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銅雕劉海戲蟾像(19 *11.5*13cm*1150g)


















 



15-126.一件清銅雕劉海戲蟾像的收藏(99.6.4)


     


         此賣家是住南部的藏家,近年來在網拍開設賣場斷斷續續拍賣其藏品。賣場東西以紫砂壺為主,另外搭配部分中國古陶瓷。賣場明白標示年代僅其本人見解,因古物鑑定各家看法差異很大,難有定論,請買家自行判斷物件是否值得競標,得標後不接受退換貨。其賣場上架之瓷器,個人判斷除少數清末民間用瓷較開門老件外,其他多數的宋瓷、元青花及明清官窯款式瓷器,為較不開門的新仿古。其定價方式,大多數為不開門的,以低價起標賣場招攬人氣,網頁標明起標價不等於得標價,標多少賣多少;少數自認為較高級的,則直接定出要賣售價,觀察成交記錄還是以低價起標賣場佔多數。(99.5.19)向其購得康熙五彩釉人物筆筒,各方面都符合康熙青花五彩特徵,應為康熙中後期瓷器製品,此筆筒釉色瑩潤,畫工流暢,色彩豔麗,實在物超所值!


     


           平日上網拍搜尋網拍習慣,除了依喜愛收藏項目逐一搜尋外,有時會不定期對最近購得較具物超所值的賣家的賣場加以搜尋,看看有沒有新上拍貨品。在64上午上網拍搜尋就看到其賣場這件標題---老銅件手工製劉海戲金蟾在529就上架,因歸類在銅器之銅雕中,未列入每日喜愛搜尋項目,所以一直沒看到。從照片看造型姿態自然優雅,衣物上紋飾雕工細刻流暢,標題為老銅件。以其起標價,若能入清,則為物超所值;若為早期,則為物恰其值,如只近現代製品,則太貴了。於是列入追蹤名單。


         並以問與答提問---您好!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要由照片判斷銅雕新舊,是有其難度。此件我有興趣,請問能否比照之前老康熙五彩釉人物筆筒,以優惠價含宅配割愛給老顧客?並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立即寄還,由您扣除運費、刊登費退款。謝謝!


         獲得同意,但表示不用下標,直接匯款即可。


         我表示個人認為還是要正式下標留下記錄,對雙方都有保障,還是請將起標價調為較低價,以減輕您手續費負擔,我將以另一帳號下標,如此可增加雙方評價。


        下標得結標後,立即匯款,翌日就收到銅雕。


        古代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鑑定的傳統方法﹔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鏽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在鑑定時﹐除上述鑑定方法外﹐還應從鑄造技藝和鏽色上加以區別。


上手詳加檢視:


1.造型:19 *11.5*13cm*1150g。為明清傳統劉海戲金蟾造型,劉海姿態自然優雅,衣物上紋飾為常見於明清人物衣服上,其雕工細緻流暢,表情注視蟾蜍,生動傳神。


2.鑄造工藝:其製作工法,應非傳統的脫蠟法,因在交接死角處留下砂孔,人物表面有經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若為脫蠟法應無砂孔且表面較細緻不需再打磨,但成本相對高昂。此銅像應是翻砂鑄造,但胎體較薄有封底,不像近現代鑄造手法,較為厚重。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此銅像胎體較薄有封底,銅質露胎金黃色,敲聲輕脆,判斷應為銅料相對稀有的原礦銅年代。


3.皮殼包漿及鏽色:觀察、分析銅器鏽色是斷定器物真偽的重要內容,真鏽顏色自然、堅固﹔偽鏽多係渲染,色浮且滯,鏽塊粗鬆,用硬物稍一刻劃或用熱鹼水刷之,即有脫落,以酸作銅鏽,有刺鼻味。銅件本身若經長久歲月自然氧化,表面會形成黑色色皮,並在死角氧化成綠色銅鏽。


         此銅像表面經長久歲月自然氧化,已形成烏黑色皮,表面有老件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在陰刻及死角有累積陳年污垢。但全器沒有銅綠,判斷年代不會很久。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銅雕劉海戲蟾像造型為清代傳統風格,由鑄造工藝看銅料為相對稀有的原礦銅年代製品,其表面雖經自然氧化已形成烏黑色皮及柔和寶光之包漿,但全器還沒有銅綠,判斷年代不會很久,其年代應為清末民初。能以此價位購得清末民初雕工細緻、生動傳神銅雕製品,算是物超所值!


 


 


 


仿古銹的五花八門


       偽倣品上銹是現代青銅倣古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道工序,銹蝕倣造的相似程度,直接決定倣造是否成功。所以倣造者就要用各種方法來倣古銹。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將常見的做法歸為以下幾種:


    1.“種植銹:將酸、鹼、鹽等各種化學藥品摻和金屬粉塗抹到倣品表面,然後再埋到土裏來種植偽銹。


    2.“膠著銹: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銹拌入清漆或膠水中塗抹到倣古銅器上。


    3.“燒熔銹:將調製好的礦物顏料在銅器表面燒熔,這些被熔化的顏料在降溫後凝固在銅器的表面。


    4.“電鍍銹:用類似工業中金屬表面電鍍技術在銅器表面鍍水銀皮黑漆古等皮殼。


    5.將動物尿液、糞便或農用化肥與泥土摻和,塗抹到倣品表面後埋到土裏。


    6.“移植銹:將古銅器上的古銹移植或鑲嵌到倣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組合作銹。


        儘管作假銹的方法五花八門,但不外乎分物理上銹、化學上銹兩類方法。但這種年輕的新銹與古銅銹存在根本的區別,如果用顯微鏡或其他儀器來分析,區別會更明顯。鑒別對策更勝一籌。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花樣百齣的倣品,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應對,針對以上歸納的常見作偽方法,筆者通過長期的實驗,也總結出一些實用,僅供收藏者參考。


1.用針尖刺紮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鬆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對於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用這種方法鑒定也很有效。


 2.在鑒定銅器的銹蝕時,最好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膠味兒等刺鼻的氣味。放大鏡觀察,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固,根據熱針的形狀形成一個半圓槽。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他異味兒。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麵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4.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拋光,也有用拋光玉器的滾筒機械拋光。這類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使其表面發熱後,嗅其味道,有些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兒、塑膠味兒、油漆味兒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異味兒。
5.
用珠寶鑒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鑒定銅銹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銹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用那些綠色、藍色的化學顏料做的各種偽銹,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特別是用琺瑯彩釉料在低溫下燒成的假銹,這種偽銹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熱針、水都不管用。但因為琺瑯釉料中的藍色含鈷,所以在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它的藍色或綠色會變成紅色。


 6.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如果銅銹是透明的結晶銹,我們可以取下一塊放在熱水裏,如果遇到水後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這幾種偽銹。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試青銅器銹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他結晶狀的偽銹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正的古銅銹幾乎沒有味道。筆者認為有些偽銹有毒,最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銹上,觀察銅銹的親水程度,古銅銹是親水的,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
7.
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銹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銹和老銅銹有很大差別。


引自---中國經濟網


 


 


 


古代銅器鑑定 
        
對古代銅器的斷代﹑分期﹑質地﹑用途﹑真偽和價值進行判斷和辨別。古代銅器是指青銅時代的銅器及漢代以後直至明清時期的銅質器物。中國銅器起源很早。1975年甘肅省東鄉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單範鑄銅刀﹐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古代銅器的鑑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有關的文字記載﹐《韓非子說林下》中就曾談及齊人與魯人對銅器真偽的辨識﹐宋代以後﹐因文物大量造偽﹐致使鑑定問題更為突出﹐並出現了許多有關的專著﹐如北宋呂大臨編輯的《考古圖》和隨後出現的《宣和博古圖》﹐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論》﹐高濂作《遵生八箋》﹐直至清代乾隆年間編定的《西清古鑑》和嘉慶初年阮元編錄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綜合歷代的經驗﹐古代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鑑定的傳統方法﹔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
        
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鏽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器物類別的鑑定 中國古代銅器從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出現至秦漢時期是不斷發展並形成高潮的時期。隨後﹐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被其他質地的器物所取代。即使在銅器興盛的時期﹐由於歷代王朝的社會情況﹑禮儀制度不同﹐時代風尚各異﹐一種器物產生和存留的時間也有先後短長之分。根據器物的類別及出現的時間﹐就可以判斷器物的年代和真偽。中國古代銅器的種類很多﹐除銅質錢幣和印璽外﹐大致可分為禮器﹑工具﹑兵器﹑飲食器﹑盥洗器﹑樂器﹑度量衡器﹑車馬器及符牌雜器 9類。每類中又包括許多不同器物。而每一器物類別只存在於歷史上一個特定時期。商代的銅器﹐早期已經出現了爵﹑斝﹑戈﹑刀﹑鏃﹑鋸﹑錛﹑鑿等。商代中期時的銅器物類型就已顯著增多﹐器型也較大﹐如銅鼎﹑鬲﹑ ﹑觚﹑卣﹑罍和盤都已發現。商代晚期的青銅器製作已達到昌盛時期﹐器形變化﹐花樣繁多﹐如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帶蓋偶方彝和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尊等。重型器物突出體現了這一時期青銅器製作的水準﹐河南安陽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達 875千克。器物類型也更加豐富﹐禮器﹑兵器﹑飲食器﹑工具﹑車馬器等都已具備。同時﹐還在商代婦好墓中發現了中國早期的銅鏡。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類型則以飲食器﹑樂器和兵器為主。西周早期的禮器與商代晚期類似﹐但作為陳設器物用的銅禁則剛剛出現。兵器類數量增多﹐器形變化也較大﹐戟﹑短劍等在商代時均少見到。西周中晚期時﹐方鼎﹑觚﹑爵﹑角﹑斝﹑觶﹑觥﹑卣﹑方彝等過去常見器物都顯著減少或消失﹐而列鼎﹑編鐘則首次發現﹐做為飲食器的簠﹑ ﹑匜等食器也開始使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的器物種類又較前有明顯變化﹐過去盛行的爵﹑斝﹑觶﹑觚﹑角﹑觥﹑尊﹑彝﹑卣均已絕跡﹐而禮器中的豆﹑敦﹑壺﹑匜﹑鑑等相繼出現。樂器中的鎛和錞於也是一種新的類型。編鐘成組出現﹐數量大﹐音色準﹐器型完美﹐如曾侯乙墓中的編鐘就包括鈕鐘19件﹐甬鐘45件及鎛鐘 1件﹐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在車馬器中車器和馬飾的種類和數量都普遍增多。兵器類中除舊式的戈﹑矛﹑戟外﹐劍的數量劇增﹐且質量相當精﹐如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等。秦漢時期銅器的器物種類又有了新的變化。過去流行的簠﹑ ﹑敦等已經絕跡。而最為常見的食器是鼎﹑鐘﹑壺和鈁。鐘﹑鈁﹑鍑﹑鍪﹑鐎鬥等器物是漢代的新創。用具中銅燈成了十分流行的器物﹐而且品種多﹐器形美﹐河北滿城漢墓中的長信宮燈則是典型的代表﹐弩機作為銅兵器﹐漢代十分常見。秦漢時度量衡器普遍使用。銅尺﹑量和權都十分精確。銅鏡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發現很多。漢代以後﹐除銅鏡等少數銅製日常用品外﹐其他銅器很少發展。宋以後至明清時期﹐不斷出現仿古銅器之風﹐如宋代嵌金銀和寶石的大型仿古銅器﹐但無論從紋飾還是器形都與古代器有較大區別。明代宣德爐﹐製作十分精巧﹐但也僅是一個孤例﹐銅器已經失去了舊時的繁盛﹐不再被人們廣泛製作和使用了。
        
同類器物器形的鑑定 即使同一類型的銅器﹐由於出現時間不同﹐形體也有很大變化﹐這也是斷定器物年代和真偽的重要依據﹐例如﹐銅爵是銅器中出現最早的一種酒器﹐在商代早期﹐爵多束腰﹑平底﹐三足短小﹐無柱﹐通體素面無紋﹔商代中期的爵﹐三足變長﹐也沒有明顯的束腰了﹔商代晚期的爵已經多為釜底﹑高柱﹐足也呈三棱狀了﹔西周早期爵與商晚期無大差別﹐到西周中期爵的數量則顯著減少。春秋初期﹐銅爵已經根本不見了。
        
銅器紋飾的鑑定 在不同歷史時期﹐時代風尚不同﹐表現在器物的紋飾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商代早期銅器多素面無紋。商代中期出現紋飾﹐但簡單古樸﹐普遍存在的是一種帶狀紋飾以及單線條的饕餮紋和乳釘紋。商代晚期花紋趨於繁複﹐一般地紋為雷紋﹐主體花紋則以饕餮紋為主﹐同時還有夔紋﹑龍紋﹑蟬紋﹑鳥紋﹑蠶紋﹑龜紋﹑象紋﹑蛙紋等。以鳥獸形像鑄造的器物也很盛行﹐如婦好墓中的鴞尊﹐湖南出土的虎食人形卣等。西周早期和中期銅器花紋繼承了商代晚期風格﹐崇尚繁縟﹐流行饕餮紋﹑夔紋﹑鳥紋﹑蠶紋﹑乳釘紋。西周晚期時﹐最常見的紋飾已變為竊曲紋﹑重環紋﹑瓦紋﹑鳥紋和鱗紋了﹐紋飾這時也較前期顯得簡略樸素。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繁縟的饕餮紋已經被動物紋﹑植物紋和幾何紋所取代。最習見的是蟠螭紋﹑雲雷紋﹑竊曲紋等﹐同時還出現了許多生活寫實內容的紋飾﹐如採桑﹑狩獵﹑宴樂和水陸攻戰等。春秋早期的水陸攻戰紋壺即是這種圖案的一個代表。秦漢時期銅器的紋飾更加簡樸﹐許多器物已經是完全素面無紋了。漢代銅器上的鎏金﹑鎏銀和鑲嵌花飾技術相當發達﹐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同時漢代銅器還出現了漆繪和彩繪﹐漢以後﹐只有個別器物﹐如銅鐘可依稀分辨出時代的不同風尚﹐紋飾仍有變化外﹐銅器已逐漸被其他器物所取代。
        
銅器銘文的鑑定 各時期銅器銘文﹐字體有別﹐鑄法不一﹐字數多寡也相差很大。商代中﹑晚期﹐銅器上的銘文很少﹐少則幾個字﹐多則三﹑四十字。內容多是族徽﹑人名或祖先名﹐如婦好司母戊等。這些銘文﹑字體以象形文字為主﹐鑄銘。西周時期銅器上銘文增多﹐而且文字多為長篇。文字內容多為記事﹐這些文字內容也為我們斷定器物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1976年陝西出土的利 ﹐器物腹內底部有銘文 4行﹐共32字。內容記述了周武王伐商的經過﹐從而以文字內容推定了器物當為西周早期器﹐這時銅器銘文的字體除象形外﹐已開始出現聲韻。到西周晚期時﹐中﹑長篇銘文已很常見。它們行款整齊﹐筆畫一致﹐西周晚期時的毛公鼎﹐腹內銘文已多達32行﹐499字﹐這是現存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到了春秋時期﹐銅器銘文出現鳥書文字和嵌金銘文。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刻鑿銘文。這一時期的銘文已不象西周時期字數那樣多。一般銘文簡短﹐字體也更加修長秀麗﹐有時書有鳥篆。秦漢時期銅器銘文中的文字已為篆書和隸書。除秦權﹑量中詔書銘文外﹐文字數量則更加簡短。
        
銅器的作偽與鑑定 自宋代以後﹐銅器作偽現象日益增多﹐以假亂真﹐真假莫辨。在鑑定時﹐除上述鑑定方法外﹐還應從鑄造技藝和鏽色上加以區別。這需要對歷代作偽方法有較豐富的知識。銅器作偽方法有以下幾種: 全器均係偽器﹔ 器真銘文偽﹔ 器真紋飾偽﹔ 器真銘文﹑紋飾皆偽﹔ 銘文真器偽﹔ 器身有真有偽﹔ 一件器物由兩件或 3件真器部分殘片拼湊而成﹔ 器身真﹐但附件(蓋﹑提樑等)偽等。這些需要我們從器物類別特徵﹑年代﹑時代風格等不同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銅器銘文的偽作有摹刻﹑蝕刻﹑鑽刻﹑增刻﹑拼湊等不同方法﹐這也需要通過釋讀文字﹑斷定字體﹑分析銘文與器物整體風格是否吻合來加以識別。觀察﹑分析銅器鏽色是斷定器物真偽的重要內容﹐真鏽顏色自然﹑堅固﹔偽鏽多係渲染﹐色浮且滯﹐鏽塊粗鬆﹐用硬物稍一刻劃或用熱鹼水刷之﹐即有脫落。
        
古代銅器鑑定還應注意傳統鑑定方法和科學鑑定方法的結合問題﹐尤其在判斷器物真偽時必須十分慎重﹐如用傳統鑑定方法一時無法確定時﹐則應藉助現代科學儀器手段綜合判定。


【作  者】石志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