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一門生平與活動情形


        鄧氏一門是指鄧孚嘉、鄧士傑兄弟,與鄧孚嘉之子鄧渭等三人,鄧氏原為福建人氏,後來流寓至嘉定,鄧氏一門三人前後相承,從清前期雍正晚期至清中期乾隆中後期,在嘉定以竹雕刻聞名於世。鄧氏一門承先啟後有傳承有創新,到了鄧渭時以擅長「陷地陽文」技法和竹雕刻書法著稱,成為竹雕刻工藝史重要的人物。


        清金元鈺撰《竹人錄》對有關鄧孚嘉、鄧士傑與鄧渭之記載:


孚嘉,字用吉,閩產也,流寓我邑。工畫山水,一邱一壑多自得趣,設色亦渾樸沖潤,所鐫折枝花最為工妙,其法直起直落,枝本比附而成,重花疊葉,薄似輕雲而映帶迴環,秀媚精雅。躁心人固未許問津也。年二十餘為織造某公所賞,家居日少,卒年僅四十九。弟士傑,字貫倫,長於硯山水人物,不亞於蔡時敏。子渭,字得璜,號雲樵,善鐫印章、筆筒、秘擱,行草得羊欣法度。


 


 


         鄧孚嘉,字用吉,生卒年不詳,福建人流寓至嘉定(今上海市),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前後。


鄧渭,是鄧孚嘉之子,字得璜,號雲樵、雲樵山人,生卒年不詳,江蘇嘉定人(今上海市),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前後。


 


          鄧渭早年竹雕刻,深受父親鄧孚嘉及嘉定地區竹雕刻藝術風格的影響,有不少作品承襲了鄧孚嘉的藝術風格。鄧渭善於鐫刻印章,竹雕刻作品早期以雕刻人物、花卉、蔬果為主,晚期則開創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多在筆筒、臂擱上陰刻長篇詩文,尤其擅於鎸刻書法的隸書、楷書與行書,內容大多選取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劉禹錫的〈陋室銘〉、蘇軾的〈赤壁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中國古代文學的著名篇章。金元鈺評鄧孚嘉竹雕作品,認為他所鐫刻的折枝花最為工妙,技法直起直落枝幹相附,重花疊葉,薄似輕雲而映帶迴環,秀媚精雅,對鄧孚嘉精湛的竹雕刻技法給予高度肯定。


 


鄧渭傳世及文獻著錄作品


         根據今鄧渭傳世及文獻著錄作品,整理出鄧渭傳世作品有:鄧渭十一件,文獻著錄鄧渭作品四件。


鄧渭的傳世作品有:上海博物館藏「竹雕和合二仙渡江臂擱」;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博物館藏「竹雕白菜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竹刻行書〈論張旭書法〉筆筒」;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藏鄧渭「竹刻〈陋室銘〉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竹刻〈前赤壁賦〉筆筒」、「竹雕荻塘香雨圖臂擱」、「竹刻行楷〈岳陽樓記〉筆筒」、「竹刻羅浮暗香圖筆筒」、「竹雕紫翠傳香圖筆筒」、「竹刻行書〈蘭亭序〉筆筒」、「竹刻行書吾齋銘臂擱」,等共十一件。


上海博物館藏鄧渭「竹刻〈前赤壁賦〉筆筒」,筆筒高:11.1公分,徑:5.6 公分。筆筒陰刻行楷書,宋代蘇軾〈前赤壁賦〉全文;款署「時丙辰秋九月於懷白山房,雲樵山人」。陰刻「草草」圓印,與「得」「璜」連珠印;全文雕刻深淺得宜,運刀爽利,字底潔淨,一氣呵成,融合書法與刀法為一體。


 


        文獻著錄鄧渭款識作品有:


清張廷濟(1786–1848)撰《清儀閣所藏古器物》


中收錄有鄧渭「唐太宗論書法旨意筆筒」拓本;


金西厓(1890–1979)撰《刻竹小言》中收錄有「鄧渭〈蘭亭序〉筆筒」拓本;


褚德彝在《竹人續錄》之〈竹尊宦竹刻脞語〉中有鄧渭「秋菘詩筒」之記載:


余亦曾得小筆筩,高三寸,縮臨褉序全文,殊有定武遺意,色如櫻桃,瑩澤可玩。近得其小詩筒,刻秋菘一窠,作薄地陽文,莖葉反側,校(原誤應較)筆畫更為精妙。曾記張查客藏周芷巖刻畫菜筆筩,色如黃玉,以雲樵所刻較之,亦可與芷岩頡頏也。


         褚德彝將鄧渭與周顥之作品比較,彼此可相媲美,可見周顥、鄧渭二人都擅長此種技法。


 


         從鄧渭竹雕傳世作品分析,雕刻技法有:陷地陽文與陰刻文字。陷地陽文作品有:「竹雕二仙渡江臂擱」、「竹雕白菜筆筒」、「竹雕荻塘香雨圖臂擱」、「竹雕紫翠傳香圖筆筒」,這類作品中可看出鄧渭繼承父親鄧孚嘉「直起直落」的雕刻風格,所謂「直起直落」與「陷地深刻」、「陷地陽文」雕刻技法密不可分,這種雕刻技法在清早期嘉定地區相當盛行。


 


          鄧渭另類最具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是將長篇文字陰刻在竹器上,這類作品有:「竹刻行書〈論張旭書法〉筆筒」、「竹刻〈陋室銘〉筆筒」、「竹刻〈前赤壁賦〉筆筒」、「竹刻行楷〈岳陽樓記〉筆筒」、「竹刻行書〈蘭亭序〉筆筒」、「竹刻行書吾齋銘臂擱」,作品字體皆採書法之隸書、行書或楷書,雖然是同一篇文章,常因筆筒竹圓徑高矮尺寸不同,採取個別下筆打稿落墨後再陰刻,每行字數也不同。張廷濟(1786–1848)談到鄧渭的陰刻文字於竹器時說:「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以鄧渭為最」;金西厓也說:「嘉道以後,刻字以細小整飭為工,雲樵已開其端矣」。這是對鄧渭在竹雕刻書法藝術領域中高度肯定和推崇。


 


         鄧渭傳世作品款識分析,作品有採用陰刻文字與陷地陽文雕刻畫面等技法,款識多為陰刻款有:隸書、行書或楷書多種。紀年款:最早為「乾隆丙子年」,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最晚為「嘉慶十三年」(1808)。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