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老人款(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詩文臂擱

(27公分  7.7公分)






 




山陰筆勢數王郎,我道兒孫識未嘗。好王老人微醉後,起來信手兩三行。


 












 


 


翻拍李軍著 明清竹雕” ---


清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臂擱照片




 


 


 


翻拍李軍著明清竹雕” ---


清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臂擱照片(拓片)




 


 


翻拍李軍著明清竹雕” ---


清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臂擱照片(局部)





15-182.一件上元老人款(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詩文臂擱的收藏(99.10.30)


 


         此由一家有開門市的骨董店所經營網拍賣場,檢視其評價,雖有幾個不認同的負評,旦經長期觀察,判斷應是正派經營。賣場以雜項及書畫為主,經營初期為招攬人氣全部以1000元低價起標,每週固定時間結標。


 


          聽業界傳言此光明正大標明為骨董店業者,其網拍賣場部分夠水準拍品,是由藏家所委託寄賣,店家只負責處理網拍事項,成交後抽傭金,若委託賣方不想賠本賣出,就要自行護盤。從97.12.799.7.4總計標得七件11件文物,收到檢視大致還滿意,不至於與預期差太多。


 


        但後來此賣場改變經營型態,一種是維持原先的低價起標方式,但所拍文物等級較差乏善可陳;另一種是等級較高文物,直接定出上萬以上起標價位。因低價起標賣場所拍文物等級較低吸引不了買家進場競標,而等級較高文物的高起標價賣場也曲曲高和寡,最後又回復以往的形態,全部以1000元低價起標,每週固定時間結標。雖然每週仍繼續瀏覽其賣場,但偶爾見到有興趣的文物,下手競標,均超過心中的最高價,只有放棄,已近4個月未曾得標購買。


 


         每天上網拍搜尋網拍中,在1024就看到這件淩晨新上架標題為---上元老人款竹臂擱。從照片看此竹臂擱,陰刻行草詩文俐落流暢,人物生動傳神。此構圖相當眼熟,後來在李軍所著寧波出版社出版---明清竹雕書中第90-93頁找到---清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臂擱照片,所雕刻人物及詩文如同一轍。與天一閣博物館唯一不同處,為天一閣博物館該件為在臂擱右下方多三個篆刻方印:陽文-張風,陰文游藝中原及上元老人。此書中竹雕為民國名收藏家秦康祥先生舊藏,由後代捐贈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作者認為其書法及人物繪畫的風格與明末清初畫家張風(號上元老人)傳世的書畫風格接近,且張風又工篆刻,因而認定此臂擱為迄今僅見之張風竹刻作品。


 


         但個人始終持保留態度,此件雖落上元老人張風款,但並未落上元老人張風刻,絕不能認定是其所雕刻。張風雖然善書工畫,又工篆刻,但並無工竹雕記載,而竹絲有方向性及韌性,其雕刻難度比木質及印石高,非一般具篆刻背景的文人雅士一定能勝任。況且張風卒於1662年為清初時期,清初竹雕色皮色澤應為較深的褐紅或棕紅色,但由照片看此背擱色澤為較淺的棕黃色,若書上色差不嚴重,其製作年代應在清中晚期。再者此種以刀代筆陰刻手法,在清中早期的周顥發揮最極致後才盛行,而此種臂擱上方陰刻詩文下方陰刻人物的構圖,則為較晚的清中晚期嘉道年間所盛行,其中集大成者為方絜。所以依現有線索個人初步判斷,此臂擱可能為清中晚期喜歡其書法的竹雕家依據其墨寶所臨摹雕刻,這是合理的推測。詳細情況,還是要親自上手加以檢視其皮殼色澤,及斷面風化情況來判斷其製作年代。若實物的色皮色澤為較深的褐紅或棕紅色,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臂擱斷面的竹絲點很突出,且有明顯破裂情況。那就符合張風活動的清早期年代,才可能是張風的竹刻作品。


 


         網拍這件臂擱色皮偏棕黃,與書上那件接近。所拍攝照片在網拍賣家中算較清楚,提供張數較多較兼顧文物各角度細節。雖有拍攝臂擱斷面及雕刻詩文字體局部照片,但網拍照片畫面太小、解像力不足、及局部放大特寫不夠大。仍然無法由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及雕刻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初步由色皮偏棕黃判斷應為清中晚期色澤,但背面卻是偏較淺的黃色,此種顏色為近現代竹雕竹黃色澤,心理覺得怪異。


 


          這幾年來文物市場最常見到仿品是中小名家款陰刻臂擱,原因較易仿。只要依原件圖片一比一去臨摹雕刻,陰刻難度低,露出破綻痕跡較小,再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就看不出新刻痕跡。仿中小名家臂擱在前幾年剛出現時,藏家若不察, 一兩 萬常很容易賣出,本小利多。有的以老竹器改製成臂擱,其正面皮殼色澤如同老件,但最大破綻為斷面乾淨沒任何污垢,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沒有老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現象。但翻看背面竹黃部分,顏色比正面淺淡甚多,為新品特徵。少數仿品是以傳世老件或備料老件素面臂擱後加刻,則需要以手摸撫雕刻表面,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再看雕刻凹處皮殼色澤與表面一致,所留污垢扎實,新品無污垢,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灑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新品雕刻凹面將覆蓋物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光澤。若備料老件素面臂擱後加刻,以放大鏡看表面並沒有老件自然使用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此件網拍臂擱由照片實在看不出端倪,分辨不出新舊,不能排除是明清竹雕書籍上市後,嘉定竹雕業者根據書上照片加以精心仿造。雖然找到其出處資料有點心動,卻也怕新仿的潛在風險,於是列入追蹤名單,屆時再視情況下手,若競標不激烈,則不妨以較低價位下手,若能購得入清老件,即為物超所值;就算買到新仿,當作教材也不會虧太多。


 


          好不容易等到1030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結標前3分鐘進入其賣場,此物只有另5人競標,於是加價競標,經19次出價最後得標。匯款後,週一對方回覆已收到貨款貨品已寄出,翌日就收到此上元老人款竹臂擱。覺得照片色差不大,色皮為棕黃色,與書上臂擱色澤相當接近,有皮殼包漿光澤,背面卻是偏較淺的黃色。但陰刻凹陷部分有黑墨堆積掩蓋,無法判斷新刻還是舊刻。檢視臂擱斷面也為污垢掩蓋,無法看到竹絲斷面的點是否突出於竹肉?


 


          於是以美國菜瓜布沾對木質傢俱有清潔保養功能的碧綠珠”,磨擦去除背擱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碧綠珠噴灑在背擱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字體及人物線條部分逐字逐線刷乾淨,再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後,檢視陰刻線條堆積的黑墨已去除,但在陰刻處仍留有淡黑陳年污垢硬化黏貼深處在無法刷除,於是以鋼針逐筆加以剔除,如此花了近一個鐘頭才清理乾淨。全器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棕黃光澤。上手逐項詳加檢視: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幹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件有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應是老件。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紅、清初---棕紅、青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件表面色澤棕黃色,色澤老化自然,並未上漆,由棕黃色皮判斷應為清中晚期年代製品。但背面卻是偏較淺的黃色,此種顏色為近現代竹雕竹黃色澤。老件應裡外顏色一致,若是老竹器改製成臂擱,正面皮殼色澤如同老件,背面竹黃顏色是會比正面淺淡,其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沒有老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現象。但此臂擱竹絲斷面的點卻明顯突出的老化,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灑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件雕刻文字及人物線條凹處,以放大鏡觀察雕刻深處可見陳年自然汙垢堆積情形。


5.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


        此件以放大鏡觀察臂擱上下斷面,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明顯,但竹絲的突出點還沒有形成清早期以上特徵---晶瑩半透明如瑿珀色及明顯破裂情形,其顏色帶淡黑,有稍微破裂情形,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根據以上竹絲斷面風化情況,年代應有到清中晚期年代。


6.看雕工及落款:


         詩文行草文字---山陰筆勢數王郎,我道兒孫識未嘗。好王老人微醉後,起來信手兩三行。下落-“上元老人飌,陰文篆書印。陰刻詩文及人物刀法俐落流暢,刀刀一氣呵成,毫無遲滯感,是有名家格,應是熟諳行書結體及對竹雕特性能充分掌握的師傅才能達成。與天一閣博物館不同處,為天一閣博物館該件為在臂擱右下方多三個篆刻方印:陽文-張風,陰文游藝中原及上元老人。另外此實物臂擱詩文與人物圖各佔一半畫面,但書中臂擱詩文明顯比例大於人物圖。


  


          坊間很多傳世落名人款竹雕筆筒、臂擱及文鎮,到底是否其本人作品?一直困擾著同好,賣家當然會以落甚麼人的款,就當作其作品先高價求售,但藏家則不能被當冤大頭。如何判斷是否其本人作品?在此提供個人看法,供竹木雕文物同好參考,就教於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1.” XXX” XXX書並刻”:


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如不符合則應排除是本人雕刻真品。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可能是同年代所仿造。大凡名家在世時就已成名,具有相當市場行情,為不肖業者仿造對象,這古今皆然。


B.若此名家歷史記載僅為書畫家,並無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很可能是仿品。


2.僅落姓名款”XXX”:


一樣與上述程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則為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或者其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3.”XXX”XXX:


         一樣與2上述程式進行檢視驗證,要先查證歷史記載,其是否會篆刻或竹雕記載?


A.若有此記載,再看其竹絲斷面的點突出及其他微觀證據,判斷其年代是否與此名家活動期間符合?若年代符合,再確認其落款雕刻深處是否與其竹雕皮殼及色皮一致?若一致為則原刻款非後加款,再找到其標準款及標準器作品風格加以比對,若款式或風格及功力差異太大,仍應排除為本人雕刻真品。不過與2不同者,此種會篆刻之書畫名家之竹木雕作品,一般均會落” XXX” XXX書並刻或僅落姓名款”XXX”,傳世文物是否有名家僅落”XXX”XXX款之先例,是值得存疑的”?


B.若查證歷史記載,此名家僅為書畫家,並沒有會篆刻或竹雕記載,則此件雖極可能不是其雕刻,與以上1.” XXX” XXX書並刻不同的是,它並未落字;或者檢視竹雕文物年代與此名家活動年代並不符合,但在文物鑑定也應不算是仿品。原因是由當時或後代喜歡其書畫的藏家或雕刻者,依據其書畫作品進行臨摹雕刻,古今皆視為常態可以接受。亦有可能書畫家直接將書畫圖稿寫畫在竹木上,再交由習於竹木雕刻者下刀。此種竹雕仍有其收藏價值,其行情要看其年代及雕刻功力和品相好壞而定。


    


         此件上元老人款(張風)竹刻右軍揮毫圖詩文臂擱應屬第2 A項,此件落上元老人款,張風善書工畫,兼工篆刻,其書法及人物繪畫的風格又與明末清初畫家張風(號上元老人)傳世的書畫風格接近,但絕不能認定是其所雕刻,原因在於與臂擱風化年代不符。張風卒於1662年為清初時期,清初竹雕色皮色澤應為較深的褐紅或棕紅色,但看此背擱色澤為較淺的棕黃色;另竹絲斷面的點雖突出竹肉明顯,但竹絲的突出點還沒有形成清早期以上特徵---晶瑩半透明如瑿珀色及明顯破裂情形,其顏色帶淡黑,有稍微破裂情形,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根據以上特徵其年代應清中晚期年代,絕不可能是清初張風所刻。個人判斷,此臂擱可能為清中晚期喜歡其書畫的竹雕家依據其墨寶所臨摹雕刻,這是合理的推測。以此低價位,若能購得清中晚期雕刻俐落流暢的人物圖及行草詩文臂擱,已是物超所值。


 


  


 


 


張風簡介


     張風,生年不詳,卒於1662年,清代畫家。 一作鸛,字大風,號升州道士,又號上元老人,署款喜書真香佛塞四字而不名,上元(今南京)人,自稱上元老人。崇禎(一六二八至一六四四)諸生,甲申(一六四四)後遂焚帖括,衣短後,佩蒯緱,走北都,出盧龍、上穀,覽昌平、天壽諸山。風故善畫,至是乃益工。不特山水稱妙,人物、花草亦恬靜閒適,神韻悠然,無一毫嫵媚習氣。康熙元年(一六六二)與周亮工會于高座寺,為亮工作畫。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尚作古道獨行圖。張庚稱為筆墨中之散仙。工刻印,秀遠如其人。著雙鏡亭詩、上藥亭詩餘。按歷代畫史匯傳作一名觀非是,當作觀,即風字也。張觀另有其人。


傳世作品


    有《諸葛亮像》軸,輯入《故宮名畫三百種》﹔《觀瀑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賞楓圖》軸,藏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為北覲寫山水冊》,《嗅菊圖》軸,均輯入《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能詩詞,創作有《雙鏡庵詩鈔》、《上藥亭詩餘》。還有《論畫簡四通輯》入周亮工《尺牘新鈔》。《國[清]朝畫徵錄、桐陰論畫、江寧府志、昭代尺牘小傳、廣印人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