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白玉帶黃沁蝗蟲佩(3.5 0.90.9公分)






















漢代水料白玉雕絞絲紋環(外徑5.9 環寬1 孔徑3.8 0.9公分)




















15-238.兩件漢代水料白玉雕蝗蟲佩及絞絲紋環的收藏 (100.6.11)



此次賣家X先生從事跑單幫(姑隱其名,他一再交代不要透露,避免爾後到大陸找貨惹來麻煩),在玉市擺攤也有近二十年歷史,主要經營是玉器,偶爾有附帶擺些雜項,以前是在台北市光華玉市擺攤,現在則固定在建國玉市。常遠至蒙古及東北找貨,所以手上有市面上較少見的遼金元風格及戰漢玉件,所進文物貨色開門,要價實在,所以有到台北文物之旅,一定到其攤位讓其由桌面底下行李箱裡慢慢將最近所帶回來文物逐一掏出看。他所進大多是中上級數的明清傳世玉件,在玉市算少數賣開門老件玉器攤位,但價位也較接近市場行情。攤主X先生是行家,從事古玉買賣已二十年,對於古玉斷代及鑑賞力有相當水準,要在其攤上找到物恰其值的老玉很容易,但要找到物超所值的是較不容易,要他看走眼讓買家撿漏中寶機會則為零。應該說他賣的都是開門貨,所開的也是童叟無欺的行情價,是較適合剛入門的藏家,保證不會買貴,更不會買到不到代的新仿品白繳學費。但身為資深藏家,看到這些中上等級的明清玉件,是可有可無不會心動的,若要價和藹可親,為十幾年物超所值價位,當然可以購進。但賣家是行家瞭解現在行情,縱然有些進價較低,也不可能以舊行情賣出,能以批發價賣已經不錯。因此這些年來對其明清玉件就純欣賞了,好在他勤跑兩岸,遠至蒙古及東北找貨,所以手上偶爾有市面上較少見的遼金及元風格玉件及高古玉器,這些都是現貨市場較難得見到的。



幾天前X先生來電連繫,表示週六要南下台中參加其子研究所畢業餐會。我從2月北部文物之旅後一直未曾再北上,想見面敘敘舊,並看看所進新貨,於是約週六中午之前在台中公園路玉市附近一家咖啡廳。(100.6.11) 週六逛完一圈玉市,剛好接到其來電已抵達,於是趕往赴約。一番寒暄,他表示剛從東北進貨回來,特地帶來幾件我可能有興趣的宋遼金元中古玉件及戰漢高古玉件。於是逐一鑑賞所特地帶來的古玉,總共看了近十件中古及高古玉器,只對其中三件玉器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件出土漢代白玉帶黃沁蝗蟲佩,水料玉質,雕工細緻傳神,相當小巧;第二件出土漢代白玉雕絞絲紋環,玉質溫潤白淨沒任何雜質,只表面略帶灰;第三件漢代青白玉鏤雕螭龍盤旋佩,玉質較偏青白稍帶玉紋,鏤雕雕工繁複生動傳神。他表示這批貨都是剛從大陸東北找回來,來源可靠。


挑出這三件玉器,經詢問價位,第三件漢代青白玉鏤雕螭龍盤旋佩,鏤雕雕工繁複生動傳神,但玉質較偏青白略帶玉紋,底部質變成灰白色,要價卻不低,超過另兩件總和,只好放棄。最後只剩第一件出土漢代白玉帶黃沁蝗蟲佩及第二件出土漢代白玉雕絞絲紋環列入收藏考慮。


於是再度上手第一件白玉帶黃沁蝗蟲佩詳細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白中帶黃,玉質通透溫潤,無任何玉紋,只在內部因在長期在土中受溫度變化形成一些點狀灰白質變,為不錯的和闐水料材質。


2.造型:


螽斯也就是俗稱的「紡織娘」和蝗蟲題材寓意多子多孫,因為繁殖力很強,在古代是被當做多子多孫的吉祥象徵。此白玉蝗蟲佩為圓雕,相當小巧可愛,長3.50.90.9公分,雕工細緻,相當生動傳神。之前2月份北上文物之旅也曾鑑賞過,其所帶一件出土漢代帶灰皮白玉蠶佩,水料玉質,也相當小巧長約3公分,雕工也相當細緻傳神,但玉質較不符合個人需求,而未納入收藏。此種細緻傳神雕工,判斷除了西漢工藝外,只有乾隆工能稍加媲美。


3.紋飾及刀工:


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此白玉蝗蟲佩在身上滿佈陰刻游絲紋飾,而漢玉紋飾中有細如發絲的陰刻線,習稱“游絲毛雕”。此種游絲細線是漢代著名特有的刀工,它是線條纖細如絲飄逸的陰刻紋線。是以非常細薄的砣輪,直徑很小巧,加上非常高超技術,使刻出的紋線精細準確,蜿蜒流暢,隨心所欲,卻又找不到明顯接續痕跡。這種游絲細線始於戰國,盛行兩漢時期,成為這一時期玉器上的重要時代特徵。此種漢代游絲毛雕的刀法,是無人能仿造出來的,為後世工匠望塵莫及。不但現代無法仿造出來,即便是乾隆時期的工匠大師也只能望而興嘆!


此種“游絲毛雕”陰刻紋飾玉器,在實際把玩有一特別現象,即污垢及細微沙粒很容易卡在陰線內,非常不易清除,只能以細毛刷刷除。這在歷代玉器中非常少見,根據實際檢視,判斷此種雕刻線條非常細微,加上深刻所造成。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應是“游絲毛雕”,雕工是線條纖細如絲飄逸,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無疑,再印證此種“游絲毛雕”刀法,為後世工匠望塵莫及,無人能仿造出來的,有極大可能是漢代製品。


4.檢視皮殼,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且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5.由玉的顏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玉色白中帶黃,外表略帶黃沁,在內部有因在長期在土中受溫度變化形成一些點狀灰白質變,以此玉質較佳的和闐水料材質能受沁如此情況判斷,算是相當開門的具年代入沁古玉。



整體評估:


此件白玉帶黃沁蝗蟲佩,水料玉質,雕工細緻傳神,相當小巧,由造型、雕工及紋飾陰刻線條是“游絲毛雕”,以及沁色各方面綜合判斷,此件均符合西漢特徵,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接著上手第二件白玉雕絞絲紋環詳細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白中帶青黃,玉質通透溫潤,除了有少部分帶些微灰皮外,無任何雜質、白花及玉痕等瑕疵,為不錯的和闐水料材質。


2.造型:


一般人常常把璧與環混淆。玉環亦是圓形板狀體,中有圓孔,形與璧及瑗一樣。其三者差異之處,乃中間的孔大小不相同。玉璧中孔小、玉瑗中孔大,玉環居中。《爾雅》指出“肉好若一謂之環”。肉,即玉的部分(內廓至外廓);好,即中孔直徑。二者尺寸近乎一樣,就稱為玉環。


此圓環外徑5.9 環寬1 孔徑3.8 0.9公分。此環寬與孔徑差很多,按古書記載應稱為玉瑗,但後代均習慣稱為玉環。


3.紋飾及刀工:


此玉環刻絞絲紋,此種紋飾始於戰國,盛行兩漢時期。 刻線渦旋狀,兩面承應,有綿延不斷的意味。其雛形為索紋,即用繩索模印在原始陶器上的紋式,雕琢難度極大。紋形似繩索相絞狀,因此得名,多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玉環上.也稱絞絲紋。漢代後多作為主體紋飾的輔助飾或界欄出現,如漢代玉璧,多為內緣是穀紋,外緣為獸面紋,中間以繩紋相隔。有些動物的尾部也常用繩紋表現,此外,明清時期玉環、玉鐲也有做成絞繩狀的。


檢視此玉環刻絞絲紋,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無疑。再由刀法工整,刻痕較深,線條流暢俐落,為後世工匠望塵莫及,是明清後代所難以仿製到味,此件有極大可能是漢代製品。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及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5.由玉的顏色及沁色質變: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白中帶青黃,沒有出土古玉會帶有的任何沁痕,只在表面有有少部分帶些微灰皮。若為漢代年代應是乾坑出土,才沒任何沁痕,相當罕見,若肉眼看可能誤認為明清代製品。於是提出質疑漢代年代白玉陪葬經兩千年,有可能出土如此未帶沁色玉質嗎?他表示不提正式考古出土漢玉有不乏其例,以其近二十年經手經驗,就有不少此例。而且此件為生坑略帶灰皮,來源相當可靠。其實根據個人平日看出土古玉書籍資料,的確不乏其例,印象中就有兩千年的漢代白玉蟬,還是仙人奔馬玉飾,玉質白淨,表面沒有任何受蝕及沁色痕跡,看照片還會誤認為新製品。



整體評估:


此件白玉雕絞絲紋環,玉色白中帶青黃,玉質通透溫潤,除了有少部分帶些微灰皮外,無任何雜質、白花及玉痕等瑕疵,為不錯的和闐水料材質。絞絲紋線條邊緣光滑,刀法工整俐落,由以上綜合判斷有極大可能是漢代製品。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老件白玉佩飛漲難找下,若價格合理,應列入收藏。



這兩件漢代出土古玉經詳細加以檢視,個人認為水料白玉帶黃沁蝗蟲漢代較為開門,雖然小巧,要價卻不低,但題材稀罕,雕工細緻傳神。至於白玉雕絞絲紋環則是雕工細緻,玉質通透無瑕,但由於絞絲紋環明清仿製甚多,而此白玉雕絞絲紋環未帶任何沁色,算是較不開門的高古玉器。這兩件先天用料佳為和闐水料材質,雕工細緻傳神,後天入土整體保存完好,實為難得一見的精品。若以收藏精品觀點,是值得列入收藏。於是提出兩件一起帶依慣例-“兩件以上7折單件8議價,他表示已開較低價位,若7折就沒任何利潤做白工,最後勉為其難再稍修正議價成交。雖然比同類型明清白玉件價位高許多,但明清白玉件有錢隨時還可以找到,此高古玉器稀有精品,可遇不可求,一旦遇上還是要咬緊牙關狠心下手。個人收藏理念,同樣款項買十件一般等級的文物,不如買一件等級較高的精品、絕品。至於到底漢代是否到代? 尚請對高古玉器學有專長的同好不吝提供高見。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