彩,敷色嬌美鮮麗,葉子正側疏密有變化,色彩豐富,勾勒挺勁;二是秀石以扁筆斧劈皴表現,敷染淡青,講究冷暖;三是與主畫面相配的數朵閑花、幾片竹葉以及隨風青草,總是略施淡彩,以求傅色典雅、清新、明淨,達到輕拂丹青、以素淨為貴的畫境。而模仿品設色平板,染色少精妙層次變化,特別是色彩的冷暖過渡,不具漸次之微細變化。


 


    另外,劉雨岑創立了水點桃花技法,畫花時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劉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筆墨技巧,他嫺熟地運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點,在堅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現出繪畫藝術的韻致。他在文中寫道:記得過去,我在瓷上表現桃花時,由於對料性掌握得不夠,以玻璃白摻染洋紅點出桃花,燒後成色發烏,後來經過反覆試驗,採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紅點出的辦法,才得出國畫桃花的效果來。由此可見,要用祖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畫,來裝飾最具有優良傳統的瓷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作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除了要對料性、對瓷畫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之外,還必須熟諳國畫用墨用色的技法。劉氏畫桃花風格獨特,技巧孤絕,是鑒別其作品真偽的重要依據。


 


    題識印款


 


    劉雨岑的書法結體平穩,意度雍容,以行書題款,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雨城劉雨岑寫澹湖漁劉雨岑寫或長題款澹湖漁劉雨岑寫於珠山覺盒暖風和窗下澹湖漁劉雨岑寫新羅山人大意於珠山覺盒之南軒等。


 


    常見印款為:玉成雨城雨岑平氏等。


 劉氏20世紀50-60年代的作品,好用字印,王錫良先生曾問何故,劉曰:吾好竹,竹字寫成印章好看,就此而已。曾有人對此不知,錯認字,此印與劉氏姓氏無關。


 


    劉雨岑先後用過劉玉城、劉雨城、劉雨岑三個名字。從其作品分析和其子劉平先生回憶,劉玉成是劉氏父母所取原名,主要用於就讀江西省立甲種陶瓷工業學校之前和就讀期間;陶校畢業後到景德鎮畫瓷初期用劉雨城20世紀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並用劉雨城、劉雨岑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只用劉雨岑。把握劉氏姓名沿用的年代,在鑒定其作品時,是斷代的重要依據。


 


作者:劉楊   文章出處:"珠山八友”-江西美術出版社-耿寶昌、秦錫麟主編


 


     劉雨岑 1904--1969)曾用名玉成、雨城,齋名飲冰齋(前期)、覺庵(後期),別號澹湖漁、竹人,60歲後號“巧翁”。祖籍安徽太平縣,後遷居波陽縣。景德鎮“珠山八友”之一。1918年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飾瓷科,從此跨進了從藝道路第一步。他在校學習基礎課和飾瓷專課的同時,師從該校頗有名望的畫家潘匋宇攻習中國畫,這為他後來在瓷藝上進行改良創新打下了扎實基礎。    從陶業學校畢業後,不滿20歲的劉雨岑懷著幹一番陶瓷藝術事業的雄心壯志,於1922年來到景德鎮畫彩瓷,擅長粉彩花鳥,早年受華喦的繪畫藝術影響,中年深得任伯年、新羅山人的繪畫藝術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並創“水點桃花”技法。水點桃花是指在花頭上彩繪時,傳統的技法是以玻璃白打底,然後以紅染料染出濃淡,而劉雨岑不用洗染法而用含料的水筆點出,使花頭更為靈活而自然。“水點桃花”技法在粉彩工藝上產生了極大影響。晚年時,劉雨岑多見任伯年、新羅山人原作,技藝大進。他的作品筆墨纖細秀逸,格調清麗雅致,具文人畫派的風貌。


 


     石宇初,20世紀40年代景德鎮陶瓷名家,著名陶瓷大師“珠山八友”--劉雨岑的大弟子。擅長花鳥,其的作品構圖嚴謹明快,形象生動凝練,圖案紋飾與主體畫面相互襯映,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諧。也被稱為“珠山小八友”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