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巨來(19051984),原名斝,字巨來,後以字行,號塙齋,齋名安持精舍,晚年自號安持老人。浙江平湖人,生於福建,辛亥革命後移居上海。


        早年曾從嘉興陶惕若遊,弱冠之年間業于二弩老人趙叔孺門下。時《十鐘山房印舉》適由涵芬樓影印行世,趙師即指點由此研習秦漢璽印,兼及趙之謙、黃士陵兩家。陳朝夕探求,藝事大進。稍後又因趙師推介,得識滬上名書畫家吳湖帆,吳氏認為他的刻印頗與明代篆刻家汪關的意趣相契,遂出示家藏珍本《寶印齋印式》十二冊予其參考。他於此研習七個寒暑,遂由汪關直入兩漢堂奧。汪關的刻印,致力於漢鑄印風格,于工穩嚴謹中寓流動意趣,爛銅印斑讕剝蝕的自然風貌經過他的藝術手法呈現出朴茂高古、雄深瑰麗的情趣。陳氏心領神會,更廣泛採集資料豐富他的創作。吳大徵、陳介棋、吳雲、羅叔言、黃賓虹諸家藏古璽印之精嚴者均悉心雙鉤廓填,不爽毫髮,成《古印舉式》正續兩集。陳氏又得見平湖葛書徵輯《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專攻元朱文,遮觀宋元明名跡收藏印,窮其源流之變,融會貫通,獨步當代。趙叔孺題識曰:「陳生巨來,篆書醇雅,刻印渾厚,元朱文為近代第一」。平生治印三萬余鈕,海內外書畫名家,收藏家如葉恭綽、張大千、溥心佘、馮超然、張伯駒等競相委其治印,並為全國各大圖書館、博物館作元朱鑒藏印記甚多。


  民國時期,趙叔孺活躍于海上印壇之初,正是吳昌碩聲譽如日中天之時。誠如沙孟海在《沙村印話》中稱:「曆三百年之推遞移變,猛利至吳岳老,和平至趙叔老,可謂驚心動魄「前無古人。」陳巨來也在《安持精舍印話》中說: 「還來印人能臻化境者,當推安吉吳昌碩丈及先師鄞縣趙叔儒 時棡 先生,可謂一時瑜亮。」趙叔孺兼浙皖兩派之長,由趙之謙人手既而上溯秦漢璽印,博涉三代吉金文字,營造出一種典麗恬靜的風神,從其者甚眾,據《趙氏同門錄》記載就有六十位元之多。但趙叔孺作為民國印壇的一代宗師,並不贊成學生沿襲老師的面目,而主張根據各自的稟賦和學養確立研究上的側重。回顧二十世紀的印壇,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同出二弩精舍門下的沙孟海、方介堪、陳巨來、葉潞淵四老,以各自的成就和藝術風貌獨樹一幟,與趙師同列為二十世紀傑出的篆刻大家,而陳巨來的最高成就是將元朱又印推向了一個精雅絕倫的境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唐宋以來,文人士大夫的自用印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呈現出新的發展,追求古雅的風尚漸趨成熟,從設計印稿到嘗試刻制,呈現出文人篆刻的趨向。元代朱文印通過對唐宋以來印式和藝術趣味的仿效和改造,成為朱文印發展演變的新的歷史階段。吾丘衍、趙孟頫身體力行,在文字與書法風格的純正和藝術形式的雅化上,以及文人情趣的滲透等方面,成功地確立了元朱文的藝術地位,使之在明代以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成為文人篆刻家心中的典範。


  然而從元朱文形式的確立,到藝術風格的完全成熟,乃至臻於盡善盡美之境,卻經歷七百多年漫長的歲月,可以說經過了歷史的提煉和淨化,到陳巨來時代才進人了一個光風霽月的境界。陳氏在他的《安持精舍印話》中說: 「宋元圓朱文,創自吾趙(苦丘衍、趙子昂),其篆法章法,上與古璽漢印、下及浙皖等派相較,當另是一番境界,學之最為不易。要之圓朱文篆法純宗《說文》,筆劃不尚增減,宜細宜工。細則易弱,致柔軟無力,氣魄毫無:工則易板、猶如剞劂中之宋體書,生硬無韻。必也使佈置勻整,雅靜秀潤,人所有,不必有,人所無,不必無「則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軒朗。」此中盡可印證其藝術創造上的甘苦。


  一個藝術流派的起始、發展、成熟、延伸都離不開它特有的文化背景,藝術家作品的格調相當程度取上決於技法之外的文化素養和對特有文化背景的把握。著名書法篆刻 家徐雲叔 先生談到陳巨來篆刻藝術的文化淵源時有一段精闢之論,他指出: 「 陳巨來 先生對於傳統文化有一種物我相融的喜好,更有透徹深刻的理解。他的作品之古雅即得益於此。沒有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濡養,就不可能有他的印風。這既是 陳巨來 先生成功之所在,也是元朱文精神之所在。當然,中國古典藝術都講究文化的薰陶濡養之功,而元朱文對這一點的強調更為突出。從趙子昂到汪關、丁敬、再到趙叔孺、陳巨來,元朱文經歷了七百多年的時光,如封存的陳釀,到了陳巨來手裏才真正地聞到了撲鼻的窖香。沒有長期文化薰陶的造就和心理素質的積澱,是做不到的。


        陳巨來傳世的印譜有一九四八年楊朋之所輯的《盍齋藏印》,一九七六年臺灣曾紹傑在香港出版的《安持情舍印存》。一九八二年陳氏自選歷年聽作之精嚴者四百余鈕成《安持精舍印最》,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是譜並收入了陳氏四十餘歲所著的《安持精舍印話》二十一則,以便讀者參照。


  


 


---引自中國篆刻家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