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浮雕一般指經過壓縮處理的浮雕中,從起位線到浮雕面的單像厚度與實物厚度之比約在十分之一內的一種浮雕。竹器淺浮雕通常指圖案紋飾陽文雕刻之高度,低於高浮雕,而又高於薄地陽文。淺浮雕又包括金元鈺所謂的薄地陽文,因金元鈺所指的薄地陽文乃是吳之璠擅長的雕刻技法,按竹子浮雕高度一般略低於淺浮雕,應可納入淺浮雕範圍較名符其實。淺浮雕需鏟去較多之竹地,才能留出凸起之圖案紋飾。鏟多鏟少有高有低,交錯掩隔,才能分出遠近,產生層次感,這是明清一般淺浮雕之刻法。


    


        近人金西厓(18901979)認為淺浮雕或薄地陽文要刻的精美傳神,需具備繪畫素養:


……若吳魯珍之淺浮彫,則景物主題之外,任其光素,但主題上則有微妙之坳突起伏。故淺浮彫之畫稿,余以為非刻者自為之不可。以畫景不在同一平面上,不能一次畫成。安得有畫家隨時在旁,為搦管作稿耶?刻者布局既定,宜先作完整之畫本。倘係圓形器物,若筆筒等,直須畫在紙筒模型上。彫件只能先將最高一層畫好,以後刻到某層,再畫某層。采用隨鏟、隨畫、隨刻之法,方能竟功。三朱、兩周及吳魯珍等刻高淺浮彫皆極精工,固知其非兼擅繪事,不能勝任也。


 


        薄地陽文一詞,出現在清金元鈺(1807 前後)所撰《竹人錄》,中記載吳之璠所擅長的淺浮雕技法:「所製薄地陽文最為工絕」。近人金西厓(18901979)指出一般通稱的薄地陽文名詞有二個意義:


薄地陽文,此名有二義:一指吳魯珍所刻之淺浮彫,其刻法淺於明代之高浮雕,故金堅齋創薄地陽文一稱以名之。一指較魯珍之淺浮彫更為低淺之陽文。清代晚期以來,高淺浮彫,均瀕絕迹,如有陽文,多為隱起甚微者,刻者乃借薄地陽文一稱以名之。故近人所謂之薄地陽文,實較金堅齋原來所指者,更淺更薄。


 


        吳之璠所作薄地陽文也是淺浮雕的一種,然別具面目;花紋僅微微凸起些,花紋以外的竹地只薄薄減去一層;紋飾輪廓雖以陽文雕刻,而細部則配以陰文雕刻。吳之璠明畫法工構圖,善用人物之遮掩壓疊,能分遠近生層次。故雖在浮起極少的有限高度上,甚至在高低相同的表層上,也能處理成有透視之深度,效果並不遜於高浮雕,這是吳之璠運用「薄地陽文」技法最高超之處。


   


        吳之璠薄地陽文的特色,是將圖案紋飾以外之全部竹地,或鄰近圖案紋飾四周之竹地薄薄刮去一層,留下略凸出於竹地微微高起的圖案紋飾,然後在圖案紋飾上修飾雕刻。


   


        漢畫像石每將花紋以外之石地,薄薄減去一層,以顯現圖案紋飾,人或稱之為「減地法」,薄地陽文與減地法彷彿相似。薄地陽文名雖是陽文,其中又有陰刻;不僅如此,薄地陽文之刻得好與否,還需看其陰文刻得如何;陰刻與陽雕需相輔相成,陰刻與陽雕通常不宜單獨使用。


   


        嘉定派淺浮雕與薄地陽文代表性作品有:明朱纓「竹雕歸去來辭圖筆筒」、明秦一爵「淺浮雕美女讀書圖筆筒」、清沈大生「竹雕庭院仕女圖筆筒」、清王易「竹雕滾馬圖筆筒」、清吳之璠「竹雕松蔭迎鴻圖筆筒」、清吳之璠「竹雕花卉筆筒」、清吳之璠「竹雕倚松圖臂擱」、清吳之璠「竹雕對弈圖筆筒」、清吳之璠「竹雕靜聽松風圖臂擱」、清吳之璠「雕竹牧馬圖筆筒」、清朱文友「竹雕和合蓮瓣圖筆筒」、清朱文友「竹雕孤山放鶴圖筆筒」、清封錫璋「淺浮雕撫松圖筆筒」、清王幼芳「竹雕風竹圖臂擱」等作品。這種多層次淺浮雕與薄地陽文的雕刻技法極難,比多層次的高浮雕更難,盛行於明代與清早期,後來嘉定地區這類作品不多。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