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陽文也稱皮雕。所謂「青」是指竹幹外皮的青筠,俗稱「竹青」,只有薄薄的一層包在竹肌的外表;一般竹雕刻總是將這一層竹青削去,而在厚厚的竹肌上雕刻,使在竹肌單一的色調中產生深雕、淺刻、鏤空的變化,若是將竹青留下來,就稱為留青。留青技法將紋飾以外的竹青薄薄的削去露出竹肌,只留下需用的竹青高起為花紋,竹青細滑如玉,竹肌則有一絲絲的纖維痕;竹青色淺,年久則呈微黃色,竹肌年久日漸深褐色;利用竹青與竹肌兩者在色澤、質理上的差異對比,達成浮現主題的效果。印文中,凹下的字稱為陰文,凸起為陽文,因此利用竹的的青筠淺浮雕出圖案來,便稱為留青陽文。


   


        留青陽文雕刻圖案紋飾,在竹青中極富變化,因青筠可以全留、可多留、可少留、可不留的差別。留得愈少愈薄,竹肌的顏色愈外泛,故可藉全留、多留、少留、不留,而生褪暈分層次;明暗濃淡因景而施,於是變幻詭譎,而色彩紛呈宛如墨分五色。


   


        留青技法種類很多有:留青陽文、留青陰文、全部留青、局部留青。留青陰文是留出一塊竹青,在竹青面上雕刻的紋飾仍是陰刻;全部留青是運用竹青留厚留薄,而生褪暈分層次;局部留青只是在一個竹器的局部搭配留青。明朱纓代表性作品「劉阮入天台圖竹雕香筒」,則運用局部留青、高浮雕、透雕、淺刻、等多種技法,呈現多層次藝術效果。一般常將留青技法稱為留青陽文。


   


         嘉定地區留青技法代表性作品有:明朱纓局部留青作品「劉阮入天台圖竹雕香筒」、現代王樂平「留青山水人物筆筒」、現代張偉忠「留青水仙插屏」、現代蘇玉蓉局部留青作品「淺浮雕玉簪花臂擱」、現代蔣玉銘「留青書法《石渠記》插屏」等作品。


    


        留青陽文傳世品明清時期很少,目前較早作品有: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明末于蒨留青陽文臂擱;清張希黃與尚勛均以擅長留青陽文技法而聞名,但生平或活動地區都不詳,無法確認是否與嘉定地區有關連。民國時期江蘇常州的徐素白(19091975)、浙江南潯的金西厓(18901979)、江蘇蘇州的支謙(字慈盦1904 生)等名家均擅留青陽文技法,風潮所及現代嘉定地區竹雕刻家很多擅於留青陽文技法。薄地陽文與淺浮雕盛行於清初,以王易、吳之璠、朱文友等人雕刻技法最為高超。到了清代晚期淺浮雕也稱為薄地陽文,但一般技法不高,無法有效呈現分遠近生層次的效果,傳統善用之遮掩壓疊,能分遠近生層次的薄地陽文幾乎瀕臨絕跡。


   


       高浮雕與深刻兼及透雕,是嘉定三朱「高」、「深」、「透」傳統的雕刻技法,加上立體圓雕技法,為嘉定地區獨具藝術風格的三種雕刻技法,明至清初嘉定地區竹人大多擅長這些技法,嘉定派竹雕刻最具代表性的雕刻技法,對中國竹雕刻工藝産生深遠的影響。清後期竹雕刻技法致力於表現書畫之筆情墨趣,都趨向淺陰刻與淺浮雕,高浮雕、深刻兼及透雕漸少,到了清末,幾乎瀕臨絕跡。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