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龍泉窯粉青釉鬲式掌上爐(高4.8 腹徑5.4公分)
























2.元龍泉窯梅子青釉貼褐色烏龜高足杯(7.2 口外徑9.6公分)
























3.明祭藍釉梅瓶(21.3 腹徑13.6公分)





















15-268幾件購自同一網拍賣家的中古瓷器收藏(100.12.25)-1.宋龍泉窯粉青釉鬲式掌上爐2.元龍泉窯梅子青釉貼褐色烏龜高足杯3.明祭藍釉梅瓶



網拍文物有兩種類型,一種形態是以低價起標,不標示回答年代新舊,號稱標多少賣多少,不退不換,最具風險。另一種是傳統正常經營方式,賣家直接定出希望的賣出價格,買家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提前結標成交。另外還有一種由賣家定出比市價稍低的基本的起標價,但不提前結標,標多少賣多少。



此北部女性賣家自稱拍賣友人同好的收藏,三年前開始網拍,其賣場為各式各樣文物,有文房雜項、古玉、瓷器等,有較開門等級較中上的,但所定起標價位高。另外大部分為較不開門或等級較低的文物,則以一元低價起標賣場招攬人氣,觀察其成交記錄都是低價起標賣場所標出,且結標金額多在幾千元。觀察其評價已5百多,只有3個無關賣家責任負評。這三年來陸續買過近十幾件文物,其中一件有損傷但未說明,另一件竹雕為作舊新品,標題卻標明老件,經去函溝通均迅速獲得退款處理,算有信用的賣家。從去年(99.11.28)標得一件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後即未曾見到合意的文物,下手競標。



鑑定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來判斷。在現貨市場文物之旅常可看到這些古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由最造型及釉色就可看出其破綻,可說是低級仿品。至於高仿品,其造型、底足、釉色、及紋飾若仿製到位,就不易憑肉眼一眼就看穿,而需借助放大鏡檢視胎土特徵及釉面風化,才能判斷新舊真偽。



另外瀏覽網拍賣場也常可看到這些古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由最基本的造型就可看出其破綻。至於高仿品,其造型、底足、釉色、及紋飾若仿製到位,就不可能憑網路照片判斷新舊年代。



鑑定瓷器,要從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要由照片看瓷器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任務,特別其中胎土、釉面釉色,因照片色差及未拍出重點的微觀細節局部特寫供參考。只能由器型、底足製作、紋飾及釉色初步判斷,若拍攝技巧佳,則勉強能由釉面光澤來輔助判斷新舊,若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則可能老件;若是閃亮的賊光則應是近現代新仿製品;若霧霧失去光澤則可能是殺光過的近現代新仿製品。



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特別是高古瓷器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是有相當難,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我在網拍瀏覽到合意的古瓷,由器型、胎土、底足、紋飾及釉色初步判斷符合其時代特徵,再近一步分析釉面光澤是否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以上均能符合後,若要價高而無鑑賞期,則還是選擇放棄,因為如標得新仿製品,將血本無歸。若要價不高或低價起標,才能放手一搏。



(100.12.25)在每天上網拍搜尋中國古陶瓷項目中,就看到這三件瓷器。第一件標題為---青磁 三足薰爐,第二件標題為---龍泉窯 貼龜高腳杯,第三件標題為---寶藍釉 梅瓶。


從照片看第一件器型為宋龍泉窯典型鬲式爐,釉色為淡雅粉青釉,足底露胎邊緣呈現朱色火石。但未拍攝足底露胎局部特寫照片,無法看到胎土顏色是灰白還是白胎,據以判斷是仿龍泉窯,還是宋龍泉窯製品。看其釉色粉青淡雅,鬲式爐造型小巧典雅。



第二件器型全器厚胎為元龍泉窯典型高足杯,杯底貼褐色烏龜釉色為梅子青釉,足底露胎呈現朱色火石。但未拍攝足底露胎局部特寫照片,無法看到胎土顏色是灰白還是白胎,據以判斷是新仿,還是元龍泉窯製品。


褐色點彩是元代龍泉窯流行的一種裝飾手法。製作方法是用毛筆蘸取摻有紫金土或其它高含鐵量原料的彩料點畫在青釉上,燒成後呈褐色,與青釉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風味。


此種青釉點加含鐵量高的褐斑的裝飾作風,在東晉到南朝的青瓷上曾經風行,其後沉寂;雖然唐、五代的長沙窯青瓷有大塊鐵褐斑或褐色鐵繪裝飾,宋代廣東西村窯也長於青釉鐵繪紋,但均非飛青細點的趣味。直到北宋青白瓷再起鐵斑裝飾的個例,元代則廣泛出現,成為景德鎮青白瓷及龍泉青瓷醒目的特色。



第三件器型為明末梅瓶造型,下部為較細束腰。祭藍釉較深且不均勻,釉面有桔皮不平,底足修胎不工整,底部有明顯窯燒針眼及灰燼,初步判斷符號為明末瓷器特徵。



以上三件由器型、底足製作、釉色初步判斷似乎符合其年代特徵,再由釉面光澤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判斷應為老件,不像是近現代新仿製品。於是列入追蹤。



此賣家經營網拍三年來,曾向其購入十餘件文物,其中有到代老件物超所值的,但也有近現代仿古製品,因此為避免風險,此三件瓶最多只能保守評估以清末民初價位下標。若清末民初年代,其行情為約為多少行情,設定最高競價金額,接著分析判斷其到代機率有多高?終於等到(100.12.25)晚上結標前一刻前往其賣場觀察,均在預算內得標。匯款後第三日就收到貨品。



收到後再依鑑定瓷器的特徵-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來詳加檢視判斷,均能符合原先所預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網路照片無法提供的釉面光澤及風化,三件釉面均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底足也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無論高仿技術如何高,瓷器釉面的瑩潤寶光是無法仿製出來。它是釉面經歷上百年風化,所產生自然柔和光澤,就如同古玉的皮殼包漿光澤一樣,這是鑑定瓷器時辨別其新舊最重要的關鍵點。而老瓷器在經上百年自然使用下,會被空氣中含矽粒子磨損,其造成的磨損痕跡是不規則交叉,深淺大小不一。



我這幾件古瓷器是近來在網拍賣場所看到合意的,以個人對中古瓷器淺薄的鑑定知識,按圖索驥判斷是否符合其時期瓷器特徵-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經過以上思維程序所購得。以上純屬個人淺見,尚請對中古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宋元龍泉窯青瓷辨識


  宋代之時,隨著越窯青瓷的漸趨衰落,浙江龍泉的青瓷則逐步興起,最後取而代之,發展成為江南的兩大窯系之一。在宋代,龍泉燒造的青瓷窯中流傳得家喻戶曉的有兩個窯,即哥窯和和弟窯。這弟窯,也就是現在一般所謂的龍泉窯。龍泉窯和哥窯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點。這裏主要介紹龍泉窯的辨別方法。


龍泉青瓷窯在五代時即已開始燒造,只是到了宋代才有了大的發展。不僅產量大,品質高,而且還影響著南北的其他窯口。至元代時,由於南方白瓷的不斷興盛,其他青瓷窯口漸趨衰落,唯獨龍泉窯卻仍有發展。


要辨別龍泉窯青瓷,首先要觀其胎釉。由於宋人的審美情趣比較崇尚釉色美,因此,這個時期的燒瓷均追求玉質效應。龍泉青瓷也是如此,釉面光潤肥厚,釉質晶瑩細膩,玉質感極強。因此,有無玉質感是首先要觀察的,如釉色乾枯,就要小心。這其中自然也有不同,早期施釉要稍薄於中晚期,並有流淌現象。尤其是南宋之後,使用了在高溫中黏度大不易流淌的石灰堿釉,因此,產品施釉更加厚而均勻,器底施釉增多,玻化程度也較前提高,這也給鑒別提供了依據。在放大鏡下,凡南宋施石灰堿釉的青瓷,釉面可見密集的大小氣泡和未熔的白色石英顆粒。至元代,釉面的氣泡則呈唾沫狀。此外,由於宋元時期施釉較厚,因而在器物的邊緣及其他凸起和轉折之處,由於留釉較薄而露出白色線狀胎色,俗稱“出筋”。從釉色上看,宋代早期為青中閃黃,中晚期為粉青、翠青和梅子青,有少數為黃褐色釉。至元代,粉青、翠青和梅子青變成了黃綠色和個別的蔥綠色,釉質也較宋時粗鬆,有的出現開片紋,由於施釉較厚,均有“出筋”現象。如釉色不對,且無“出筋”,就要慎重。從胎質上看,龍泉窯器物一般為灰白胎,也有少量的黑灰胎,黑灰胎大多為仿官窯產品。宋元青瓷的胎質都是較緊密精細,胎骨偏厚。細分則早期較薄,中晚期趨厚,至元則更厚且粗些。


在造型和紋飾方面,早期器物以盤、碗、壼為主,也有一些缽、洗、瓶、罐之類,器物造型都較規整精細、古樸渾厚,有不少是仿古銅器和玉器之物。均取正燒之法,故除圈足外其他部位均有釉。元代時製作不如宋代,器底和一些棱角之處修飾也較馬虎,並顯得生硬。在器型上,宋時多小器,元時則有不少大器出現。一般來說,青瓷的紋飾在宋代是由多變少,到元代則複由簡單而變得繁複。宋代早期盛行刻、劃而成的瓷紋、弦紋和蓮瓣紋等,至中晚期逐漸減少,僅少數器物上刻劃有蓮瓣紋圖案,有的瓷洗中出現模印貼花的凸起雙魚,此外,一些罐上出現堆塑盤龍,瓶、爐上則有魚耳、鳳耳、貫耳等耳飾。至元代,多花草紋。但是,須提醒的是,紋飾和造型均可仿製,因此,鑒識還是要更多地從胎釉和“舊氣”上著手。 在製作上,宋器底部一般均可見刀刮之痕,而元器底部則可見乳丁狀凸起,這是特徵。偽品往往胎質偏白、偏粉,沒有真品的古老質樸之氣。釉色厚薄均勻,也缺乏玉質感,顯得乾枯無光或反之呈玻璃質賊光。釉色常青中夾黃或夾白,沒有真品那種青翠的靈氣,找不到因時間和環境造成的老舊之氣。有的也有“舊氣”,但仔細看可發現全系人工所為。現在製偽技術提高,有人工做出的跳刀痕、乳丁凸、腐蝕斑和未熔石英顆粒等,須特別小心鑒識。底足有被人工塗成的磚紅色,卻常常顯得死板生硬而缺乏靈動自然的過渡。總之,只要發現上述情況之一,就須謹慎處之。


高松年,文藝評論家,文藝學研究員,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藝術與投資》雜誌專家組成員,從事古陶瓷研究、收藏近30年,已發表古陶瓷鑒識文章數十篇,即將出版古陶瓷鑒識專著《古陶瓷鑒識入門》。(高松年)


來源: 杭州日報






現代龍泉青瓷及倣古辨識


   龍泉窯於清末停燒,但其聲名仍遠揚在外。民國初年,日本、德國、美國等先後有人來龍泉蒐羅龍泉青瓷,隨後大批古董商紛至遝來。於是,盜掘古窯之風一時漫天鋪地。大窯、溪口等數處著名古窯址被反復劫洗。此時一批民間制瓷藝人開始研製倣造古器。縣城、八都、寶溪、木岱口等處均設立倣古作坊,產品幾可亂真。1945年,寶溪制瓷藝人陳佐漢將倣古牡丹瓶、鳳耳瓶等70餘件產品郵寄國民政府實業部請功,獲贈藝精陶倣匾。陳還遍訪龍泉、浦城各地,將民間收藏的龍泉窯青器繪圖100余幅,集成《古龍泉窯寶物圖錄》存世。1950年,陳將雲鶴盤等3件倣古青瓷通過外交途徑送往蘇聯,向史達林七十壽誕獻禮。


   19577月,周恩來總理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輕工業廳長會議上指示,要恢復五大名窯生產,首先要恢復龍泉窯和河南汝窯。隨後,輕工業部發出《關於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1959年成立浙江省龍泉青瓷恢復委員會,並成立了科研、生產、藝術、文物考古部門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組赴龍泉進行考古和科學研究,經胎、釉試驗225個配方試燒,終獲成功,並於國慶十週年之際接受了燒制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用瓷的生產任務,從而逐步發展、創新,重新步入國際市場。


   現代龍泉青瓷生產中有一類特殊的產品,即倣古青瓷。倣古作品歷朝歷代都有意無意地有所產生,但古代部分由於年代久遠,即使以假亂真亦難以一一辨識,且能亂真者皆具相當水準,故仍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倣古從民國年間起至今不見衰亡,仿製技術亦精益求精,許多作品魚目混珠,充塞文物市場。由於收藏者和鑒賞者對倣古作品,亦即亂真者甚為敏感,並且辨偽也是收藏和鑒賞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故在此特別一述:倣古者的初衷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出於對古代某類器物審美情趣的投合及倣古者表現的慾望,以倣古工藝品形式問世;另一種直接出於以假亂真的需要,以古董形式投放市場。無論出自何種目的,以何種形式面市,幾經週折,一部分作品會有意無意地與真古董相混淆,成為文物中的膺品,這就要求收藏者和鑒賞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增強辨偽的能力。倣古者挖空心思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手段將其作品製作得天衣無縫,以達亂真的目的,如民國時龍泉縣長徐淵若青瓷專著《哥窯與弟窯》所言:“……有時頗可混珠,若用藥品去新光,更於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則好古者亦易上鉤。蓋二章之器,殆無完璧,僅損米許,已屬可珍,若不故損一二,則購者必疑膺品,若毀過多,則價不能過索,故僅損米許,可使人驚喜欲狂也。然而,製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除胎、釉料配方等工藝要求外,器物的形制、細部特徵及文化內涵等直接影響作品的仿製品質,而倣古者又不可能直接接觸較多的被倣品,只能依靠圖片、文字資料作為依據,即使親臨博物館,也只是隔著玻璃霧裏看花感受一番,加上知識水準的限制,倣古產品往往有許多破綻,有些還畫蛇添足,張冠李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


  倣古青瓷的器形通常根據有關書刊的圖形、照片、文字描述等,少有根據真品仿製的。成型採用傳統的手拉、模製及捏塑等工藝手段,一般來說,精倣者以手拉為主,粗倣者多用模制。釉料一般不用化學配方,而沿襲家傳的傳統配方,即在瓷土中加入經選擇過的植物草木灰,釉料組成較為複雜,全憑經驗感覺。釉色比對以被倣者同代窯址類似器形的瓷片標本為依據。窯爐目前多用液化氣方形窯,也有採用傳統龍窯燒製的。窯具根據需要,分別採用墊圈、墊餅、支釘等。產品以倣南宋、元、明者居多,亦分兩類,即所謂哥窯與弟窯。弟窯類,釉色常呈梅子青、粉青、豆青等。哥窯類可分兩種,一種紋線全部做成黑色,器底一圈無釉,即倣龍泉哥窯,另一種粗紋線做成黑色,細紋線做成黃色,所謂金絲鐵線,器底一圈無釉或滿釉,滿釉者底心留三至六個支釘痕,即倣傳世哥窯。倣古產品出窯後一般均經過表面處理,即做舊,處理的目的是去掉器表火氣、浮光,降低光潔度,使器物顯得滋潤、柔和、古樸。處理的方法常採用強酸腐蝕、地埋,某些古董商有時採用工業噴砂技術,將表面打毛,均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倣古青瓷的分類識別:


  傳世哥窯類。真正的傳世哥窯作品傳世極少,目前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處少量收藏,至今尚未見墓葬出土。其特點為黑胎開片,紋線為金絲鐵線,釉色多為炒米黃和灰青。而倣者釉色常為粉青或煙灰色,一些作品器底常有陽文露胎字款,實屬不倫不類。產品以瓶、爐、碗、盤類較多,器形普遍較小。因傳世哥窯器物非常罕見,社會流散可能性極少,因此,所見者均可認為仿製品。


   龍泉哥窯類。此類真品出現於南宋中晚期,後代特別是明代仿製者甚多。真品多為薄胎厚釉,釉層豐厚滋潤,紫口鐵足,出窯後紋線不著色,有文獻載:頗似官窯,以碎紋著名,有裂痕百條者號百圾碎,亦有作魚子紋者,但仍以釉水純粹無紋者為最上。倣者紋線多著黑色,由墨水作成,紋片以幾何形為主,且開片較大,大多浮光較重,某些作品浮光雖經處理,總不及真品滋潤。胎色常呈淡褐色,足底之鐵足有些是燒前著色,為淡棕紅色,均不及真品深黑。多為模製成型,胎骨普遍較厚,導致器物總體厚重。另有一種專倣釉色不正者,器物形制規整,做工精巧,但釉色深灰混沌,如窯址出土的廢品,惟妙惟肖,因不是完美之物,索價不高,故頗具誘惑力。龍泉哥窯大多為現代龍泉青瓷哥窯系列產品,品種齊全,數量很大,不作倣古看待。所指倣古者,為器形較小,做工精良,並經做舊處理的作品,這類真品少有墓葬出土,一般均為仿製品。


   弟窯類。即白胎青釉類,大批生產的也是現代青瓷產品,所指倣古者,亦為做工精細,以假亂真者,以倣宋、元、明者居多。倣北宋者器物較為粗重,多為多管瓶、盤口壺等冥器,釉色一般較被倣者青綠,浮光較重,易識別。倣南宋及元代者,器形以瓶、爐類較為常見,如龍虎瓶、鳳耳瓶、牡丹瓶、鬲爐等,器形規整端巧,器物釉色十分迷人,釉面有滋潤感。宋元之際的產品釉料屬乳濁釉,釉層中有許多細小均勻、肉眼難以看清的氣泡,由於這些密集的小氣泡對光線產生散射作用,使器表出現滋潤如玉的效果,這種效果是從釉層深處顯露出來的;而仿製品的滋潤效果是由強酸處理腐蝕器表、降低光潔度而造成的,仔細體味可以感受到是停留在表面的,用放大鏡可見表面呈現密集細微的凹坑。此類作品的器底一圈無釉,由墊餅墊於圈足下燒成,露胎處一般較真口粗寬,雖仿製硃砂底,但顏色較淡,亦有過深者,為燒前刷製的,倣明作品釉色多為豆青或深綠之類,追隨明後期產品風格,一般胎重釉深,器底粗糙,底心無釉,頗似真品,較難識別,應特別注意。仿製品最普遍的破綻來自器形和規格尺寸,器物的形制不規範,比例失調,有的隨意改動,有的則以龍泉窯的胎、釉倣其他窯口的器形,規格尺寸大多與原作差異甚大,仔細琢磨,不難識別。


  現代龍泉青瓷及倣古瓷共有廠家、作坊120餘家,多為傳統家庭作坊,產品有陳設藝術瓷、倣古瓷、禮品瓷、旅遊瓷、餐飲日用瓷、文具、燈具等系列2000多個品種,其中許多精品,特別是一些工藝美術大師手制的,並有署名底款的作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深受收藏者和鑒賞者的歡迎。

來源: 龍泉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