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影青釉劃花旋紋小梅瓶(8.8cm   腹徑4cm)















 



15-128.一件宋影青釉劃花旋紋小梅瓶的收藏(99.6.5)


         


         二十多年前收藏初期,我的收藏均來自熟識骨董店,後來光華玉市成立後,我的收藏很多來自玉市。當年開放兩岸交流後,臺灣景氣熱絡,大陸單幫客帶大量文物來台,最大集散地就是光華玉市。那時候滿地都是古文物,老木雕、老佛像、老銅爐,那裏有新仿品。您要在意的是其等級、品項及價格。回想當年,大夥同好約在淩晨4點多,共乘轎車由中部出發,遠征臺北,到達光華玉市天剛亮,這時單幫客正由旅社到玉市開始擺攤,但現場已聚滿北部或由中南部趕來的早起的鳥在等候著,當包骨董的報紙一打開,馬上被就搶去看,若有意的就要先拿在手上,因為一放手,就可能被別人接手買走了。


         當初這些大陸單幫客都賺到錢,大部分因再找老件已不易而收山當寓公了,少數仍作骨董的也早已轉型形開骨董店。擺攤的攤主已換過不知幾輪人,早已不是當年那一批了,攤主更多元化,有的仍是大陸跑單幫,不過多數賣的全是假貨,要從其中找到一件老的都很難,一件號稱古玉卻要價僅幾百元,最多1-2千,但還是有人駐足,用放大鏡在詳細觀看,實在令人不解!


           少數大陸跑單幫賣的是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低的骨董,偶而還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普通級骨董,但要從其中中寶找到精品,就甭想了!


         也有部分骨董店因臺灣景氣差,店面門可羅雀等無鳥,乾脆到玉市擺攤,找到新客源,所擺出大部分是低價位要出清的貨色,除非是熟客預約,才可能帶來精品,不過是不曝光,擺在行李箱中,等待熟客及可能購買的行家出現,才拿出來。


          另外也有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一定時間想脫手變現,不過也是一般等級,除非約下次帶更高檔來,才有東西看。


          還有一批本土單幫客,原先從大陸進貨到臺灣賣,因近年來臺灣不景氣,進貨無法在臺灣賣出,也同時帶臺灣收藏家放出的文物到大陸求售。但最近全球金融風暴,大陸股市、房地產狂跌,大陸骨董市場買氣也受影響,因此轉向回台求售。一般為收藏家所寄賣,偶爾有高檔貨,但因藏加當初收藏價高,所以開價亦高。不過議價空間大,要看收藏賣方是否急需錢而定?此途徑是目前我收藏精品最重要管道。


         有不少老行家同好,對於我每週必到玉市,覺得不可思議,原因是他們都有去過,只有幾攤賣老的,且都是普通等級,並不值得收藏。原因是他們不是熟客,只能看到檯面上的東西,檯面下行李箱的精品是無緣見到。


         若您所花費交易額度夠多,攤主才會拿出來,讓您瞧瞧。如您是成了其主客,他會留意您的喜好,特地去找尋,找到後會電話告知收到何種文物,還會特地為您保留,讓您第一優先上手。


         骨董市場一向有一慣例,要看頭貨,是不二價的,買家只能選擇買或不買,接下來看的可能8-9折,若經全台求售賣家都還無法找到有緣人,那議價空間就相當大了,甚至賠本都會賣,原因跑單幫其資金有限,為了籌下次資金,而且貨頭已賣掉回本,餘貨賣掉就純賺。普通文物可有可無,當然可以等其降價,但可遇不可求的精品,若未當機立斷下手,可能失之交臂,遺憾終生。


         個人始終認為寧可買貴,絕不能買錯,好的東西可遇不可求,當然要花較高代價,如果花的代價比行情高,因此種精品收藏家搶著要,當然會增值,不到幾年行情就會超過當初購買價。反之若買到不到代或者新仿,則血本無歸。


         玉市是十件有九件九要假的,內行人要找物超所值的老件都已不易。初學者除非有老手陪同,或已練就鑒定的基本能力,並事先詢問過行家,請其推薦熟識有信用的攤位去挑選。否則就先逛逛,練練眼力,僅限於純欣賞,千萬不要輕易下手,以免白繳了的學費。


        玉市不同賣家也有不同的開價及折扣。您必須知道行情,才能還價,否則有的賣家就算您出53折都可能太貴。而且玉市賣家把買家分成熟客、外客,熟客是開同行價價低且折扣較多,對於一般外客開價是相對高很多。


 


          近年來因台灣經濟景氣相對比大陸差,大陸古文物市場蓬勃發展,如同20幾年前的台灣錢淹腳目時代,原來單幫客已無法從大陸進貨到台灣來賣,反而反向操作,由台灣找貨到大陸販售,許多認識的台灣骨董業者也紛紛到上海、北京及廈門開店。原來是臺灣最早的最大的中國古文物市集光華玉市也已沒落,成為專營仿古的大陸澳客聚集地,要找老件已不易。十幾年前每隔一兩個月會專程北上去尋寶,到現在一年也難得去一趟,最近一次北上文物之旅是去年年底,逛了一趟光華玉市,發現更蕭條,到十一點多擺設率還不到一半,原先熟悉的那些賣老件的攤位賣家都不見蹤影,幾乎成了全是賣不開門仿古文物的大陸單幫客聚集地,來逛的買家則更稀落,20幾年來看到其從摩肩擦踵到門可羅雀,讓人不甚唏噓!還好我熟識的專賣文房雜項的陳先生還在,挑選了幾件文房小品,算是不虛此行了。


         後來也到建國玉市一逛,情況則是天壤之別,擺設率是滿檔,來逛的買家也是摩肩踵。不過逛了一圈,還是令人失望!建國玉市原先賣雜項本來就少,是正常現象,但既然是玉市,除了賣翠玉珠寶飾品外,總該有一些內行貨---古玉,在玉市我從不敢奢望可以看到高等級古玉,我對古玉要求等級並不算高,若是入清老件,玉質是和闐料,沒有白花、玉痕及損傷等瑕疵,雕工還可以,至於顏色偏青白或灰白都可以接受,當然最重要的價位要內行的批發價,而不是收藏價位。花了近一個小時逛了一圈,竟然沒有找到符合我的最低要求的玉器,能讓我拿起來上手,倒是有一賣開門老玉攤位,見到一件青玉玉質不佳帶沁的男相飛天佩,雕工還不錯,看皮殼包漿應有到唐代,心想玉質不佳但雕工開門,若是像以前所買過的萬元以下價位,是可以考慮買下,不料一問其價格,竟要價四萬,趕緊遠離其攤位,不敢再看其攤位的其他老玉。其間也遇上一個熟悉的曾在台中市玉市擺過攤的高雄開店業者,他與另外兩位同樣是業者的朋友遠從高雄搭高鐵,專程來進生意貨,不過三個人只買進一件普通的玉板指,算是白跑一趟了。


         此次賣家中年女子與先生是大陸人,後來到台灣定居下來,由先生專門回大陸找貨,攤位由老婆看顧,主要營業項目為銅爐、銅佛等銅器。跟其認識已20年,在光華玉市早期就固定在最裏頭的地下室廁所前走道擺攤,在早期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賣老銅器文物,東西開門級數在玉市算較高不輸骨董店貨色,但要價也不便宜,所以雖每次北上文物之物之旅,都會去其攤位看貨,但買的並不多。倒是常在其攤位看到一位資深收藏家”X在看貨,其身旁都會有一穿西裝的跟班,當其他買家要接近攤位看貨時,他會表示X先生正在看貨,請等候一下。有次看”X來攤位未曾看貨,就直接拿出一包東西給攤主,事後好奇問其有這大收藏家捧場,定有大賺頭。不料老闆娘大吐苦水,那裡有賺頭?殺價殺得凶,東西拿去都是作活的,賣不出去就退回,賣出去的就開年底的支票,還是賣一般的買家划算,都是現金交易。


         不過近年來其進貨每況愈下,發現其攤位上擺放的,已逐漸被新仿古品所代替,銅爐大部分是現代新仿品,竹雕部分筆筒、臂擱、香筒幾乎都是新仿作舊。木雕文物及印石篆刻部分中也真假雜夾,就算是老件級數也不高,其擺設攤位也不固定,偶爾北上玉市文物之旅也未見其蹤影。


        (99.6.5)本週六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文物之旅,竟然發現其南下擺攤位,經一番寒暄,瀏覽一遍,實在乏善可陳,絕大部分是現代新仿品,少數老件級數也不高,難得熟識賣家南下見面,想跟其買件東西捧個場都有困難。好不容易找到此件小梅瓶,造型修長,線條優美,瓶頸及底各有數條工整旋紋。底部螺旋紋,胎土灰白色,看其釉色帶青白,應是影青釉,釉面開碎片紋隱隱約約,有土侵痕跡,釉面平鏡,撫摸滑溜順手,有老瓷器所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個人初步判斷應是宋代影青釉製品,此器相當小巧可人,雖小器但有大樣,若要價合理,應納入收藏。


        於是詢問其年代,他表示您是行家,比我們賣家內行,何必多此一問,這一定是入清的出土瓷器,裡外還帶紅土呢!再詢問其價位,比預期會開的清代民窯瓷器稍高。於是表示已好久不見,難得您南下擺攤,雖不是很喜歡,就當作捧場,下殺對折價,她表示到近中午還沒開市,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讓您收藏。


    


        我向來專收清代及民初彩瓷,對此方面較有心得,但對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未曾收過相當陌生,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也太少,連遠觀機會都沒有,而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也從未見過,親自上手。雖然沒實際見過,但從瓷器書籍及網路搜尋,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綜合各瓷器專家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五方面來判斷,逐項詳細檢視:


1.造型:宋代影青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故此瓶類愈益珍貴。影青瓷早期胎較厚,後來逐漸變薄,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瓶外部修胚平整光潔,瓶內留有均勻的拉胚痕。


       此梅瓶高8.8cm腹徑4cm,瓶身比例勻稱,造型秀美,線條優雅,為宋代瓷器特有典型造型。此瓶胎極薄,瓶外部修胚平整光潔。此瓶相當小巧可人,雖小器但有大樣,判斷原先應是裝藥丸或藥液的藥瓶。


2. 胎土: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説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影青瓷的胎質潔白細膩,早期胎較厚,後來逐漸變薄,呈半透明狀,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製,瓷化程度很高。胎白細膩,瓶外部修胚平整光潔,瓶內留有均勻的拉胚痕,該器手感極輕,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器物瓷質極好、品質極高,有的幾乎達到了胎薄如紙、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視通透見指,宛如極富水頭的白玉。而仿品則沒有這種感覺,觀之察之而是不具水頭白玉、不清晰、朦朦朧朧。


      眾多書籍和專著介紹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都說是潔白堅緻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工藝水準而言,它與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緻細膩和瓷化程度相比較,不能類同。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由於當時還沒有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嚴重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時瓷土採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現代仿製的青白瓷,胎質雪白光滑,十分堅挺。


         此梅瓶胎土淺灰白,器底及露胎處有顆粒狀土渣,符合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


3.器足: 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有圈足器物的底部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較高,南宋次之,元代則很矮,甚至接近平底。有圈足器物,可鑑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因影青瓷大都為出土這物,所以多少都有些土鏽,如果這些土鏽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此瓶有較低圈足,底內無釉有圓圈之旋紋,足邊滾圓,器底及露胎處有些土鏽,無法洗刷掉。符合南宋時期的影青瓷器器足特徵。


4.釉面釉色:宋代影青瓷器裏外施青白釉,釉色鮮嫩,玉質感極強。氣泡稀少疏朗,通透。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釉色瑩潤,白中透青,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


         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倣品大多為石灰鹼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採取人為聚釉,即在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倣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採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纍纍,


        此瓶施青白釉,釉色鮮嫩,白中透青,雕刻凹陷積釉處,皆呈湖綠色。釉面開碎片紋隱隱約約,有土侵痕跡。釉面平鏡,撫摸滑溜順手,有傳世老瓷器所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沒有新製瓷器釉面放出強烈的賊光,更沒有採用酸蝕手段去光使手感滯澀。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老瓷器經長期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在釉面棕眼內觀察到有紅土殘留。


5.紋飾: 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紋樣的題材廣泛,以植物類的各種花卉為主,動物類的魚藻、珍禽、瑞獸次之,也有人物、佛道故事等。刻劃主要有側刀法、正刀法、平刀法、劃刀法四種刀法,裝飾形式的美感是由刻劃線條美妙生動而產生的。運刀精確,刻線剛勁,清晰利索的線條給人以芒角飛動之美感。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而偽品則縮手縮腳,木然呆板,極不自然。


        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而仿製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採用的是現代製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製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難度實在高,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


         此瓶器身腹部刻篾線劃花簡易條紋,肩部及底部各刻幾道弦紋,構圖簡潔,線條簡率流暢,刀法洗練。所刻花紋在勻凈的青白釉面上若隱若現,青白相映,素雅恬靜。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影青釉劃花旋紋小梅瓶在造型拉坏、底足、釉色及紋飾刻劃上,均能符合瓷器專家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瓷的特徵,以此價位,購得算物超所值。


 


 


 


影青瓷的真偽鑒定


        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觀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佈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在眾多的產地中,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為最佳,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備受青睞。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制瓷重鎮,千年窯火不息,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難以計數的個體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製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許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各類的仿製品,更無緣能經常到這些作坊去仔細觀察,有的人在收藏過程中,按圖索驥,打眼屢有發生。如何正確識別真偽,成了廣大藏友最關心的話題。筆者簡要地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胎質鑒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偽鑒定,首先得鑒其瓷質,因為湖田窯的器物瓷質極好、品質極高,有的幾乎達到了胎薄如紙、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視通透見指,宛如極富水頭的白玉。而仿品則沒有這種感覺,觀之察之而是不具水頭白玉、不清晰、朦朦朧朧。


2.釉面鑒定: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


3.刻劃花鑒定: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而偽品則縮手縮腳,木然呆板,極不自然。
4.
底腳露胎器或覆燒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瓷大都為出土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鏽,如果這些土鏽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引自西安新聞網---李興無


 


         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觀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佈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其珍貴程度雖不能與同時代的汝、官、哥、鈞、定5大名窯比肩,但其名氣在當時也是遠播遐邇。在眾多的產地中,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翹楚為最,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是古瓷收藏者隊伍中備受青睞的常客。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制瓷重鎮,千年窯火不斷相沿承襲,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難以計數的個體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製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許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各類的仿製品,更無緣能經常到這些作坊去仔細觀察,有的人在收藏過程中,按圖索驥,打眼屢有發生。筆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瀏覽探訪,窺到幾許貓膩,現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紹,供藏友們參考。


1、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藝以湖田窯領銜,因此,現代作坊大多以此為標型,千方百計在釉色白中泛青、瑩縝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過猶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倣品大多為石灰鹼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採取人為聚釉,即在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倣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採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纍纍,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察覺。
 
2
、看胎質。眾多書籍和專著介紹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都說是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工藝水準而言,它與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緻細膩和瓷化程度相比較,不能類同。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由於當時還沒有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嚴重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時瓷土採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現代仿製的青白瓷,胎質雪白光滑,十分堅挺,這一點是很容易辨別的。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採取在瓷土中摻入微量的色土和細沙粒,以改變胎質顏色和結構;有的則在成品瓷的露胎處,抹上黃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這些只要稍具常識,即可捉襟見肘
 
3
、看底足。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較高,南宋次之,元代則很矮,甚至接近平底。


4、看器型。由於青白瓷的生產窯口眾多,歷時長久,因此其器型十分豐富,日用品、陳設品、禮器、明器中的品種難以計數,需要認真掌握各個時期不同品種的基本造型以及衍變規律與特徵。現代作坊中生產的青白瓷,大多數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圖譜或存世品進行仿製,但那畢竟是倣品,具備一定常識還是容易鑒別的。讓人較為頭痛的是少數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會弄錯。一藏友購得一隻青白瓷塔式蓋罐,晶瑩透亮的色澤,酥光寶暈的胎質,冰裂如砌石般的開片(深埋土層形成的典型特徵),白中微黃的胎質,罐內壁粗拙的胎泥連接條疤,平底墊燒的褐黃色餅痕,外壁刻花低凹處積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現代倣品所能企及的,這些均為開門的宋代青白瓷特徵。然而,此罐卻是一件既真又的器物,這是因為:在宋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浙江的龍泉窯和陜西的耀州窯等,都曾經生產過塔式蓋罐,從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蓋罐的罐身一般都為長體形,配上高高的塔蓋,比例十分協調;圓體的罐子,其蓋一般為扁圓形,有齊邊的,有花邊的(如荷葉形);有的有鈕,有的無鈕。而藏友的這只罐,罐身高9 cm,腹徑10cm,基本上呈圓形;而塔蓋高7.5cm,差不多與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適當,看起來很彆扭。再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罐身和罐蓋的青釉雖然都有開片,但開片的紋路並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於同一土層中,卻形成兩種不同紋片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將作何解釋呢?我認為,這應該是同一地點出土的兩件器物張冠李戴了:圓罐身存蓋破,塔蓋罐身碎蓋存,它們重見天日後,被人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應算作一件既真又的器物。


       當然,除了上述4個方面,還有宋代與元代、湖田窯與其他窯口、裝飾技法以及窯藝等方面,需要比較區別的地方還很多,古瓷收藏愛好者要努力通過實踐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這只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蓮紋碗,器高6.5cm,口徑17cm,足徑5.6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強,圈足厚只有2毫米。紋飾刀法恣肆,線條流暢,疏朗空靈,迎光照之,兩朵折枝蓮花透亮美奐。器口包銀鈴,由於年代久遠,包銀已氧蝕發黑剝落,多處有灰白或綠色銹斑。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可用宋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所言:宋瓷之佚麗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麗,幾於鬼斧神工。而仿製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採用的是現代制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製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嘆為觀止。


 引自---中華陶瓷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