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風格銅漆金觀音像(高18.5  底長8.6  底寬6.8公分)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1.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2.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3.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4.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5.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6.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7.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8.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09.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0.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1.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2.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3.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4.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5.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6.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7.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8.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19.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20.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21.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22.JPG  

 

 

 

 

下載網拍---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1.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2.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3.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4.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5.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6.jpg BR173北宋銅漆金觀音坐像-原先未去漆清理前照片7.jpg  

 

 

 


 

 

下載網路---宋代銅鑄鎏金觀音菩薩坐像通高49.8公分

 

 

 

 

下載網路---宋銅觀音像(12.5cm)

 


 

 

 

 

 

下載網路---銅雕自在觀音(32cm)---

 

中國嘉德20051210日成交價¥363,000

 




15-230.一件宋代風格銅漆金觀音像的收藏 (100.4.26)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為北部虔誠信佛的業餘網拍賣家,收藏古民藝及工藝品十幾年的藏家。近年來將早期所購藏的古民藝、近代仿古之工藝品等,陸續在網拍釋出。已累積兩百多評價,沒有任何負評,算優質賣家。其經營形態為直接定出要賣售價,透過議價方式,與賣家取得雙方能接受價格提前結標成交。     

 

    

 

     (100.4.26)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佛像>觀音菩薩項目中,看到這賣家在昨晚所上拍的這件標題---銅雕觀自在菩薩。網頁說明年代:清代。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銅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由照片看觀音像頭束高髻,冠中有化佛,法相慈悲莊嚴,左手當胸結說法印,右手置放膝上,結跏趺坐於山石座之上。外表大部分漆金脫落,僅少數殘留成斑剝狀,脫胎表面成灰黑色很古樸。根據之前跟其交易經驗,賣家斷代均採較保守評估,此件觀音其斷代為清代,若為老件非近現代作舊製品。則個人評估其佛像造型有宋遼風格,但遼代銅觀音像常見為高聳式寶冠,冠的束帶下垂兩肩在肩部有打結紋飾,底座為蓮瓣圓形三層臺階式,全身鎏金。此觀音像未戴高聳式寶冠,沒有束帶,底座為山石座較流行於明代觀音造像,且此像僅漆金,並未使用級數較高的鎏金技法,應非遼代造型。所訂價位若為清代未鎏金銅佛行情,尚稱合理;若為近現代作舊製品將血本無歸;若能上看宋元明,則物超所值。

 

 

 

     於是直接以問與答提問---“您好!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再加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更何況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請問此觀音有無缺損?何時收藏?您依據何特徵判斷為清代?此觀音像法相慈祥,我有興趣。能否以優惠價含運*****元割愛給老顧客?但怕近代作舊,請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當天立即寄還,由您扣除運費、刊登費退款。謝謝!”提問過一段時間就接到其來電,表示為早期所收藏,他是根據脫胎銅質表面的風化情形,判斷此佛像為入清老件。表示所議價位可以接受,至於鑑賞期,因為是老顧客,可以先寄來讓我鑑賞,合意再匯款,不合意退還即可。感謝其對素昧平生買家的充分信任,口頭成交後,翌日(100.4.27)就收到此觀音像。

 

 

 

     檢視此銅觀音像,肉眼看佛像外表大部分漆金脫落,僅少數殘留成褐紅色斑剝狀,很古樸自然,不像是作舊製品。再以放大鏡看脫胎銅質表面,呈現出銅質表面經長期歲月風化所留下凹凸不平的不規則皮殼表面及包漿寶光。但上手卻比想像來得沉重,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老件銅佛像因銅原料貴重一般鑄造較為薄胎,此觀音像卻異常沉重。看其銅質表面細緻平滑,其鑄造方式應為傳統製作工法脫蠟法。脫蠟法表面較細緻平滑沒有砂孔,沒有多餘肉粒不需再打磨,但成本較高昂。現在一般仿品為減少成本,其製作工法翻砂鑄造,而非較高級的脫蠟法,會在表面留下鑄造砂孔,表面有經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但看佛像內部卻仍留下鑄造時的砂土內胎,在老佛像一般製作完成時會將砂土內胎去除。根據經驗一般明清銅佛內部會有銅風化的陳年銅綠,在唐宋以上銅佛內部經陳年氧化內層成銅紅,表面再生成斑駁的濃豔銅綠。但看此像底內部銅露胎,只有稍微銅綠,並沒有年代久遠的陳年銅綠,更沒有銅紅銅綠情況,則相當可疑?實務經驗若是作舊假綠鏽,其綠鏽較淺淡,整片色澤一致沒有深淺,以指甲試摳綠鏽很容易去除,以鼻子聞則有硫酸味道。此觀音像只有小部分綠鏽較為濃豔,以指甲試摳,相當堅固不易去除,以鼻子聞則沒有味道。

 

    

 

     原來認為只看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無法正確判斷新舊及年代。如今親自上手以放大鏡檢視,竟然仍是疑雲重重?連新舊都無法論斷,更談不到斷代?個人認為此觀音像有三種可能:一種是到代百年以上老件,則就可能是宋代製品,不可能是清仿;另一種則是近現代作舊製品;也有可能是清末民初所舊仿,當時古董商曾仿古銅佛像來賣外國人,但主要仿唐以上到北魏的佛像,很少仿宋遼金以後。評估若為清代未鎏金銅佛行情,尚稱合理;若為近現代作舊製品將血本無歸損失慘重;若能上看宋元明,則物超所值。到底要留下收藏,還是退回? 面臨兩難。留下有買到近現代作舊製品風險,若有到清以前寄還將走寶,而且難得賣家如此信任,還沒匯款就先寄來讓我鑑賞,要退回難以開口。心想此觀音像由放大鏡看脫胎銅質表面,呈現出銅質表面經長期歲月風化所留下凹凸不平的不規則皮殼表面及包漿寶光,雖然對於其是否到宋有種種疑問?但應不至於是近現代作舊製品,最少有民初仿古。決定以民初價位再議價,於是以電話連絡賣家,提出以上疑問合理懷疑可能民初仿古,未到入清年代。他表示對銅佛不是專業,太重及砂土內胎未去除他不知原因,但其經驗由脫胎銅質表面呈現出皮殼及包漿,應是老件無疑,至於內部銅胎沒有銅風化的陳年銅綠痕跡,則有可能是擺放時底部密閉,空氣溼氣無法侵入風化所致。

 

 

 

     我表示此件是否入清我仍存疑?此價位若為清代沒鎏金銅佛行情,尚稱合理,若為近現代作舊製品將損失慘重,但看脫胎銅質表面呈現出皮殼及包漿,應不至於,比較可能是民初仿古。此觀音像本應依據鑑賞期約定直接予以寄還,但此觀音法相慈悲莊嚴,造型生動自如,我很欣賞。因此我就大膽提出兩個方案供您參考,若價格能再調降8折價,較接近民初價位,其損失風險可以減少,我就留下收藏。第二案---給我三天鑑賞期,找對銅佛較有專長研究的同好鑑賞,若能入清,就依原先價位購買。他很乾脆表示就依您的意思讓您自己選擇那一案,最後我就選擇8折價購入。

 

 

 

如何清理銅器文物?

 

    一般同好收藏文物對文物保養分成兩種不同態度,一種是要求將文物保留維持原狀,不能絲毫破壞原先外表歲月痕跡,要看其外表長期留下來自然風化情況。另外一種是務必將文物以人工整理乾淨,再加以盤玩,使其質表面更溫潤,顏色更漂亮。各有合理原因,並無高下之分。

 

   我個人一向主張第二種玩法清理乾淨,原因為:

 

1.文物收藏是要經常上手把玩的,不是博物館擺放在櫥窗內供著,所以為了上手衛生健康著眼,當然要整理乾淨。

 

2.文物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將污垢堆積在雕刻深處,將細緻雕刻掩蓋,只有將污垢清除,才能看到原先雕刻的細緻。

 

3.根據長年經驗,有些污垢並非歲月自然留下,而是仿古作舊,或是為掩蓋曾損傷修補痕跡,不去除污垢,無從發現真相。

 

4.常有同好有似是而非的說法,把外表污垢清乾淨,會讓人誤以為是新的東西。這實在是可笑的理由,這文物若本來就有年代,怎麼清乾淨恢復原來製作時情況,怎會變新的,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新品仿古,將外表人為作舊去除,就原形畢露了。至於若原先就是老件,行家是從各方面去鑑別,並不是從污垢之有無。若是業者當然要保留原先狀況,有明顯的歲月痕跡在上面比較好賣,能符合不同需求的買家需要。

 

    

 

    存世銅爐分原始包漿的行稱鏽包爐和經過去鏽處理還原的開門爐兩種,鏽包爐如同翡翠賭石,非高手難辨其中好壞傷殘,且能將鏽包爐處理成理想開門爐的技藝,古今保密,唯個別人方能掌握,著名收藏大家王世襄便是其中公認的高手,宣爐不同於青銅器,貴重在欣賞原有色皮,因此開門爐因可一眼望穿而且皮色盡顯、利於保養而在價值上遠高於鏽包爐。

 

 

 

      我是一向主張經過去鏽處理還原的開門爐,拿到銅爐,一定會想法子把外表汙垢及銅鏽去除,除了原先色皮較好看外,主要還是上手把玩摸起來乾淨衛生。如何處理能夠把幾百年汙垢及銅鏽去除,而不會傷到底下的色皮?是有其難度。看了幾本銅爐專業書籍,只有陳慶鴻先生出版的大明宣德爐總論曾提到如何除銅鏽?不過到底如何做,語焉不詳,其他書籍則未提到。問了賣銅爐業者及收藏同好,均聽說有某種溶劑稀釋浸泡銅爐後,可以把上面的汙垢及銅鏽去除而又不會傷到底下的色皮,但問到底是何種溶劑?又都說不出來。我想憑基本常識,若用強酸的硫酸及強鹼的鹽酸是行不通的,連銅質本身都會被腐蝕掉。曾經使用廁所清潔劑稀釋浸泡過,結果是會把汙垢及銅鏽去除,但也會傷到色皮。也曾用火爐燒烤過,結果表面所有汙垢及銅鏽全燒掉,但銅爐冷卻氧化後變成烏黑全新色皮,沒有任何古味。

 

 

 

     後來試過以下方式效果很好,所有收到銅爐就比照辦理:

 

1.以竹片將表面汙垢及銅鏽慢慢去除,如此可以避免傷到表面原有色皮。

 

2.至於細節、死角及頑垢和較嚴重銅鏽部分,則以瑪瑙刀慢慢磨擦其表面,可以讓其成粉屑脫落,清除掉頑垢及嚴重銅鏽,而且可以將腐蝕造成坑洞拋光磨平,然後以中性溫和的洗碗劑清洗銅爐。

 

3.清除完成後會在銅爐表面留下細微刮痕,再拿到陽台,讓其接受空氣中風化,吸收日月精華,但要避免直接雨淋到,因酸雨會造成斑點腐蝕痕跡,無法除掉。每隔一段時間查看並擦乾淨表面,避免留下不規則風化痕跡,如此經過一年半載就修成正果,使原先因去除土鏽留下露出銅質及刮痕部分,恢復了自然的古銅色,整件銅爐成古銅色渾然一體,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喷洒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就煥然一新,散發出寶光。

 

 

 

    對於古銅佛像我ㄧ律比照銅爐處理方式,此觀音像外表大部分漆金脫落,僅少數殘留成褐紅色斑剝狀,脫胎銅質表面呈灰黑色,看起來是很有古樸味,但品相很差,還看不出是否人為作舊?於是第一步先去漆,此次下猛藥直接使用溶解強度最大的去漆劑,此去漆劑是由二氯甲烷及特殊溶劑構成,對金屬無腐蝕性,不會損傷竹木材質。此去漆劑富刺激性,使用時要戴橡皮手套保護,小心避免傷及皮膚,塗上後要等一段時間,讓其沁入漆中,再以清潔劑清洗就能除掉漆。於是戴上橡皮手套保護,小心翼翼以牙刷沾去漆劑塗滿整個佛像表面,此去漆劑果然強烈,手戴橡皮手套保護,非常小心以牙刷沾去漆劑塗抹時,手套以上未保護到的皮膚,不時有像針刺的刺痛感,立即停下趕快去沖洗皮膚,而且發現牙刷很快就掉毛。等了一陣子,發現佛像表面僅殘留的褐紅色漆多數已脫落,露出底層金光閃閃成斑剝狀像沁金。再以較強烈的在廚房廁所使用,有除霉除菌效果的穩潔去霉劑。此劑藥性強裂會傷手,最好戴樹膠手套。於是以穩潔去霉劑噴灑在部分佛像表面,再以牙刷來回刷洗,發現流出褐黑色的汙水,表示有效,再沾清水刷洗,如此重複以一小片為單位慢慢清洗,將脫胎銅質表面的灰黑色陳年汙垢清除,露出暗黑色皮。但仍有少部分褐紅漆頑固殘留在死角上,於是使用瑪瑙刀慢慢磨擦其表面,讓其成粉屑脫落,露出沁金痕跡,再以細鋼針慢慢將紋飾細刻痕內陳年頑固汙垢逐一加以剔除。最後以一字型起子深入佛像內部以旋轉方式將鑄造的砂土內胎刮除,發現裏面銅胎露出紅色色皮,死角帶有綠鏽等老件銅像風化特徵。最後以中性洗碗精清洗乾淨,再以乾淨毛巾擦乾。此觀音像經一整天工夫仔細整理,將外表污垢去除,整件佛像脫胎換骨,呈現出細微雕工紋飾。銅佛清除完成後會在銅爐表面留下細微刮痕,再拿到陽台,讓其接受空氣中風化,吸收日月精華,但要避免直接雨淋到,因酸雨會造成斑點腐蝕痕跡,無法除掉。每隔一段時間查看並擦乾淨表面,避免留下不規則風化痕跡,如此經過一年半載就修成正果,使原先因去除土鏽留下露出銅質及刮痕部分,恢復了自然的古銅色,整件銅佛成古銅色渾然一體,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喷洒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就煥然一新,散發出寶光。

 

 

 

再逐項加以檢視:

 

1.造型:

 

    尺寸:高18.5  底長8.6  底寬6.8公分。此觀音像造型有遼代風格,大體與遼代典型觀音像類似,但遼代銅觀音像常見為高聳式寶冠,冠的束帶下垂兩肩在肩部有打結紋飾,底座為蓮瓣圓形三層臺階式,全身鎏金。此觀音造像未戴高聳式寶冠,沒有束帶,底座為山石座較流行於明代觀音造像,且此像僅漆金,並未使用級數較高的鎏金技法,應非遼代造型。宋代由於國力相對弱勢,觀音造像較少採較貴重的銅質,寺院傳世觀音大多為木頭雕製,銅質僅見於小型造像,為民間所供俸,所以較少鎏金。而傳世遼代銅鎏金觀音像均為小型,應為遼代皇室貴族所供奉,其製作工匠應來自宋朝,所以兩國觀音造像類似,只是在局部風格不同。找出佛像相關書籍及上網搜尋類似宋代銅觀音像圖片,找到幾件底座為山石座,可見山石座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

 

2.色皮:

 

    以放大鏡看去除陳年汙垢的銅質表面,呈現出經長期歲月風化所留下凹凸不平的暗黑皮殼。去除殘留的褐紅色漆後露出底層金光閃閃成斑剝狀像沁金。紋飾細刻痕內堆積陳年濃厚汙垢,需費力才能去除,表示風化年代久遠。

 

3.銅鏽:

 

    根據經驗一般明清銅佛內部會有銅風化的陳年銅綠,在唐宋以上銅佛內部經陳年氧化內層成銅紅,表面再生成斑駁的濃豔銅綠。看此像底內部銅露胎,只有稍微銅綠,並沒有年代久遠的陳年銅綠,更沒有銅紅銅綠情況,較為可疑? 有可能是擺放時底部密閉,空氣溼氣無法侵入風化所致。實務經驗若是作舊假綠鏽,其綠鏽較淺淡,整片色澤一致沒有深淺,以指甲試摳綠鏽很容易去除,以鼻子聞則有硫酸味道。此觀音像只有小部分綠鏽較為濃豔,以指甲試摳,相當堅固不易去除,以鼻子聞則沒有味道。砂土內胎刮除,發現裏面銅胎露出紅色色皮,死角帶有綠鏽等老件銅像風化特徵。

 

4.鑄造方式:

 

      看其銅質表面細緻平滑,其鑄造方式應為傳統製作工法脫蠟法。脫蠟法表面較細緻平滑沒有砂孔,沒有多餘肉粒不需再打磨,但成本較高昂。現在一般仿品為減少成本,其製作工法翻砂鑄造,而非較高級的脫蠟法,會在表面留下鑄造砂孔,表面有經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老佛像一般製作完成時會將砂土內胎去除,但看佛像內部卻仍留下鑄造時的砂土內胎,不知是特例還是慣例?

 

5.銅質:

 

    上手卻比想像來得沉重,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老件銅佛像因銅原料貴重一般鑄造較為薄胎,此觀音像卻異常沉重,經去除砂土內胎重量有稍減,原因雖為空心,但屬厚胎。近現仿古造像有直接使用現代電解純銅---紅銅,老件銅佛使用黃銅,此觀音像在露胎處為金黃色,敲擊聲輕脆,應使用原礦黃銅。

 

 

 

綜合研判: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銅漆金觀音像,造型為宋代風格,法相慈悲莊嚴,工藝細緻,銅質精純,色皮暗黑,風化皮殼濃厚,但像底內部銅露胎,只有稍微銅綠,並沒有年代久遠的陳年銅綠,更沒有銅紅銅綠情況,較為可疑?個人判斷此件銅漆金觀音像應不可能近現代作舊仿古製品,但其年代是否到宋?還是民初所仿製,特就教於對高古佛教造像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