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長生道人款竹刻蓮花圖臂擱(23.5 6.61.7公分)













臂擱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中期特徵。













下載網路-高浮雕松鶴竹雕筆筒-


明代晚期十七世紀高14.5公分-


北山堂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竹雕筆筒,截取近乎竹根的部位雕成。筆筒呈不甚規整圓筒形,仿似一段松幹,外壁高浮雕松鱗、松枝、松針及二鶴,雕工自然生動。筆筒一側刻有款識:“長生道人臨三松筆意。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松鶴是中國藝術上常見的題材,象徵長壽,有“松鶴遐齡”,“松鶴延年”的吉祥寓意。


筆筒作者是長生道人,而此器是摹仿竹雕名家朱三松的風格。長生道人不可考。朱三松乃明末清初浙江嘉定人,朱小松子,朱松鄰孫。祖孫三代均為竹刻藝術中嘉定派代表人物,擅高浮雕或圓雕,精巧嫻練。就時代風格而言,刻有大塊松鱗的松幹式筆筒,確是明末時期流行的風尚,而筆筒外壁紋飾跨越口沿而延入內壁,亦具早期竹雕的特色,據此,長生道人有可能是朱三松同時期人,但名不見經傳。





15-259.一件清長生道人款竹刻蓮花圖臂擱的收藏(100.11.8)



此次為北部的業餘督信佛教的網拍賣家,收藏民藝及工藝品十幾年的藏家。近年來經濟因素將早期所購藏的古民藝、近代仿古之工藝品等,陸續在網拍釋出。已累積近三百評價,沒有任何負評,算優質賣家。其經營形態為直接定出要賣售價,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提前結標成交。 其為虔誠佛教徒,加上之前所購幾件文物均為開門物超所值老件,因此就認同其為可信任的賣家。



(100.11.4)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文房百寶項目中,看到這賣家在前一天晚上所上拍的這件標題---老竹雕 長生道人 蓮花臂擱。網頁未說明年代,尺寸長23.56.61.7公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此件所拍照片不夠清晰,加上沒有拍攝所雕刻圖案局部放大特寫照片及臂擱斷面,無法由雕刻痕跡及竹絲斷面,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但由照片畫面看,蓮花圖雕刻生動傳神,陰刻落款款書字體工整有力,有名家格。落”長生道人”經查書面資料及上網搜尋,均找不到其出處生平資料。依竹臂擱正面皮殼及背面竹黃顏色為棕黃色調看,可能是清中晚期製品。其所開價位為民初早期製品價位,之前向其所購幾件文物均為開門物超所值老件,認為此件最少也應為民初老件,不大可能賣新製品。於是提出議價,第二天下午獲得同意回應,下標後當晚結標匯款,(100.11.8)就收到。



檢視臂擱表面帶較棕黃色澤,筆筒上下斷面為陳年污垢所掩蓋,看不出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蘭花圖及款楷書陰刻痕跡也為黑墨掩蓋,看不出新舊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再背面為污垢覆蓋相當骯髒,整體感覺相當污穢不乾淨,於是決定加以仔細清理。



此件外表污垢相當嚴重,判斷以較中性去污較弱的碧麗珠應無法去除,於是決定使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首先以美國菜瓜布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磨擦去除臂擱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臂擱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蓮花圖及款楷書陰刻線條部分逐一刷乾淨,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臂擱背部,以牙刷來回刷洗污垢,發現整個褐黑色的污水流出,再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後。全器清理後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棕黃色光澤。


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臂擱符合老件情況,在各處留下因年代老化嚴重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臂擱在表面部分帶棕黃色調,判斷應為清中期年代。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臂擱在清理後在陰刻凹痕有留下陳年污垢,以鋼針逐一剔除。


5.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此臂擱蓮花圖及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較浮出,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


6.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臂擱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中期特徵。


7.看構圖


此蓮花圖以刀代筆陰刻為清中期文人雅士常見信手隨興而做,很有文人味。


8.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長生道人款竹刻蓮花圖臂擱,判斷應繼承延續自清中早期周灝以刀代筆風格,但雕刻深度較深,應為清中期。


9.落款


陰刻落款”長生道人”楷書字體工整有力,有名家格。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較浮出,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應為原刻,非後加款。長生道人經查書面資料及上網搜尋,均找不到其出處生平資料。只找到一件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高浮雕松鶴竹雕筆筒刻有款識:“長生道人臨三松筆意。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 長生道人不可考,依其高浮雕刻風格為明末時期流行的風尚,據此,館方判斷長生道人有可能是朱三松同時期人,但名不見經傳,此筆筒斷為明代晚期十七世紀。


個人認為長生道人既然名不見經傳,就不存在古代舊仿問題,則筆筒所刻款識應為作者原刻,因係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其知名度高又出圖錄,不排除有不肖業者偽刻”長生道人”在新仿竹雕製品或後加刻在老件上之可能。



綜合判斷


此臂擱其表面色澤為棕黃較接近清中期色澤,不是明末的褐黑或褐紅色澤。另外其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中期特徵,但還未達到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此臂擱由表面色澤及斷面較為可能是清中期作品,不可能是明末作品,也不可能是近現代仿品。至於有無可能是老件後加款,經放大鏡檢視落款陰刻痕跡其色澤及皮殼包漿與表面完全一致,表示為原刻,並非後加款。此臂擱為陰雕雖與筆筒的高浮雕風格迥然不同,但個人認為這兩件為同一人所刻機會相當大,因為長生道人既然名不見經傳,就不存在古代舊仿問題,則兩件款識應都是作者原刻。因筆筒所刻款識並未刊出,無法加以比對是否同一人所刻。若都是長生道人作者原刻則屬同一人的作品,則高浮雕松鶴竹雕筆筒年代應下修到清早期為長生道人作者早期作品,而此臂擱年代則調整為清中早期為長生道人作者晚期作品較為合理。以上存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竹雕文物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