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派竹雕刻藝術的製作背景
自古以來中國人是一個喜愛竹子的民族,竹材製品可供日常使用和欣賞,生活中離不開「愛竹」、「用竹」、「畫竹」、「咏竹」、「賞竹」、「寫竹」、「吃竹」。
中國竹類品種眾多,產量豐富。晉代時(265–420)戴凱之所編的《竹譜》書中詳列七十餘種竹名。元代時( 1280-1368 )畫竹名家李衎所編的《竹譜》十卷,是關於竹及畫竹技法最詳盡之作,書中詳列三百三十四種竹名。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記載:竹為禾科竹亞科(Bambusoideae)喬木狀禾草植物,在今白的植物學界,已知的竹有七十五屬以上,共一千餘種。中國是世界上竹類品種最多的國家之一,約有三十屬四百多種。而且分佈廣泛,東至臺灣、南至海南、西至西藏納宗以南地區,北到黃河流域,歷史上均曾為竹類分佈區。
竹性畏寒怕旱,屬溫熱帶植物,盛產於東亞。竹為禾木科多年生木質長幹,長幹中空有節,終年常綠植物葉為平行脈,春季生長筍。筍為竹根所生之芽,逐漸成長生枝長葉成竹。花小色白,甚少開花結果,通常竹子開花後就逐漸枯死,竹子可採收只需三、四年時間。整株竹子可分成竹葉、竹枝、竹幹、竹節、竹兜、竹根、竹鞭等部分。在土表面上的有竹葉、竹枝、竹幹、竹節等。生長在土表下的有竹兜、竹根、竹鞭、竹鬚。竹兜是竹子的地下莖竹幹的下端,竹節多而節間短通稱為竹根,真正的竹根通稱為竹鬚。竹鞭與竹兜連接,是竹子生長成林的關鍵。
竹筍可供食用;竹葉可包粽子;竹枝可做竹掃帚;竹幹可做扁擔、竹屋樑柱、篙竿、竹梯、竹筏、傢俱等等,竹幹在文房器物能製成筆筒、臂擱、香薰等等;竹兜(通稱為竹根)節密且竹肉厚,是製作立體雕刻的最佳材質,如立體雕刻的人物圓雕、動物圓雕、花鳥圓雕、文房圓雕如筆山、水丞等等,其他各種竹製包羅萬象的器物,如竹屋、竹籬笆、竹席、斗笠、竹簾、手杖、筷子、牙籤、畚箕、竹簍、竹籠、竹簡、竹紙、竹筆、弓箭、竹筒炮、竹筒飯、竹筒撲滿、漁具……等等,與簫、笙、笛、竽……等樂器。
竹的種類繁多,竹器雕刻用材,以體碩而質堅的毛竹為上品。取材的標準是要求竹質緊密,竹面平滑,紋理細緻尤其是主要的條件。竹面看不出立紋的,是最好的素材,稱為玉竹,有立紋比較細的也還可用,至於紋理粗糙,上下歪斜的就不能入選。
竹是天然的良材用途廣泛,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竹子深受中國人喜愛和歌頌,文人雅士更是寫竹、畫竹、詠竹、種竹以表彰「志節」,書房屋外種植雅竹,書案上擺設竹製筆筒、竹雕文翫器物,廳堂懸掛墨竹書畫,屋內飾以竹栽盆景。彰顯志節挺直嚴正,營造朝氣蓬勃、綠意盎然、清新脫俗的情境。誠如蘇東坡(1036–1101)〈於潜僧綠筠軒〉詩中所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的境界。
竹在文化層面有很高的地位,但竹作為製做器用的材料,一直屬於「賤材」之列,明中期以前竹雕器物普遍未能受到重視,明中葉開始,文人雅士給予竹器很多的關愛和重視,文人雅士在書齋中給予竹器一席之地,在生活中與竹器親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竹雕刻逐漸發軔而成為獨立的一門藝術。當然,晚明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接觸的竹器種類繁多,除竹雕刻文翫器物外,諸如家具中的竹几、竹榻、竹椅,飲酒用的竹罌、竹根杯、盛物所用竹籃、竹笥、竹筒以及竹製簪、釵……諸器等等,不勝枚舉,竹器用品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嘉定派竹雕刻在工藝要素:原料、市場、技術等,各項有利條件配合之下,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製作背景分成四單元來論述,內容有:一、明晚期匠籍制度的變革。二、文人審美品味的影響。三、商業經濟繁榮。四、同時期相關竹雕刻工藝派別與技法。
一、明晚期匠籍制度的變革
中國手工業的一直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發展。到了元代,破壞了原有的手工業,俘虜和掠奪工匠,並確立了匠戶的制度。匠戶制度規定匠戶的地位是子孫世襲的,《元史》記載:
諸匠戶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黹繡,其輒敢拘刷者,禁之。
明代洪武初期,對於匠戶的戶籍,完全依據元代的舊籍,不許變動。但洪武初期,對於工匠的徵集和使用,尚無具體的規定。洪武十九年(1386)訂出「輪班工匠」的制度:
……量地遠近,以為班次,且置籍為勘合付之,至期賚至工部聽撥,免其家他役,著為令。
根據此法令的規定,凡是劃入匠籍的工匠,分為若干班,輪流到京師服役,每次服役三個月,起初隔兩年就得赴京一次,但是到京師之後,「至有無可役者,亦不敢失期不至」。洪武二十年(1387)訂為五年一班、四年一班、三年一班、二年一班和一年一班等五種輪班法;而且是根據各類行業,察看京師中諸司役作的繁簡來決定其班次。但是這種新制度卻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後果:
輪班諸匠正班雖止三月,然路程窵遠者,徃還動經三四餘月,則是每應一班,須六七月方得寧家;其三年一班者,常得二年休息;二年一班者,亦得一年休息;惟一年一班者,奔走道路,盤費罄竭。
景泰五年(1454)改為「輪班工作二年三年者,俱令四年一班」。此後全國匠戶都畫一為四年一班。輪班匠隸屬工部,洪武時期集中於南京服役,遷都北京後,南京雖然仍有工匠服役,但是重點在北京,在北京服役的工匠比較多。景泰五年四月乙巳,記載當時的南京與北京匠戶數量為:
通計匠二十八萬九千有餘,除事故外,南京五萬八千,北京十八萬二千。
永樂以後有「住坐工匠」,就是籍隸京師或京師附近,如宛平、大興等縣的工匠,又分為民匠和軍匠兩種,民匠隸屬匠籍,歸內府等管轄;軍匠隸軍籍,屬於都司衛所。此外,尚有因特殊製作需要而留存地方的「存留工匠」。明代匠戶制度中規定身列匠籍者,子孫須世襲不替,但在宣德元年(1426)即曾下詔規定:
凡工匠戶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餘皆放回。
嘉定朱氏在明末時,有朱稚征身隸匠籍,文獻中未曾記載其是否有子嗣,不過自明代中期以後,「匠戶」制度已名存實亡,使得朱家有機會脫離匠籍。清順治二年(1645) 五月十九日 朝廷下令「各省俱除匠籍為民」。明代晚期社會經濟的變革,從事工商卓然有成者,能得到社會人士的尊敬,進而能與士紳平起平坐。
明代不少職業匠人不但讀書識字,更汲汲於獲得文人的認同,以期與文人交往。除了學問外,職業匠人與文人往來仍相當仰賴其技藝。因此,明代中期以後的工藝在皇帝和文人的重視與提倡,以及工匠自身的努力下,蓬勃的發展,雕刻工藝中的竹雕刻藝術也進入了新的境界。
二、文人審美品味的影響
文人書桌上的器物來說,最需用之文房器物擺在日常讀書、寫字的書桌上。自六朝以來的文人雅士以各式各樣的文玩相饋贈。宋代以後的文玩更成為各項工藝美術的主要造型與裝飾題材,文人雅士之間逐漸形成一股講究書齋文具的配套性和藝術性的風氣。從宋代開始,發展至明中期達到了高峰,吸引許多人不惜花時間與金錢去搜尋網羅文翫器物。竹雕刻文翫器物就在工匠與文人雅士共同激盪下,形成與文人雅士美學相呼應的作品,它卽是實用品,並在工匠別出心裁巧思創作下,也兼具有賞玩意趣的美器。
有關明代文人審美品味與文化風尚的書籍有:高濂(1573 前後)撰《遵生八牋》、文震亨(1585–1645)撰《長物志》、屠隆(1592 前後)撰《考槃餘事》等三本書籍最具代表性。晚明屠隆撰《考槃餘事》書中大部份出於高濂撰《遵生八牋》中的〈燕閒清賞牋〉。從《遵生八牋》與《考槃餘事》中與竹雕刻器物關係最密切的文房用具內容作分析,從設計的概念出發,將文房用具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強調不假人力出於天然,材質以天然生成的木和石為主,形貌則像龍形或自然山水。
第二類以自然界的物象為出發點,如花、葉或動物都可以作為器形或裝飾的題材,為了追求和真實物象間的相似性,不得不講求「精緻工巧」,工匠的創意巧思和作工的精準細緻成為不可或缺的條件。
第三類以古代的元素作為創意的來源,宋代以來的文房用具部份流傳至晚明,仍然被使用。宋代(含)以前所遺留下的器物,如銅匜、銅尊罍等,由於時空轉換,原功能不存在,隨著器形、尺寸大小的適用,轉作為筆洗、鎮紙。更重要的則是造型、色澤和材質的古樸,符合晚明的審美觀,遂轉移為文房中的用品。嘉定派竹雕刻作品精緻工巧,工匠以創意巧思和作工精準細緻聞名,成為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雕刻藝術。
文震亨是十六世紀蘇州藝壇名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曾孫,從小浸淫在文風鼎盛的環境裡,學養豐富詩文書畫均得家傳,有嚴謹的文人品味。文震亨撰《長物志》一書,列述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几榻、器具、衣飾、舟車、位置、蔬果、香茗等十二卷。分屬工藝美術、建築、園藝諸學科,囊括衣、食、住、行、用、遊、賞各種生活文化,綜合概述文人清居生活的物質環境,是反映晚明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
高濂撰《遵生八牋》、屠隆撰《考槃餘事》、文震亨撰《長物志》等書的刊印,文人好古的風氣與賞玩的活動為蔚為風尚,尤其富豪人家也仿襲各種文人式生活器用。
文翫器物製作的理由,一是工藝家或文人雅士發揮其才能,以滿足他們興趣和慾望的活動;一是人們從日常生活諸物之中,精益求精因而求得內心滿足的一種需求。前者為創作的原動力,後者就是藝術欣賞的心理依據,此兩者立場上雖有差異,而同是為美的活動卻是一樣的,所以文翫器物,多與日常生活和藝術活動有關。
對於以舞文弄墨的文人雅士來說,書齋就是他們日常生活與社交空間,對書齋特別的重視,因而在實用之外,尤其講究文翫器物的美感、格調和氣息,力求營造出一種清雅宜人的氣氛,來激發文思和靈感。《遵生八牋》〈起居安樂牋〉之「高子書齋說」,「高子書齋說」內容代表的是流行於明晚期,文人雅士書齋的生活風尚,可說是一種奢侈講究的風雅,又是一種清雅脫俗簡古隱逸風格的生活,凡飲饌起居、冠服起用、居室庭園無不追求精緻高雅。文人雅士常自放於詩書酒畫,吟花弄月,玩物遣閒。
竹子帶有山林野趣的風味,無不與文人雅士追求的隱逸生活不謀而合。遂使竹製文房清玩之美器身價日漲。在文人雅士與豪門士大夫階層對於器物玩好的種種雅興下,促進書齋常置器物相關手工技藝的發展,源於嘉定的竹雕刻即在此時空條件下,發展成為具有文翫雅緻的藝術品類。
三、商業經濟繁榮
明代之社會經濟卻比宋元時期更繁榮,此時自由經濟已在潛滋暗長,尤其是江南地區,特別是江蘇、浙江的太湖沿岸,山明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江南地區自六朝,便是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隋唐的發展,江南更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北宋時期江南文化經濟仍占重要地位,南宋時期浙江杭州更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發展至元末,因受戰亂之波及而發展稍挫,但到了明代統一全國後,經過一段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再現,商業的通達,財富的豐足,為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江蘇、浙江等地也因此成為歷代文人薈萃,藝術家也在富豪名流多方贊助下,得以專心從事藝術創作。
明晚期的江蘇浙江一帶的江南地區,已是經濟極度發達,文化極度成熟。江蘇蘇州的作坊就是高度經濟發達下的產業,而同期考取進士的書生當中,江南地區的江蘇浙江一帶就占去三分之二。經濟和文化的雙重發展,是評價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決定性條件。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有興致去營造身外之物,而能真正將其發展成一種文化體系,則是有賴士大夫的廣泛參與。
因為明代政治舞臺始終風雲變幻禍福莫側,官場傾軋仕途艱險,盡管江蘇浙江一帶考取功名最多,但這一帶也是在野士大夫雲集的地方。他們因各種緣由而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最後只能寄情山水,園林因此成為豐富江蘇浙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文人士大夫紳士階層癡心於自身居住環境藝術化,往往參與營造園林書齋居室,定製文房器物與賞玩陳設器用,此類造物盡現江南的靈秀之美,成為精緻生活和文化氣質的產物。文人士大夫的參與,不僅使得園林書齋居室文化韵味得到極大提昇,更將文翫器物提昇成為一門藝術。
江南地區日益昌盛的商業經濟,為藝術家提供了充裕的生活條件和眾多的創作機會,從而誘使許多文人毅然絕意功名,或歷經宦海沉浮的官員,在飽嘗政治上的挫折後,也紛紛加入了在野文人之列。明代隱逸文人所處的江南地區,社會較為安定,生活比較富足,使能書擅畫的隱逸文人能悠閒地遊冶於名山大川之中,盡情發揮書畫創作的怡情養性功用,在江蘇蘇州地區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吳門畫派」。
明代在江蘇嘉定地區,嘉定派的創始人朱鶴(松鄰)及其子朱纓(小松)、其孫朱稚征(三松),與朱氏並稱朱沈的竹雕刻名家沈大生,都是能書擅畫多才多藝的竹雕刻家,創造出竹雕刻的立體書畫藝術。酷愛藝術的富商、地主、官宦、收藏家,以及士大夫紳士,也形成一個贊助階層,為藝術家提供各種有利條件,如財力資助、收購、結社交友、宴請雅集、品賞名作、遊園觀景、聘請入幕、推薦提攜等等。藝術家參與這些活動,不僅開擴了生活視野,加強了藝友交往,增進藝術修養,陶冶審美情操,也提高了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在諸多有利條件帶動下,造就了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雕刻藝術嘉定派竹雕刻。
四、同時期相關竹雕刻工藝派別與技法
竹雕刻發展到明中期後,才成為一門藝術,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竹雕刻融人了中國傳統文人雅士之中。與當時竹刻藝術發源地嘉定、金陵等地區,周邊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有密切的關聯。明成化至嘉靖年間(1465–1566)文人雅士與書畫家大都集中在太湖沿岸地區,尤其是以文化名城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更是成為全國文人聚集與繪畫中心,並出現許多傑出的畫家如沈周、文徵明等,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吳門畫派」。明中期以後在竹雕刻領域中很多為竹人兼畫家,不但自擬畫稿而且還自操刻刀,以刀代筆以竹為紙,充分發揮能書詩善繪畫的特長,將畫法巧妙地融人到竹雕刻藝術之中,從而使繪畫與竹雕刻更加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對竹雕刻藝術的形成與日臻完善起了積極正面的推動作用。如嘉定派的創始人朱鶴(松鄰)及其子朱纓(小松)、其孫朱稚征(三松),與朱氏並稱朱沈的竹刻名家沈大生,清早期竹雕刻名家吳之璠、周芷巖……等等,都是能書擅畫多才多藝的竹雕刻家。
明末清初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與蓬勃發展,同時竹雕刻藝術也隨之蓬勃發展。除在以嘉定為中心的鄰近地區蓬勃發展以外,周邊的金陵等地區也出現了雕刻技法迥異於嘉定派的新流派。竹雕刻因地域傳承與風格不同,就形成以地名與技法來區分特色,竹雕刻流派一詞最早出現於文獻,為清金元鈺(號堅齋,清嘉慶年間人1807 年前後)68著於清嘉慶年間的《竹人錄》,書中記載:
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濮仲謙,一始於吾邑朱松鄰。
書中更記載:
吳郡金陵多巧工,獨此非嘉定人不能傳其法。
金紹坊(號西厓1890–1979)直接在《刻竹小言》書中指出流派稱呼的原由:
由來言竹刻源流,每依作家地域,分嘉定、金陵兩派,其說始自清金堅齋。……明中葉以前,未聞有以刻竹名者。自正德、嘉靖以還,乃有三朱及李、濮。三朱嘉定人,李、濮金陵人,所謂嘉定、金陵兩派,以此分焉。……。明代竹人,三朱、李、濮外,自具面目,允稱巨匠者,尚有張希黃。……竹刻自明代中葉起,名家輩出,形成專門藝術。此時彫法,大體有三:以深刻作浮彫或圓彫之朱氏刻法;以淺刻或略施刀鑿即使成器之濮氏刻法;以留青為陽文花紋之張氏刻法。
金西厓認為嘉定三朱竹雕刻技法,與淺刻兼略施刀鑿技法的金陵濮澄(濮仲謙),及推出青筠五色之留青陽文的張希黃為代表,按竹雕刻家地域與技法之別,遂有嘉定派、金陵派、留青法三大流派之分。三大流派以嘉定派為明清時期竹雕刻藝術的主流,人才輩出且影響甚為深遠。
(一)、嘉定派
嘉定竹雕刻自「嘉定三朱」創導朱氏雕刻技法,奠定嘉定竹雕刻技法的基礎與總體風格以後,受地域傳承影響,嘉定地域內人士,或家學相傳,或師徒授受或衣缽相承,或意趣相投,承襲者眾多,而且非嘉定人不能傳授此技法。嘉定竹雕刻自開派後,有一批專業藝匠,世代相傳,師徒或兄弟相承,以此爲業。故有利於技藝的傳承和不斷精進,也促成了竹雕刻理論的創立和發展。
因此嘉定竹器,形成具地域性的獨特藝術風格。繼「嘉定三朱」之後湧現了一大批雕刻名手,較為突出的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與沈兼叔侄、吳之璠、封錫爵(字晉侯)、封錫祿(字義侯)、封錫璋(字漢侯)兄弟、施天章、周顥、蔡時敏等人。
嘉定竹雕刻以技精藝巧享譽天下,精於深雕細刻,擅長圓雕、高浮雕和透雕,也兼善陰刻、留青陽文等各種雕刻技法。技藝巧奪天工,作品精美絕倫,爲後世所難於超軼。品種以筆筒、香筒、臂擱、杯、盒、水丞、筆洗、筆格、如意和竹根人物動物等案頭擺件爲主,其他品類亦繁備而無所不包。竹雕刻內容以仙佛仕女、歷史人物、靈獸珍禽、松竹梅蘭、山水風景等傳統題材爲主,中國傳統特色濃厚。
(二)、金陵派
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蘇省江寧縣。相傳戰國時代楚滅吳後,指出東南蘊含王氣,故楚王就埋金以鎮之,此地便名為金陵。金陵數度更名,且時興時衰,但歷代文人雅士每每喜稱之為金陵。明萬曆年間(1573–1620)周暉(1573–1620前後)暢談南京種種的筆記,即名之為《金陵瑣事》與《續金陵瑣事》;金元鈺在《竹人錄》書中也稱之為金陵,故論述明代南京地區的竹刻時,仍以金陵為名。
褚德彝(1871–1942)在《竹人續錄》〈竹刻脞語〉中認為:「淺刻始於明之濮仲謙、李文甫,後來揚州人多效之」。由於金陵派在製作風格上,不事精雕細琢只略施刀斧與淺刻的特色,與嘉定朱氏「高」、「深」、「透」的風格不同,又因他住在金陵,隨即就按竹刻風格將竹刻分成兩派,即金陵派和嘉定派。金陵派竹雕刻代表人物為李耀、濮澄、潘西鳳。
(三)、留青法
竹器雕刻是中國傳統工藝中的奇葩,可以融入雕刻、書畫、詩文、印章、造型於一體,既有把玩價值,又有欣賞價值。在竹雕刻藝術的發展中,形成了各種獨特的表現技法,留青便是其中技法之一。
留青法,所謂「青」是指竹幹外皮的青筠,俗稱「竹青」。只有薄薄的一層包在竹肌的外表;一般竹雕刻總是將這一層竹青削去,而在厚厚的竹肌上雕刻,使在竹肌單一的色調中產生深雕、淺刻、鏤空的變化。若是將竹青留下來,就稱為「留青」。竹青選用深山冬竹,經防黴防蛀處理,成品表面光潤。竹青細滑如玉,竹肌有一絲絲的纖維紋;竹青筠色淺,年久則呈微黃﹔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褐,色如琥珀。留青利用竹青筠與竹肌這種色澤和質理上的變化差異對比。
日本正倉院藏唐代樂器雕竹「人物花鳥紋尺八」竹樂器,就是採用留青技法,器身佈滿留青雕刻紋飾,達到呈現主題的藝術效果。另潘西鳳也有一件留青作品傳世,是上海博物館藏「幽菊竹石筆筒」。明清時期留青陽文竹雕刻代表人物有:于倩、尚勛、張希黃。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