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翟大坤及師曾款竹刻蘭花圖詩文隨形筆筒


(10.6公分,底長8.2公分 底寬7.5公分)













































15-236.一件清翟大坤及師曾款竹刻蘭花圖詩文隨形筆筒的收藏(100.6.1)


此次為北部的業餘督信佛教的網拍賣家,收藏民藝及工藝品十幾年的藏家。近年來經濟因素將早期所購藏的古民藝、近代仿古之工藝品等,陸續在網拍釋出。已累積兩百多評價,沒有任何負評,算優質賣家。其經營形態為直接定出要賣售價,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提前結標成交。 其為虔誠佛教徒,加上之前所購兩件文物均為開門物超所值老件,因此就信任其為可信任的賣家。



(100.6.1)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文房百寶項目中,看到這賣家在前一天下午所上拍的這件標題---竹雕 香蘭筆筒。網頁說明年代:早期~近代,尺寸高10.8寬7.3-8.5公分。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



由照片看蘭花圖雕刻生動傳神,陰刻詩文行書字體流暢,有名家格。但分別落”翟大坤”及”師曾”則讓人不解? “翟大坤”生卒 (1745-1804)為乾隆晚期嘉慶年間書畫家,而”師曾” 為陳衡恪生卒(1876 - 1923)為清末民初書畫篆刻家,兩個不同時期名家為何落款在同一筆筒?由筆筒表面帶棕黃色澤符合清中晚期特徵,應非早期及近代製品。此件網拍所拍照片算清楚,且有多張各種角度照片供參觀,但並沒有拍攝筆筒斷面及文字和蘭花陰刻局部放大特寫照片,無法由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及陰刻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再加上全器為污垢覆蓋,到底是經長久歲月使用所留下自然污垢,還是作舊?無法由照片看出。所開價位,若為清末民初不用到清中晚期名家作品,就算物超所值;若為作舊新品,則將血本無歸,一時難於抉擇。



於是以問與答提問---“您好!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 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再加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更何況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竹雕年代新舊。能否以優惠價含運****元割愛給老顧問?並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當天立即寄還,由您扣除運費、刊登費退款。謝謝!”下午獲得回覆---所議價位可以接受,並給予鑑賞期,下標後提前結標,下午匯款後,第三天就收到此件翟大坤及師曾款竹刻蘭花圖詩文隨形筆筒。



檢視筆筒表面帶較淺棕黃色澤,筆筒上下斷面為陳年污垢所掩蓋,看不出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蘭花圖及行書詩文陰刻痕跡也為黑墨掩蓋,看不出新舊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再加上裏面及底部為污垢覆蓋相當骯髒,到底是經長久歲月使用所留下自然污垢,還是作舊?整體感覺相當污穢不乾淨,於是決定加以仔細清理。



此件外表污垢相當嚴重,判斷以較中性去污較弱的”碧麗珠”應無法去除,於是決定使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首先以”美國菜瓜布”沾 “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磨擦去除筆筒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筆筒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蘭花圖及行書詩文陰刻線條部分逐一刷乾淨,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筆筒內壁及底部,以牙刷來回刷洗污垢,發現整個褐黑色的污水流出,再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後,如此花了近一個鐘頭才清理乾淨。全器清理後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淺棕黃色光澤。


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筆筒符合老件情況,在各處留下因年代老化嚴重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筆筒在表面帶淺棕黃色澤,判斷應為清晚期年代。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件在清理後在陰刻凹痕有留下陳年污垢,但不算多。


5.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筆筒上下斷面,以肉眼觀察即可看到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並還未成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也尚未成破裂情形。根據以上竹絲斷面風化情況,應為清晚期年代,還未到清中期。


6.看構圖


此陰刻圖案及詩文為清中晚期文人雅士常見信手隨興而做,很有文人味。



7.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翟大坤及師曾款竹陰刻蘭花圖詩文隨形筆筒並不深,判斷應繼承延續自清中早期周灝以刀代筆風格,但雕刻深度較淺,應為清晚期。



8.造型


高10.6公分,底長8.2公分 底寬7.5公分,為鬼面竹相當少見。



9.落款


陰刻詩文行書字體流暢,有名家格。但分別落”翟大坤”及”師曾”則讓人不解? “翟大坤”生卒 (1745-1804)為乾隆晚期嘉慶年間書畫家,而”師曾” 為陳衡恪生卒(1876 - 1923)為清末民初書畫篆刻家,兩個不同時期名家為何落款在同一筆筒?看實物筆筒表面帶淺棕黃色澤較符合清晚期特徵,應非早期及近代製品。


如何分析判斷名家款竹雕是否為落款本人所雕製?


坊間很多傳世落名人款竹雕筆筒、臂擱及文鎮,到底是否其本人作品?一直困擾著同好,賣家當然會以落甚麼人的款,就當作其作品先高價求售,但藏家則不能被當冤大頭。如何判斷是否其本人作品?在此提供個人看法,供竹木雕文物同好參考,就教於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1)落” XXX刻”或” XXX書並刻”:


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如不符合則應排除是本人雕刻真品。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可能是同年代所仿造。大凡名家在世時就已成名,具有相當市場行情,為不肖業者仿造對象,這古今皆然。


B.若此名家歷史記載僅為書畫家,並無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很可能是仿品。


(2)僅落姓名款”XXX”:


一樣與上述程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落” XXX刻”或”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刻”字;或者其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3)落”XXX書” 或”XXX畫”款:


一樣與(2)上述程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為則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不過與(2)不同者,此種會篆刻之書畫名家之竹木雕作品,一般均會落” XXX刻”或” XXX書並刻”或僅落姓名款”XXX”,傳世文物是否有名家僅落”XXX書” 或”XXX畫”款之先例,是值得存疑的”?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落” XXX刻”或”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刻”字;或者檢視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亦有可能書畫家直接將書畫圖稿寫畫在竹木上,再交由習於竹木雕刻者下刀。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如何鑑定判斷名家款竹雕的真偽?


要從個別名家藝術風格和雕刻技法特點,各方面綜合考慮進行鑑別。熟悉和掌握其藝術風格和雕刻技法很重要,要從已經確認無疑的有款識作品入手,找出其個人風格特點作為標準器,在實務中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凡是雕工技巧不夠、風格不對、年代不符合或款式不符,其中有一項不符合,都應排除是真品。



此筆筒屬於(2)僅落姓名款”XXX”,“翟大坤”生卒 (1745-1804)為乾隆晚期嘉慶年間書畫家,並無會篆刻記載,所以應非其本人親手雕刻,依較淺棕色皮及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為清晚期,也不會是清中期當時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法作品進行臨摹雕刻。而”師曾” 為陳衡恪生卒(1876 - 1923)為清末民初書畫篆刻家,看較淺棕色皮及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為清晚期較符合,因此推斷此件上段詩文及下段蘭花為”師曾”所刻,中段詩文可能為”師曾”依據“翟大坤”原書法作品摹刻。



綜合由以上綜合判斷此清翟大坤及師曾款竹刻蘭花圖詩文隨形筆筒,蘭花圖雕刻流暢有名家格,行書雕刻流暢。檢視竹雕文物年代也符合篆刻名家”師曾” 活動年代的清晚期,判斷此竹雕筆筒應是”師曾”陳衡恪所刻作品。能以較低價位購得清末民初名家竹雕作品,算物超所值。








清代著名聾人畫家翟大坤生平


翟大坤(1745-1804)〔清〕字子厚(子垕),號雲屏、雲屏散人,後因耳疾失聰,又自號無聞子,浙江嘉興人,寄寓江蘇蘇州。


性散逸不羈,喜遊山水名勝,好書畫,書法學十七帖、孫過庭,行草皆佳,遒勁多姿。 山水兼宗宋元,取諸家之長而時出己意,下筆深秀,滋潤鬱茂,率爾揮灑妙趣橫生,寫意花卉得沈周、陳淳遺意。又喜畫巨幅墨竹、松梅,筆酣墨暢,氣勢恢宏。


傳世作品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作《秋林曳杖圖》扇頁、《沙村訪友圖》,藏故宮博物院;《松芝圖》軸藏瀋陽故宮博物院;《高士聽泉圖》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四十六年(1781)作《草堂賞泉圖》軸藏蘇州市博物館;乾隆三十二年(1767)作《萬峰獨立圖》軸、三十三年作《秋崖澄霽圖》軸、嘉慶二年(1797)作《蜀葵圖》軸、三年作《山水圖》軸等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


子繼昌,號琴峰,能世其家學。




陳衡恪(師曾).1876 1923。江西修水人,後居南京。陳三立之子。字師曾,號槐堂、朽者、朽道人、道子、俟堂。齋堂為唐石簃、染蒼室、安陽石室、五石堂、鞠梅雙景盦。曾留學日本,歸國後從事美術教育。擅畫花卉、山水,畫鳳淳厚蒼逸。能詩文、善畫法,精篆刻。對中國繪畫史頗有研究。鎔鑄秦漢,古拙純樸,後師事吳昌碩,並不亦步亦趨,得其法,變其意,擷取漢鑿神韻。印風高古,氣息醇厚。經營篆法精謹自然,起筆收鋒與轉折皆有起落之墨趣。存世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