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辵羽款竹透雕姜太公釣魚圖小筆筒(高11.2公分 外徑6.5公分)


 





























 



15-193.一件清辵羽款竹透雕姜太公釣魚圖小筆筒的收藏(99.12.11)


         (99.12.11)週六上午光華玉市文物之旅,另一意外收穫為購得此件竹透雕姜太公釣魚圖小筆筒,是在前往陳先生攤位途中一個不熟識攤位見到。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賣家為30幾歲曾先生,原先十幾年來就是藏家,近來才到玉市擺攤,專營玉器,新舊雜呈,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瀏覽過全攤擺設並無中意的玉件,倒是發現此件竹雕筆筒,遠望透露出是老件褐色柔和寶光。上手加以仔細檢視: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筆筒符合老件情況,有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席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青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筆筒在正面表面為棕紅色調,判斷年代約清中早期。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刻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筆筒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件筆筒保養良好,在雕刻凹處並沒有留下嚴重污垢,但在雕刻深處死角仍有留下陳年污垢。


5.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


     此件筆筒上下斷面,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竹絲的突出點為褐黑色,還未成半透明,也未破裂,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年代約為清中期。


6.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此件筆筒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但不十分明顯,外露的側面竹絲浮出,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


7.看造型:


     此筆筒高11.2公分 外徑6.5公分,屬於小型筆筒,應是古時文人雅士置放詩籤所使用的詩筒。


8.看構圖


人物圖,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此件筆筒透雕姜太公釣魚圖,題材及構圖較為少見,人物相較大些,可見人物五官表情,判斷其年代應為清中早期。


8.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筆筒為透雕,但鏤空雕部分不多,比明末清初鏤空明顯較少,判斷其年代應為較晚之清中早期。


 9.落款:


舊刻款式其雕刻部分顏色與表面一致,若積有污垢是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加刻款式其雕刻凹處顏色與表面不一致,會較淺,新加刻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以放大鏡觀察此件印款,其雕刻部分顏色與表面一致,在死角有留下自然汙垢,應為原刻款。


一般竹雕落款多數為題名及製作年代和作者,少數為文人兼竹人則加刻詩文,也有部分更簡單未題名及落年代,只落作者款。像此件僅落印款者,則相當少見。


此筆筒陰刻陽文辵羽印款,根據收藏竹雕文物近三十年經驗,對此辵羽款並無任何印象,名字中有字者,僅有一清早期名家---王之羽,而印款中右邊為字,並非字。所以此筆筒只能以無款行情估價。


 


     綜合以上判斷此辵羽款竹透雕姜太公釣魚圖小筆筒,雕工細緻,人物姿態表情生動傳神,皮殼包漿完整,其年代應為清中早期。雖然對此辵羽款並無任何印象,只能以無款行情估價。此種等級竹雕,可遇不可求,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於是詢問其年代及價位,他表示此件是由藏家朋友所委託寄賣,為十幾年前的舊藏。攤主表示本人對竹雕並不深入了解,但由皮殼包漿看絕對是開門入清老件無疑。所開價位並沒有預期的清中期年代高,於是提出以7折議價成交。


 


     拿出所有竹雕資料,及上網搜尋辵羽資料,並無所獲。只找到一份資料:辵部,漢字檢索部首之一,中文為7劃部首。漢語:走之底。日語:しんにょう(shin nyou)(從「之繞」的日語發音「しにょう」(shi nyou)變化而來。同「之」字形似而得名)。此字是否為古字?若兩字相通就為之羽,若真是之羽,將是走了狗屎運中了寶!以上純屬個人大膽妄加臆測,尚請對說文解字學有專長的同好不吝提供高見。謝謝!


 


      此件因後天收藏保養良好,外表品相相當乾淨沒有任何污垢,其皮殼包漿濃厚完整。於是特例不以碧綠珠清潔液加以保養,以避免失去其自然的包漿光澤,只以豬鬃毛刷來回刷動,就散發出濃厚的包漿光澤。此筆筒透雕姜太公釣魚圖題材較不常見,構圖不俗,不像傳世竹雕由竹人所雕構圖千篇一律。此筆筒有其獨特創意,而且敢落款,應有相當自信,應非一般竹人工匠之輩。所以並不能以無款器視之,個人認為此辵羽印款縱然最後找不到出處,其等級仍應比無款竹雕高一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