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粉彩纏枝蓮紋撇口對碗(口外徑11.8 5.9公分)

























































下載網路-清乾隆 粉彩蕃蓮紋花觚









下載網路-清乾隆 粉彩纏枝花鳥紋鳳耳瓶







下載網路-清乾隆 粉彩花卉橄欖瓶-《清康雍乾名瓷》P144117








下載網路-清乾隆 粉彩纏枝蓮紋瓶










下載網路-清乾隆 綠地粉彩花卉紋海棠式盤









下載網路-清嘉慶 粉地粉寶相花紋碗(一對)







下載網路-清嘉慶 粉彩“吉慶有餘”紋碗







下載網路-清光緒款松綠地花卉紋碗-樂得20081221131號拍品













15-254.一對乾隆款粉彩纏枝蓮紋撇口碗的收藏(100.10.8)



此對瓷碗賣家鄭先生是來自大陸的單幫客,後來在台中定居。據他說從事此行已近20年,是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以往是由其太太到玉市擺攤,前幾年才改由他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專營瓷器,不過大部分是仿古瓷器,部分是到代古瓷器,但不是品相差,就是等級較低的民窯瓷器,所以雖然每週六會在其攤位停留下來看,但在(99.10.23-30)買過兩件清哥釉圓瓷硯後,就未見過合意的貨色,已一年未曾跟他交易過。



(100.10.8)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他已連續幾週未來擺攤,表示剛從大陸補貨回來。但瀏覽一遍均沒有看中意,問其可有帶來較高檔貨色?他拿出這對粉彩纏枝蓮紋撇口碗來鑑賞,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他表示為十幾年前所購置,本來要自己收藏,但現在找不到較細緻老件瓷器貨源,特別帶來給識貨的老顧客鑑賞,若價位雙方可以接受,就釋出來變現。此對碗紋飾畫工工整繁複、細緻流暢,粉彩色彩鮮明豔麗,有乾隆典型風格。拿起來看釉色帶青白散發出柔和溫潤寶光,再以手去觸摸釉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再翻看底足切削規整,款識”大清乾隆年製”為三行篆書標準款。初步判斷應為老件瓷器,且有官窯氣象,至於是否為乾隆官窯?還要進一步研究。於是再仔細逐一檢視比對,根據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色彩及畫工紋飾和款款識各方面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


口外徑11.8公分,高5.9公分,造型撇口碗,規整圓潤,比例協調,線條優美。


2.胎土底足:


露胎土瑩白細潤,上手手頭適中,胎土密度高,敲擊聲輕脆,表示燒結溫度高。器足刮削修釉規整,足脊滾圓,底足順手不礙手。


3.釉色釉面:


釉面平淨光潤,光潔無疵,釉色帶青白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器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肉眼看外表品相很完美,像未曾使用的新製品,但以放大鏡檢視釉面及彩繪表面,仍有老件所留下些微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4.色彩、紋飾畫工:


主題繪纏枝蓮紋,根脈相連、纏繞不斷,間繪蝙蝠及萬字紋,碗口繪如意紋,碗底蓮瓣紋,底足繪回紋,口沿塗金成色十足,整體紋飾畫工工整繁複、細緻流暢。粉彩色彩鮮明豔麗,用多色階彩料繪畫,色調柔和,層次清晰,立體感強,整體有乾隆典型風格。


5.款識:


底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印章青花款,青花呈色鮮明,字體工整,為官窯標準款,書寫流暢,毫無遲滯刻板感。



綜合研判: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對乾隆款粉彩纏枝蓮紋撇口碗,造型規整,線條優美,胎土細潤,底足規整,釉色帶青白,釉面平淨光潤,畫工工整繁複、細緻流暢,粉彩色彩鮮明豔麗,整體有乾隆典型風格。從造型、釉色釉面、胎土、底足、青花呈色及畫工紋飾和款識看,此對撇口碗似乎均符合清乾隆瓷器特徵,有極大可能是乾隆官窯真品。但肉眼看外表品相太完美,像未曾使用的新製品。詳細看釉色帶青白散發出柔和溫潤寶光,再以手去觸摸釉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此對碗應是老件無疑。但市面上所能見到的乾隆官窯真品太少,無法上手感覺及比對,所以沒有把握。若要價太高為乾隆官窯價,風險太大,只能放棄;如要價合理,為清末民初老件仿品價位,則值得一搏。



於是問其年代及來源,他表示此對乾隆款粉彩纏枝蓮紋撇口碗各方面來看,有乾隆官窯風格,最少是入清以上年代,但售價並沒有要賣乾隆價位。是十幾年前舊藏,現在因找不到老件瓷器貨源,特別帶來變現。詢問其價位?所開價位並不低,若是真品其行情應在六位數以上,相對於其要價算太便宜了;若是清末民初舊仿,以此等畫工及製瓷水準,仍值得列入收藏,其要價尚屬合理,值得一搏。於是我表示現在兩岸瓷器市場相對冷清,此乾隆款粉彩纏枝蓮紋撇口碗為碗盤類實用器,而非花瓶擺設器或文房用品類,碗盤類實用器價位一向比較低。且看外表品相太完美,像未曾使用的新製品,我沒有保握是否到代?依您開的並不是乾隆價,可見您也不敢肯定乾隆是否到代?此對碗若為清末民初老件仿品,您這要價還算偏高。他表示今日還沒開張,為求好彩頭,少賠點錢就可以賣出。最後仍依其開價8折議價,他表示今天到中午仍未成交,為求好彩頭,只好賠錢賣出。以此價位,若能收到乾隆到代官窯精緻瓷器,算是中寶,物超所值;若為清末民初老件仿品則為物恰其值,仍屬合理價值,並不吃虧。其年代是否乾隆到代?或是清末民初老件仿品?特就教於對清乾隆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乾隆纏枝紋的形成


乾隆初期製品與雍正後期製品比較相似,因此乾隆早期單色釉、青花方面製品與雍正後期的沒有明顯區別。但在洋彩方面,乾隆初期開始出現使用錦上添花這一裝飾風格,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時代氣息,器物裝飾顯得愈來愈豪華、甚至達到奢侈的地步。造成乾隆這種繁縟風格。



乾隆時期的勾蓮紋


乾隆時期纏枝紋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該時期製品在很多以往使用纏枝紋的位置改用了勾蓮紋。勾蓮紋在乾隆時期製作極其廣泛,且與纏枝紋極其類似,比較容易混淆。從造型特徵看,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


1.連接方式


從繪畫連接方式上看,纏枝紋主要體現根脈相連、纏繞不斷的整體特徵;而勾蓮紋多體現根脈不接、相互勾搭的核體特徵;應該說,後者在銜接時較前者更加靈活。


2.發展空間


“纏枝紋”一般善於橫向綿延,在高度不大、橫向圍繞連接的平面中具有較大優勢。若縱向空間過大,則需要數次分段繪畫,使整體造成分散、隔區的零亂感覺;“勾蓮紋”在縱橫兩方向都不受約束,可以四面八方延伸、隨心所欲,因此在橫向區間受局限時使用“勾蓮紋”會更加便利、諧調。這一優點彌補了“纏枝紋”的不足。勾蓮紋可以在縱向寬廣、橫向變化的器物上繪畫一個整體圖案裝飾,絕非“纏枝紋”所能勝任。


御廠纏枝紋使用至乾隆初期基本達到發展頂峰,隨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包括唐英的去世、之後督陶官的不力、新興勾蓮紋的發展擴大,以及經濟的衰弱等因素,使纏枝紋的創新顯得停滯不前。慢慢,勾蓮紋在與纏枝紋相互並存、取長補短中佔據上風,逐漸替代纏枝紋,走向“勾蓮紋”的發展高潮。



無論是“纏枝紋”還是“勾蓮紋”,正是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簡單紋飾才使得歷代官窯繪畫裝飾顯得豐富多彩、魅力無窮。


節錄---淺談乾隆的纏枝紋(與勾蓮紋)


- 2005年第11期《藝術市場》-萱草園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