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年(1974)葉曉峰款水晶內畫花鳥鼻煙壺









 


 


下載網路---葉曉峰玻璃內繪花卉秋蟲鼻煙壺





2005.12.23此壺拍賣11000港幣,當時王習三門下幾個已成名的得意弟子作品,卻僅拍得港幣900-1000元,而如今動輒人民幣幾萬元,短短4年時間,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15-67.一件甲寅年(1974)葉曉峰款水晶內畫花鳥鼻煙壺的收藏(99.1.2)


 


          此次賣家溫先生大陸人,其父親二十年前就從事大陸跑單幫,在建國玉市擺攤,後來在台中定居,約十年前溫先生因取得在台身分服完兵役後,就改由年輕的溫先生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每週六固定擺攤,其父親則專門到大陸找貨,從初期到民家直接進貨,到透過文物販子及從文物市集找貨,甚至骨董民藝店都是進貨管道。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


 


         溫先生為人隨和有禮貌,常叔叔長叔叔短招呼人,開價實在能打九折已是極限。認識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幾千元普通等級,未曾見過萬元以上較精文物。後來買了幾件清末民初內畫鼻煙壺及粉彩鼻煙壺,以及幾件近代白地畫琺瑯彩鼻煙壺,後來又購得大雅齋款粉彩黃地花鳥圖水盂。 (98.12.27)北上文物之旅,到建國玉市見到其亦前往擺攤,他表示其父親由大陸帶回幾件內畫鼻煙壺,有現代名家作品,也有老件,畫工不錯。後來選購其中一件盧俊為款水晶內畫花鳥鼻煙壺,他表示還有幾件現代名家作品及老件內畫鼻煙壺此次未帶來,於是要其下週六去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供我鑑賞。


 


          (99.1.2)周六玉市文物之旅到其攤位,他拿出兩件現代名家內畫鼻煙壺,看其畫工細緻,也富個人特色風格,但連他也看不出那一名家的作品,只保證說在現代名家內畫書籍可找到其作品,是有潛力新秀,要價卻要15,當然是不會考慮。後來又拿了幾件由外觀看,應是老件的內畫鼻煙壺,其中一件畫騎驢過小橋畫工還不錯有名家格,不過沒落款,也不考慮。有幾件落款,但名不見經傳,畫工又平平,當然連價位也甭問。看了10幾件,沒有一件合意,後來終於上了這件葉曉峰款內畫花鳥鼻煙壺,看其畫工細緻流暢傳神,再看到葉曉峰的落款,心響怎麼可能遇到現代內畫大師王習三的師父作品?但看其畫工卻有名家格,此壺坏線條優美,以放大鏡詳細檢視外表皮殼為老件,在其內部找不到雜質能印證其材質為天然水晶,但也找不到氣泡確認為水晶玻璃。但外表只有霧狀沒有水晶玻璃容易磨損的痕跡,其材質應非水晶玻璃,應是較稀有的天然水晶材質。於是問其材質,他說是水晶不是玻璃,於是我表示水晶硬度較大,為7度不入刀,可否試刀?經其同意在底部死角試刀,確定不入刀,確認為水晶材質。再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件是老件水晶材質並不便宜,但並未強調是名家作品或是王習三的師父作品。可見他並知道其來歷,所開價位竟然比上周所購得其徒孫現代名家盧俊為水晶內畫花鳥鼻煙壺還低,讓我不禁懷疑聽錯了?還是仿作?於是以8.5折議價成交。


 


          葉曉峰是清末民初內畫三大名家之一葉仲三的長子,從小跟隨其父學習內畫,其弟葉菶祺則學習另一玻璃胎琺瑯彩技藝。葉仲三晚期因盛名,產品供不應求,常由其代筆畫製,再由葉仲三細部修飾落款賣出,因此葉仲三在世時,落葉曉峰款甚少,等到葉仲三卒於1945年後,又遇上國共內戰及中共建國不穩定,直到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才請出了被迫改行的葉曉峰、葉菶褀兄弟,使其重操舊業,培養學員,傳授技藝。但後來1966年又遇到文革停頓,所以直到70年代初期去世前,繪製內畫鼻煙壺時間斷斷續續並不長,從1945-19491954-1966,文革後期至逝世,因此傳世落葉曉峰款之內畫鼻煙壺並不多,可供比對的也相對少,因此此壺真假也就不敢論斷。


   


 


 


         葉曉峰和葉菶祺(又名小三)是葉仲三的兩子。葉曉峰出生於1900年,葉菶祺出生於1908年。他們自小隨父親與長兄學藝,均得到父親的真傳,在早年葉氏兄弟的作品中,均由其父簽名題款,如此是很難分辨是誰的作品。目前收藏家的藏品,最早簽上葉曉峰和葉菶祺名字的鼻煙壺也是1949年的作品。


  葉曉峰擅長人物畫,他的作品也以人物作品居多,在題材方面一般是其父葉仲三創作的筆意,另外也作動物與草蟲。


 


         北京是中國明清兩代皇都,百業興旺,人才鹹集,經濟文化發達。內畫鼻煙壺就是清代中後期京城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內畫各派均起源於北京,其中京派的歷史也最為久遠。


    20世紀50年代,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塵封多年的內畫壺工藝也成為出口創匯的一員。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請出了被迫改行的著名內畫家 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菶褀,使其重操舊業,培養學員,傳授技藝。1957年葉菶褀之女葉澍英跟隨其父學習內畫,1958年王習三作為第一個外姓弟子拜葉曉 峰、葉菶褀為師學習內畫。1960年劉守本和丁桂玲拜葉曉峰、葉菶褀為師學習內畫。而後確定由葉曉峰主要教授王習三、劉守本,葉澍英和丁桂玲則隨葉菶褀學 藝,當時的北京內畫只有六個人。60年代後期,由於政治運動,王習三被迫到河北發展。70年代初期,葉曉峰、葉菶褀相繼去世,以後北京的內畫主要由劉守本 主持。70年代發展了張玉華、鄭旭曄、姚桂新、劉大勝等一大批學員,現在這些人基本上已經退休或從事其他工作。目前,以劉守本大師為首,孫寶才、高洪民、 楊志剛、王博文、金鴻珊、張寶華、曹永泉、海芳等一批工藝美術師,經過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新的京派內畫。新京派內畫強調:繼承傳統,接收前輩藝術家獨特的 內畫技法與古樸的畫風,在努力創新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區別於其他派別獨立的內畫風格。新京派內畫的特點是:用料講究、壺型美觀、畫工精細、題材生動、色澤 古樸、雅俗共賞。特別是最近幾年,反映京城市井文化和皇室生活的題材相繼出現,為內畫題材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好評。


  今後,京派內畫藝術必定會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來源:中國內畫圖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