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鏤雕龍紋桃型帶板(4.3  4.2 0.6公分)










 


 


 


唐白玉鏤雕雲龍珮





 


 


宋白玉鏤雕孔雀銜花珮







 



 


遼金白玉鏤雕春水珮





 


 


元白玉鏤雕老虎獵鹿秋山圖方牌





 


 


元白玉鏤雕降龍珮



 


 


宋水銀沁白玉鏤雕螭龍穿牡丹圖嵌飾




 


 


宋白玉鏤雕鳳凰嵌飾





 


 


元白玉鏤雕五倫圖嵌飾





 


 


遼白玉鏤雕花卉片一對




 


 


元灰白玉鏤雕魚化龍帶板




 


 


元白玉鏤雕龍紋方帶板





 


 


元白玉鏤雕龍紋方帶板





 


 


明白玉鏤雕雲龍紋方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龍紋方牌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鳳凰紋桃形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麒麟紋葵花形帶板





 


 


早期仿元風格白玉鏤雕春水圖嵌飾





 


 


早期仿元風格白玉鏤雕萱草紋帶板






 


早期仿明風格白玉鏤雕雙獸圖帶飾





 





 


15-224.一件白玉鏤雕龍紋桃型帶板的收藏(100.3.31)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賣家是住北部的業餘網拍賣家。收藏古文物十餘年,兩年前在網拍開設賣場賣其藏品,觀察其評價百餘點,沒有留下負評,算是有信用的賣家。其賣場多元化,以古民藝文物為主,還有玉器、銅器、早期日常用瓷及竹木雜項文物。其定價方式直接定出要賣售價,可經議價成交,所開價位尚稱合理。


    


     (100.3.31)早上在每天例行搜尋和闐玉珍玩項目中看到這件前一天剛上架標題為---和闐青白玉龍雕 ,從照片看其桃型帶板造型,為明代玉帶板組其中之一傳統造型。行龍紋飾流行於明代,鏤雕為雙層也為明代手法,整體雕工細緻流暢。初步由龍紋雕刻風格,判斷此帶板應是明代風格,年代是否明代到代則存疑?因其背面三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也有可能早期所仿。其起標價要價並不算高,因此列入追蹤名單。


     


    透過問與答詢問---“請問內部有無玉痕?外表有無明顯磕傷缺損?若品相完整,能否以起標價含運割愛結緣?”當天中午即獲得賣家回覆----“品相完整,可起標價含運提前結標。下午下標提前結標匯款後,翌日就收到,詳細加以檢視。


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再以美工刀在背面死角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


3.觀看玉佩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此件玉質溫潤,應為新疆和闐玉材質。


     接著再詳加檢視,判斷新舊及年代:


.造型:


   桃型帶板寬4.3  4.2 0.6公分。此種桃型帶板造型,為明代玉帶組20片中其中一種造型。但其背面三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供縫繫在皮帶上。實物也曾見到開門的元明長方玉帶板沒有鼻穿孔,到底此種沒有鼻穿孔的長方玉飾是鑲嵌器?還是帶板?則無所悉?


.紋飾:


    行龍紋飾盛行於明代,雙層鏤雕為明代手法,整體雕工細緻生動流暢。


.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


    遼金元明玉鏤雕之製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留下明顯拉絲痕跡,細節不會拋光,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檢視此件符合以上特徵。在鏤空角落有鑽孔螺旋痕跡,鏤空線條斷面上拉絲痕跡,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平整。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是以砣具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不會在線條兩邊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跡。


     現代製品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檢視此件陰線雕痕,雕刻邊緣打磨平兩邊沒有留下崩裂痕,應為以砣具製作老件。


.由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表面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也有長期使用留下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


.沁色質變: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白玉鏤雕龍紋桃型帶板帶黃色,但沒有入土受沁痕跡,是否明代到代還是早期仿明製品存疑?


 


整體評估:


     此件白玉鏤雕龍紋桃型帶板,玉質溫潤,整體雕工細緻生動流暢。依其紋飾及鏤雕手法為明代風格,但其背面三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供縫繫在皮帶上。到底是明代鑲嵌器?還是早期仿明製品?就教於對明代玉帶板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將舊藏重新檢視分析歸納後,談如何分辨近現代仿元明風格白玉鏤雕帶飾製品?


     


     類似早期所仿白玉鏤空雕製品玉件,約一、二十年前即在骨董市場出現,有宋遼金元鏤雕多層次,及明代玉帶飾為雙層鏤雕,以爐頂及帶飾為主。其雕工均根據博物館藏品圖錄,精心仿製。因當時和闐玉來源充裕,沒有現在這麼貴,所以都使用和闐玉雕製,較小型選用較白的玉質,較大型因售價問題則採用玉色及玉質較差的灰白或青白玉質。當時曾以2萬多購買一件鷺鷥春水題材爐頂,後來經同好指點其年代不高,而交流出去。此種帶板或嵌飾紋飾參考根據博物館藏品圖錄,精心仿製,進行高仿。低級仿品一看就穿幫了,而高仿製品所用材質相同,雕刻紋飾照圖仿製,雕工不錯,就無法由照片看出端倪,也不是肉眼可以輕易看出來,而是要上手來看靠放大鏡檢視其微觀細節,來判斷其年代新舊遠近。


 


    當時賣家的是玉料及雕工費用加其多一點利潤的新品價格,只是為了好賣,告訴您是宋遼金元明年代,並沒有賣您到代老件價格。至於現在的行情,因原礦來源缺乏而水漲船高,市面新疆和闐玉新製品也不便宜,所以市面上充斥著青海玉及地方玉仿品。現在也不會浪費這樣貴重玉料、費時透雕再去仿製了。


   


    倒是近年來在現貨市場又陸續見到三組來自不同賣家的明代風格20幾件組合的玉帶組,其雕工不錯,紋飾有龍紋及麒麟紋。但用玉太好,比明代普遍使用灰白玉及青玉好,另外整組完整品相太完美,沒有任何沁色及碰損,這對傳世或入土三、四百年的玉件是不可能的,其背面都沒有鼻穿孔。均表示為一、二十年前舊藏,整組要價才二、三十萬元,是舊價格,算便宜,若明代到代老玉帶板,每片就要二、三萬。另外在玉市也常見到單片不成組的帶板,一樣是玉太好,品相太完美,背面沒有鼻穿孔。


   


   曾將20幾年來所收鏤雕玉器拿出來,將開門及不開門予以分開,再將開門部分依宋遼金元明之年代排列。再逐一以放大鏡檢視皮殼包漿及工具痕跡,得到幾個結論:


 


首先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再以美工刀在背面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


3.觀看玉佩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


不論開門或不開門部分均應為新疆和闐玉。


 


接著再詳加檢視,判斷新舊:


.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因鏤雕斷面在深處,若使用附燈源放大鏡觀察,光線照不到斷面,以及受放大鏡焦距限制,無法貼近觀察。若使用珠寶用放大鏡,另以小手電筒由對面照明,為較佳方式。


古法鏤空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在線條交會處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有明顯拉絲痕跡,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近代所製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跡不見拉絲痕跡,有時會有明顯鋸齒狀,這是鑽孔磨掉一半所形成,鏤雕斷面上因以電動鑽頭打磨,所以較平滑有螺旋痕,沒有拉絲平行線痕跡。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除角落有鑽孔外,鏤空線條斷面上,均可見拉絲痕跡。


檢視不開門部分,只見鑽孔螺旋痕跡不見拉絲痕跡,鏤空線條斷面上,打磨較平滑。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是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不會在線條兩邊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跡。


現代製品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可見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


檢視不開門部分,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 由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表面有自然凹凸高低情況的皮殼,及柔和寶光包漿,能觀察到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部分在鏤刻邊緣處有經長期使用所留下白色磕傷。


檢視不開門部分,沒有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也沒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而卻有凹凸高低情況的皮殼及包漿,但其凹凸高低情況比開門老件更大,表面沒有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到底是早期仍沿用古法拋光,還是有研究出其他作舊皮殼包漿技術,則不得知?


.由玉的顏色: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浸,均會留下帶黃顏色。若是宋元明帶飾就應是出土古玉,應留下沁痕或在死角應留下除不掉汙垢。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玉色都帶黃,在鏤雕縫隙死角留下淺黃色鏽垢除不掉,出土的玉件多帶沁色,甚至質變。


    檢視不開門部分,玉色白淨,鏤雕邊緣品相完整無損,鏤雕縫隙死角沒有汙垢堆積。


.看背面施工:宋遼金元明鏤雕製品,有佩飾及帶飾及嵌飾三種。若佩飾應雕雙面工;若帶飾則四周有鼻穿孔,供繫在皮革帶上;若是嵌飾則雖無鼻穿孔,但背面會向內挖空。


    檢視到代開門部分,均依以上所述。


    檢視不開門部分,背部均為平面,有邊框的形制應為帶飾,卻沒有雕鼻穿孔;沒有邊框的形制應為嵌飾,則沒有雕鼻穿孔,背面也沒有向內挖空。


 


     以上純粹是依據個人將舊藏重新檢視,以個人多年來的經驗,經分析歸納後所得結果,提供同好參考,特就教於對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個人認為此類不開門的元明風格多層次鏤雕玉飾,應為早期依據圖錄所雕製的高仿製品。雖然不到代,但以現在和闐玉高漲,熟練雕工也不便宜,在到代元明多層次鏤雕玉飾真品價昂,且不易找尋情況,若其要價不高,是可以將此雕工佳、玉質好的帶飾,當高級工藝品買來過過乾癮無妨,仍可保值。但可不能看走眼以真品價位,或介於真品與仿品間之價位購進,若此將損失慘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