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款青花螭龍穿纏枝蓮紋大印泥盒






















 


 


 


明德化窯白釉朝天耳乳足琴爐









































 


 



乾隆款青花螭龍穿纏枝蓮紋大印泥盒及明德化窯白釉朝天耳乳足琴爐的收藏(98.10.14)


 


         上週三(98.10.14)上午,近半年未曾連絡的黃太太來電表示,有一藏家的子女拿來幾件竹雕文物到其店逗售,問我能否馬上前去幫忙看看?問清楚什麼樣的竹雕,回答有兩件高浮雕的大筆筒及一件由竹片拼成方形大香筒,還有一組18件竹根雕羅漢像,稱讚雕工不錯,看起來是老件。到底是要我去幫忙掌眼?還是知道我對竹雕情有獨鍾,想趁機作活的轉賣給我?其用意不得而知。不過因此種案例,敗興而歸次數多了,讓我提不起興趣。表示今天有事沒有空,她表示若現在沒空,那她把東西暫時留下來,您忙完再撥空來,我應付回應改天有空再前去看,她表示不能留那麼久。眼見是推託不掉只好答應晚上再去。


 


         話說黃太太家裡開塑膠袋工廠,在二十幾年前還未開放大陸探親時,夫婦就開始收藏中國文物,以瓷器為主。常跟以漁船走私的骨董業者購買一整批中國瓷器,不過當時所進的貨色,大部分是清末民初較普通的民窯瓷器,偶而有一些較精緻的清三代瓷器。二十年前當時台灣經濟蓬勃發展,股市房地產熱絡,台灣錢淹腳踝,骨董藝術品收藏風氣大盛,於是 黃 太太乾脆就在自家店面開設X文藝館骨董店,當時曾經風光一時,買下隔壁千萬店面,打通隔間擴大營業,也曾在剛開幕的台灣民俗村設立分店。 黃 先生兼任許多社團理事長,認識不少企業界人士,因此許多老闆及貴婦常前往捧場,他的店經常門庭若市、高朋滿座,為了符合這些人的口味,就進了比較大型的壽山石、牙雕及木雕及銅佛擺件,比較少進我較喜好的小品把件及雜項。這些大型擺件跟我喜愛的是兩極化,所以雖然常去,卻很少跟他捧場,他夫婦為人和氣也不在意,每次去都是笑臉迎人,拿出最好的茶招待,雖然他知道有些項目我是不可能會買的,他還是很有誠意的把最近進的文物,一件件搬出來供我欣賞。常去打擾大多數沒有買,也覺得不好意思,於是每次前去時總會也帶幾件最近的收藏共同欣賞研究,所以我與 黃 太太關係不是買賣,而是骨董同好,把彼此當朋友看待,共同研究欣賞彼此文物給予意見。


   


         黃太太認為我對各項骨董均有涉獵,後來一有跑單幫或者拿貨去逗售,他有興趣但對年代及真假沒有把握,就經常來電要我協助前往幫忙掌眼,提供意見評估是否可以進?若我沒空,他會要求賣家把貨留下,等我撥空看過再決定。


 


但近年前經濟不景氣,其生意門可羅雀,上門逗售的單幫客幾乎絕跡了,突然有藏家上門賣出藏品。於是準備了這半年來所收藏的戰果,挑選她比較有興趣,又便於攜帶的幾件老件白玉,以及9月份剛到手的清初竹高浮雕竹林七賢圖大筆筒,晚上前去看貨及現寶。看了這幾件竹雕,不禁懷疑開骨董店快20年的 黃 太太的鑑賞能力真的這樣差嗎?根本是新製及早期製品,還加作舊顏色,雕工雖細但非常匠氣,連好的工藝品都談不上。於是拿出清初竹高浮雕竹林七賢圖大筆筒讓他比較看看什麼是自然風化的皮殼包漿顏色,也不需再問其售價。


 


接著就詢問這半年來有進什麼文物?她表示近年來上門逗售的單幫客幾乎絕跡了,只有昔日的藏家因經濟問題,偶爾拿來變現。於是她就陸續拿出現寶,我只對其中兩件瓷器有興趣。


第一件是乾隆款青花螭龍穿纏枝蓮紋大印泥盒,打開錦盒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畫工細緻繁複,青花色澤鮮艷,釉色帶青白柔和溫潤寶光,乍看就有乾隆官窯氣象。拿起來一上手的重量感及釉色觸摸都對了,再翻看底款為乾隆六字兩行篆字標準款,更為確定。整體看胎土、釉色、款式、紋飾及色彩均有官窯氣象,真讓人不禁怦然心動!


詳細加以檢視:


1.造型: 造型規整,線條優美。


2.胎土:潔白細潤,是有符合乾隆時選料精細要求。


3.器足:旋削規整,足脊滾圓。


4.釉面:釉色帶青白色,釉面平鏡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5.紋飾: 上蓋面中為螭龍穿纏枝蓮紋,其邊緣及底部各飾一圈四螭龍穿纏枝蓮紋,繪工細緻流暢。


6.色彩:青花色調為正藍明快色調,呈色穩定線條,清新豔麗,是乾隆中期特徵。


7.款識:為六字兩行篆字,字體工整,青花色調純正,為標準款。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件乾隆款青花螭龍穿纏枝蓮紋大印泥盒,整體看胎土、釉色、款式、紋飾及色彩均有官窯氣象,有極大可能是乾隆官窯真品,若是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於是表示瓷器這類項目,從早期一二十年前,在台灣骨董現貨市場曾經為主流後,這十幾年來瓷器在台灣骨董現貨市場行情始終低迷,不易賣也賣不高價格。詢問其價格,表示為藏家需錢所釋出,所開價位是有比真品行情低很多。但依之前她在閒聊曾表示對於藏家釋出時,常設定為當初購買價之對折再對折,此件應為其殺到見骨的低價位所進。於是告知接受價位就依老規矩8折價,但需以我的老件白玉折抵一半價款,她可能所收現款就能回本,換得玉件就算賺到,爽快就答應,於是拿出所帶來玉件供其挑選。


 


         第二件瓷器為德化窯白釉朝天耳乳足琴爐,造型為仿宣德朝天耳乳足銅爐,其體積相當小巧可愛,直徑 6.5公分 ,高含耳 4.5公分 。詢問其價格,表示為藏家喜歡她店中的文物拿來交流的,所開價位竟然比正常大小的德化窯白釉爐還高。但其雖小器卻有大樣,其造型典雅,線條優美,細節一絲不苟,看其釉色溫潤,帶象牙黃的白,應是明代的德化窯製品。如此小巧可愛可遇不可求,再加上原先就收藏了12件朝天耳乳足迷你銅爐,這件是一定要到手的。於是表示此爐雖然小巧可愛,但在您店裡此高價絕對賣不掉,不如跟我換所帶來的同價位老件白玉,大家反正都不用花錢,於是她再挑選了兩件清白玉件交流。


 


 


乾隆青花瓷鑒定特徵


 


         乾隆青花呈色穩定,早期與雍正時無甚區別,常有暈散出廓的現象,中期則形成正藍呈色明快的風格,晚期則呈色略顯青灰。民窯中落齋堂款的,無論工藝或青花呈色,均可與官窯媲美。乾隆青花瓷質早期與雍正基本一樣,胎質潔白細潤,晚期略顯遜色,官窯與民窯無多大區別。釉面仍以青白色為主,勻淨光潤,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窯中多見。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現。漿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漿胎是指明、清兩代用瓷土淘洗後的細泥漿製成的胎體輕薄、色如米漿的一種瓷胎。康、雍、乾漿胎青花自成一體。康熙時胎體微泛土黃色,釉面多為粉白或漿白色,有細碎紋片,紋飾較一般青花細膩,底多書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仿款或秋葉等圖記款識。雍正、乾隆時漿胎青花胎釉與康熙無大差別,少數釉面不太平整,青花紋飾則漸趨規矩圖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漿胎青花,但胎質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雜質斑點,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瑩潤。


     乾隆青花紋飾題材豐富多彩,傳統的人物、動物、植物均有,吉祥圖案到此時已規範化和普遍化,福、祿、壽吉祥畫及多子、登科、見喜等祈求美好願望的心理,完全融於各種寓意的圖案中,成為以後各代工匠創作的楷模。其他讚頌和粉飾太平的紋飾,如歌舞昇平、安居樂業、人夀年豐等,則是乾隆統治60年的必然產物。因乾隆喜歡作詩,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詩作。但以青花書詩者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來源: 博寶網


 


 


        清廷入關後,經過10餘年的發展和進步,採取了一系列專集復原農業創造的政策法規和措施辦法,使的經濟快速復蘇,為手工業的發展和進步發明了條件水準,使清代制瓷業在明代的根本基本上連續發展和進步。景德鎮這個名字更是和瓷器聯繫到了同時,連續成為中國的瓷業中心,代表著中國古瓷器的封頂燒制水準。至康雍乾時期,清代的制瓷業發展和進步已至鼎盛,從種類上看,清代瓷器各色品種齊頭並進,發明了許多瓷器最新品牌。但是,不論從數量上還是燒制水準上看,清代瓷業還是以青花瓷為主,在燒造上也到達了相當高的水準。當前,市場上青花偽瓷比較對比思考分析與判斷多,本文就著重議論一下乾隆時期青花瓷碗的特點,以供參考。


 


  從外觀造型上看,乾隆時期的青花碗比較對比思考分析與判斷規範,製作設計精細,線條古拙。大件器物厚薄均勻,底足打磨後呈泥鰍背狀,底較大,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青花碗也多有仿宣德器,但不留款,如果見到一件無款宣德青花碗,那就很有懷疑也許能夠是乾隆時期仿製的。另外,從青花碗的大小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大小有一個大致的規範,如《欽定皇朝禮器圖式》中所述盛大花瓷碗,口徑一尺一寸7,高53分等。而這一規矩從康熙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看來在清代禦窯燒制的青花碗的確在大小上有相應的規矩。不過如同此類,民間青花碗的外觀造型較為多樣化,完全符合這個規矩的碗不多,而且碗的大小也不一,商業用的青花碗,其腹部較淺,目的是為了少盛一些飯食,這樣盈利會大一些。


  從青料上看,乾隆青花碗多用浙料,呈純正藍色,發色鮮翠、豔麗,分不清濃淡層次,多仿宣德,人為地在青花中點染鐵銹狀黑斑,和宣德青花裏面的鐵銹斑相比顯的浮躁,成色不安定,且有暈散現象,釉底帶有氣泡,釉色白中泛青,均施滿釉;亦有部分仿成化的碗呈青色,發色淡雅平和。乾隆青花瓷以品種取勝,可謂百花齊放,其種類大致有青花礬紅彩、外豆青裏青花、外醬色釉裏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當中青花鬥彩玲瓏瓷、黃地青花、黃地青花加胭脂紅、淡描青花填綠彩為乾隆首創。


  從紋飾上看,乾隆青花碗仍有明代遺風,內容繁雜,勾染並用,線條流利,畫筆工整,紋樣守舊,缺少生氣,在器物上畫的很滿,部分仿成化則佈局疏朗,其紋飾內容主要有纏枝、折枝水果、雲龍紋、山水、人物、花卉以同各類吉祥圖案等。另外,乾隆喜歡將自己的詩詞燒制于青花瓷上,是乾隆青花碗在紋飾上的一個重要特徵。乾隆青花碗上還很喜歡用梵文作紋飾,一般都裝飾在青花碗的外壁上。


  從落款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官窯款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書和楷書兩種寫法,書寫規範,很少草率,線條相當的流利,應為書法功底深厚之人所書。民間也多有仿製,但從字跡模糊上就可以看的出來。另外,乾隆青花碗的款識還多偽託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款,所仿明代款識的心應手,真品假冒難辨,但和明代款識相比顯的軟弱無力、拘束,不同明代款識豪放,多用鐵線篆寫而成,寫跡工整、纖細,娟秀無力,多為館閣體。


 


 


        再看清乾隆青花瓷器,造型十分工整,花紋精細極致,對稱極致,技法老練,一看便知是宮廷大手筆所為。白釉底色略含青,為乾隆的典型色,純正厚實,沉鬱幽靚。放大鏡下見氣泡疏朗,大小不一,釉面玉質感強。可見一件藝術品的形成,光有金錢的投入、較高的機械化程度,是不行的,更需要藝術家的修養以及責任心。


  雍正、乾隆青花瓷較難區別。雍正青花採用的浙江上等青料,加工精細,因而呈色純真幽靜,淡雅勻稱,有暈散現象。紋飾上已少見康熙時的人物故事,而多見傳統紋飾,如花卉、花鳥、龍鳳。乾隆初期的青花瓷與雍正沒有多少區別,之後乾隆青花暈散現象漸漸不見了,青花發色也顯得更為亮麗一些。從器形上說,前者可能略顯輕盈,後者在裝飾上更為繁複一些。雍正、乾隆瓷器的表面大都有橘皮紋,底部圈足皆呈糯米粉感的泥鰍背狀。


 


 


 


趙自強:鑒定乾隆青花瓷器的三大訣竅
  記者之前曾採訪過著名陶瓷專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趙自強 先生,他在如何鑒定乾隆青花瓷器上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相信可以為廣大陶瓷收藏愛好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胎、釉的特徵。青花瓷器,乾隆比康熙、雍正時期的胎壁略厚,這是質料粗糙之故。如果三朝相比,康熙瓷胎壁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乾隆青花的白釉,和雍正時的一樣,分青白釉和粉白釉兩類。青白釉技師高於粉白釉。所以,官窯瓷器多用青白釉,民窯則多用粉白釉。青白釉與康熙、雍正兩朝相比較,其閃青程度顯得略輕,且多現桔皮紋,也稱浪浪釉,顯得肥腴而堅致。粉白釉的潔白度和瑩潤度,一般比康熙瓷略差,與雍正瓷相比,則顯得更潔白。
  二、青花特徵。乾隆初期的青花,呈色鮮豔而不穩定,多有暈散現象,和雍正時青花差別不大。乾隆中期,色性穩定,用料濃厚,鮮豔明快,藍色純正。常用于仿明康樂、宣青花,但沒有康樂、宣時所用的蘇泥勃青鈷料的自然流暢的凝聚效果,所繪的花紋,只用人工積點方法,顯得生硬做作,黑色斑點不像永、宣時下凹,侵入胎骨,而是浮在上面,用手撫之,沒有凹凸感覺。乾隆中後期,青花呈色藍中泛黑,紋飾雖往往層次不清,但色澤仍然凝重沉著。白釉面也比不上前者瑩潤肥厚,白中閃青的程度也略差。乾隆晚期,還有一種用料略薄、呈色灰暗的青花。這也是清代瓷器逐步衰退的一種體現。還有一種漿胎青花,胎質較鬆軟,細幼而不堅硬。叩之,音帶瓦聲,胎色微黃,青花呈色有濃有淡,但都較為明豔,略帶紫色傾向,白釉帶乳白色,開細紋片,瑩潤明亮。
  三、造型和款識。乾隆時瓷器造型非常豐富,比康熙或雍正時都有增加。它既繼承了傳統的式樣,又有自己獨特的創作。其式樣之新穎,製作之精美纖巧,都勝於前朝。其繁多的型制,真可謂千姿百態。常見的類型有:瓶、樽、觚、罐、爐、壺、盤、碟、杯和文房瓷制用具,如筆筒、筆竿、筆洗、印色盒、鎮紙、水盂等,品種多樣,型制豐富。精巧的鼻煙壺也非常盛行,造型有圓形、長圓形、方形、多方形、扁形、葫蘆形等。
  乾隆瓷器的年款式相當多,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兩行圍雙圈豎式楷書款,也有乾隆年制四字兩行圍雙方框楷書款,有六字雙行圍雙圈豎式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豎式楷書款數量極少,是乾隆初期年款的一種。篆書款是乾隆年款的主流。這時的官窯篆書款,書寫筆劃均勻,粗細得宜,以直角筆劃居多,字體方正,給人以清秀工整的感覺,仿品的筆劃則非過粗就是過細,缺乏神韻。
  總之,鑒定時千萬不可馬虎,一定要認真分析其造型,胎質的堅硬細膩程度,白釉的肥厚瑩潤,紋飾繪製,青花的發色,同時也要注意年款的書寫用筆與神韻、器物的手感與重量等。


 


 


乾隆青花瓷的基本特點
  (1)在造型上,乾隆官窯造型規範,製作精細,整器線條古拙,無柔和感,大件器物不變形,厚薄均勻,工整;胎制較粗,做工精緻;底足打磨後呈泥鰍背狀,手感滑潤;器形無所不包,大到桌子,小到掌中玩物小鳥食罐應有盡有,多仿明宣德,且不留款,如果見到一件無款宣德青花瓷器,很有可能為乾隆時所仿製;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舊,如盤、碗、樽等許多器物,從康熙到宣統,款式、尺寸都從未改變過;乾隆青花瓷也是這樣,如《欽定皇朝禮器圖式》有盛大花瓷碗,口徑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記錄。凡是不符合欽定尺寸的青花瓷,就要考慮是否偽器,鑒定時應特別注意。
 (2)在青料上,乾隆官窯用浙料,呈純正藍色,發色鮮翠,分不清濃淡層次,多仿宣德,人為地在青花中點染鐵銹狀黑斑,與宣德青花中的鐵銹斑相比顯得浮躁,成色不穩定,且有暈散現象;釉底帶有氣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滿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發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藍紫色,發色鮮麗純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種取勝,可謂百花齊放,其種類大致有青花礬紅彩、外豆青裏青花、外醬色釉裏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鬥彩玲瓏瓷、黃地青花、黃地青花加胭脂紅、淡描青花填綠彩為乾隆首創。
  (3)在紋飾上,乾隆官窯仍有明代遺風,內容繁雜,勾染並用,線條挺直、生硬,畫筆工整;紋樣守舊、拘謹、呆板,缺乏生氣;在器物上畫得很滿,部分仿成化,佈局疏朗;其紋飾內容主要有纏枝、折枝水果、雲龍紋、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類吉祥圖案,如三星圖、百子圖、榮升、福壽、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歡將自己的詩詞燒制于青花瓷上,為乾隆青花瓷在紋飾上的重要特徵。
  (4)在落款上,乾隆多偽託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應手,真偽難辨,但與明款相比顯得軟弱無力,拘謹,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鐵線篆寫成,字跡工整纖細,娟秀無力,為館閣體;帝王年號款較少,為大清乾隆制,書款規範,極少草篆。


(奮鷹輯自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等書)  


 


 


 


德化窯白瓷歷史文化


         舊稱明代福建德化窯燒制的優質純白瓷。德化窯是我國陶瓷史上有名的民窯,其窯址已發現多處,其中以屈鬥宮窯址最有代表性。明以前德化窯燒瓷品種較雜,有黑瓷、青花、白瓷,其生產白瓷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明代其白瓷晶瑩潔白,馳名中外,清代開始衰退。建白瓷主要以其胎釉純白而獨具特色,它與北方白瓷和江西景德鎮宋代白瓷在胎釉的化學成分等方面有所不同。德化地區盛產瓷石,經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檢測,德化白瓷胎體含石英、絹雲母和高嶺土等礦物質,其中氧化鉀含量高達6%,氧化鐵含量較低、由宋代的0.57%降至明代的0.35%,因此燒成後玻璃相較多,胎白緻密,透光度較好。而北方白瓷及景德鎮白瓷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成,其中氧化鉀含量只有2~3%,此種粘土內含助燃物質少,燒成後胎質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德化窯的瓷釉為典型的鉀鈣釉,氧化鉀、氧化鈣含量高,三氧化二鐵含量低,加之當時窯工們已能熟練地掌握氧化燒成技術,所以德化白瓷釉色光潤、純凈,乳白如凝脂,有玉的質感。而北方白瓷釉三氧化二鋁含量高,氧化鉀含量低,以氧化鎂為助熔劑,此種釉薄且顯現出牙白色調,白中泛黃。景德鎮白瓷釉中氧化鈦、三氧化二鐵與三氧化二鋁含量適當,燒成時採用氧化還原氣氛,所以釉色白中泛青。明代德化窯白瓷質地優異,但日用器少。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已發表的考古資料及傳世品正與文獻記載相符。德化窯盛產瓷塑像,常見的有觀音、羅漢、達摩、壽星等,造型生動,面部雕刻細膩逼真,突出個性;衣飾刻畫準確流暢,靜中有動。瓷塑藝人何朝宗、林朝景等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明代德化窯也生產供器,如尊、鼎、香爐以及精美的工藝品,像梅花杯、八仙杯。生產的簫笛等瓷質樂器音質遠出竹器之上,頗負美名。德化白瓷在元明時期還大量銷往海外,在非洲的坦尚尼亞和和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斯裏蘭卡等地均發現了元明時期的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器。


引自---中華陶瓷網


 


 


 


德化窯的象牙白


 


         德化位於“閩中屋脊”戴雲山脈的腹地,自古以來德化窯以生產白瓷聞名於世。其產品工藝特色獨具,備受世人喜愛,且大量外銷,而被譽為“中國白”。


  德化窯明代的白釉瓷選料講究,製作精細。產品釉質細膩,光澤如絹,凝脂似玉,胎白質堅,胎釉結合緊密,渾為一體,肉眼可見一種瑩潤的感覺。由於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在燒成過程中窯內位置不同所處的氣氛差異而產生的窯變現象,造成產品的質地和釉面色澤效果也不同。因此,按其瓷質和釉色來分,明代德化窯白瓷被分為“乳白”、“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鵝絨白”等約定俗成的名貴瓷種,而法國人則統稱為“中國白”(Blanc de China),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


    “象牙白”(又稱“乳油白”)瓷是明代德化窯制瓷匠師選用本地優質瓷土材料,按一定配比,在氧化焰氣氛下燒制而成的一個珍貴瓷種。新中國成立後德化第一瓷廠成立了攻關小組,研製出了一種白中微閃黃的瓷種,與明代的“象牙白”瓷相近似,定名為“建白瓷”,有的人為了省事則籠統地把德化窯白瓷稱之為“建白瓷”。從窯址出土的標本上看,“象牙白”瓷質地堅韌瑩潤,細膩勻潔,素靜淡雅,穩重大方,在白色中微閃黃色,猶如凝脂,深帶象牙白質地的溫潤感。


  明代“象牙白”瓷產品主要以適應市場需要的造型為主,以高層為導向,除了部分訂制外銷的產品外,大部分造型都是民間百姓常用的日常用器具,如碗、盤、盆、杯、碟、壺、爐、盒、洗、盞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和陳設品等。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期,當時作品很多,如觀音、達摩、彌勒、如來、文殊、布袋和尚、 文昌帝 君、福德正神(土地公)、壽星、關公、童俑以及各種瓷塑人物造像。同時,也造就了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一批瓷塑藝術大師。尤以何朝宗為代表的“象牙白”瓷塑雕像最具特色,而被譽為“東方藝術”、“國際瓷壇的明珠”、“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可與米蘭的斷臂維納斯相匹美”……“象牙白”瓷以其特色工藝藝術的獨到之處,贏得了世人的公認,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關於明代德化窯“象牙白”瓷的鑒賞,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特徵:


1、器物造型厚實豐滿,裝飾部分講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介面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這種德化獨有的中低溫材料配方的瓷質,是閩南周邊窯場乃至於景德鎮窯的白瓷所不能比擬的。


2、釉層均勻,釉面瑩潤,玻璃相好,釉色白中微閃黃色,似象牙色,猶如凝脂。


3、疊燒器物內壁有支釘痕跡,其他器物足底有穀殼匣缽砂的痕跡。


4、瓷雕作品深帶藝術匠師的個性風格,一般在背部或某個適當位置都蓋有作者的圖章,得意之作有時還加上其他款式的圖章,如年號款、地名款等,作品內壁主體可見印裝合縫的痕跡。現代的”象牙白“瓷仿古作品正以驚人的速度衝擊著古玩市場,仿古作品胎、釉現代注漿、施釉方法明顯,釉面光亮,手拉坯造型缺乏豐滿古樸。雖然在衣褶、成型、雕刻、內壁、釉面等方面做了手腳,但除高仿外,只要細緻觀察,就能看出現代製作和燒成工藝的痕跡,稍加分析比較,就不難分辨。


 


作者:陳建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