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黃」即竹之內皮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由於採取竹黃片方式也稱為「翻黃」,故竹黃工藝又稱為「翻黃」;又因將竹黃黏於器胎上,也被稱為「貼黃」;此外清宮中常稱竹黃工藝為「文竹」。


   


        竹黃工藝是以大型的楠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材料,經過鋸子鋸除竹節成筒狀,用削刀削去竹青與竹肉,留下如厚紙般薄的筒狀竹黃片,最後劈開一縫,竹黃筒劈開後,先用火鉗挾住竹黃筒,在火上燒烤一分鐘左右,再用挾子挾住,將竹黃展開燒烤成竹黃片,用時將背面(非竹黃面)鉋平,就完成竹黃片的取材。


    


       竹黃片是用來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材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楠木、柏木、杉木、紅木、烏木和黃楊木等。尤其是黃楊木,其色澤與竹黃近似,質地細膩是上等的珍貴原料,清宮中的竹黃器常以黃楊木為器胎。一般先用這些木料做成各種形狀的器物,然後在器物的表面貼上竹黃,有的因為裝飾紋樣的需要,要貼上兩至三層竹黃。所刻圖案紋飾有彩花如意、連瓣勾蓮、回紋、雷紋、山水人物和花鳥等等,銜接緊密,接榫鬥角似無榫為,紋飾精巧美觀,宛若天然而成。


   


       竹黃工藝的歷史並不久遠,徐珂(18691928)編撰《清稗類鈔》記載:


至於翻黃器皿,如几榻屏障之屬,愈出愈奇,則亦創自乾隆南巡時也。


   


       竹黃器早期為福建上杭、湖南邵陽地區工匠所生產製造,製成的器物有匣、盒、盤、文具,器物表面呈鵝黃色,清淡幽雅,大多為光素,很少有紋飾。後來工匠將貼黃技術加以改進,在器物貼黃的表層輔以精美的紋飾,使之產生圖案紋飾的藝術效果。自此,竹黃工藝的聲譽日漸提高,竹黃製作品種越來越多,紋飾也越來越精麗豐富,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昇。到清代晚期時,竹黃工藝發展迅速,湖南邵陽、福建上杭、江蘇嘉定、浙江黃岩、四川江安等地均以製作竹黃而著名。


     


       嘉定地區有關竹人製作竹黃器文獻著錄主要有:張雲棟(1871)撰於《竹人錄》〈附錄〉、民國陳傳德修《嘉定縣續志》、呂舜祥(1954)撰《嘉定的竹刻》等之記載。張雲棟撰於清同治十年(1871)在《竹人錄》〈附錄〉中有時大經善製竹黃器物記載:


大經,炳南之次子也,字甫堂,其刻陰陽文山水,悉遵前人規矩,得清勁酒落之致,尤擅花果、酒杯、貼簧之屬,為插屏、聯對、珠盒、翎筒、圖章、都盛盤,及閨媛奩具始創貼簧,追前人所未及。楹、帖、琴、劍諸品,俱極工巧精雅,特創一格,後生可畏,時與張學海稱兩美云。


   


       時大經能作竹黃器物,種類有插屏、聯對、珠盒、翎筒、圖章、都盛盤及閨媛奩具等。時大經兒子時湘華,也擅於製作竹黃器。張學海是清晚期嘉定地區,能利用竹根莖雕製作立體作品的名家,張學海的孫子張宗衛則以擅作竹黃器物出名。時大經創設文秀齋,張學海創設文玉齋,韓玉創設雲霞室,皆開店營業。由於韓玉(字琢成)製作的竹黃器頗受歡迎,嘉定竹刻作坊遂爭相效仿。嘉定地區竹刻作坊製作竹黃器物種類繁多,從初期的插屏、聯對、朝珠盒、翎筒、閨媛奩具等等,進而發展出名片盒、香菸盒、果盒、茶葉盒、相片框等等。463


   


       張鴻年(爾延)於民國十一年(1922)在〈竹人錄跋〉中記載:


吾疁刻竹名播海內,清季道咸以後漸尚貼簧,本意浸失。業者列肆以營生,則竹賈而非竹人矣。光緒初張學海年七十餘,獨能以竹根雕刻大件人物,生氣翼翼深得鄉先輩刀法,學海歿而此法遂成廣陵散矣。


   


       民國陳傳德修《嘉定縣續志》〈物產〉竹刻條記載:


竹刻為藝術上精品,吾邑最負盛名,其為他處所不能媲美者,則為刀法。普通所用以刻字者為單尖劈厚約分許,面削其一面其口平以角尖入竹,名曰行刀,而復以圓刀還之,則為圓柱形,削其一端為斜面狀而圓其鋒,故所入處其底不深而平。此其為用能恰到好處,而字體之結構及轉折之恣態,均能與書者相脗合,無牽強之弊。閩湘各地亦有竹刻者,然較之吾邑終不能及,即無此刀法也。訖於清季作者漸稀,數典忘祖漸失真意,佳品幾不可復覩,苟得有力者起而提倡之,則斯業之幸也。


     


       嘉定地區竹雕刻工藝,到了清晚期開始朝竹黃工藝方面發展。


        嘉定地區竹黃工藝最大特色是能融入傳統竹雕刻技藝,巧妙運用傳統雕刻技法,圖案紋飾精麗豐富,成為嘉定地區竹黃工藝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人們的推崇與喜愛,是其他地區竹黃工藝所不能媲美的。福建、湖南省等地雖然也有竹黃工藝,因缺少嘉定地區傳統竹雕刻技法,終不能與嘉定地區相提並論。


   


        嘉定地區竹黃工藝對傳統竹雕刻工藝,產生很大的影響,清晚期嘉定地區的竹黃製品種類越來越多,竹雕刻業逐漸崇尚竹黃工藝,竹黃製品漸漸取代傳統竹雕刻工藝的趨勢,造成本意浸失,竹刻作坊因為專作竹黃器物,致使傳統竹雕刻技法也有失傳之虞。後來所製作的竹黃器物因燥溼易裂,不足以珍藏,而漸漸沒落,有人認為這是數典忘祖漸失真意的作為。清末民初,竹雕刻業者開店營業,則被稱為「竹賈」而非「竹人」。


 


      博物館傳世的竹黃器物幾乎都是無款作品,目前尚無確實可信嘉定地區竹人作品,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貼黃仿攢竹方筆筒」為範例,作為竹黃工藝之說明。筆筒高:15 公分,口徑:12 公分,足徑:12 公分,器型方正,貌似用多根方竹攬聚而成,但實為先製木胎,分刻竿節,再一一黏貼竹黃,始能成器。故其表裏雖只覆蓋黃片一層,雕飾亦甚簡,而耗工實鉅。尤以並比之竿,起伏之節,最難使其嚴密熨貼,泯無痕跡,故可謂於樸質中見奇巧。


 


 


 


 


六、 雕刻工藝派別技法之差異與融合


   


       明代竹雕刻工藝主要派別有:「嘉定三朱」的寫實派與金陵濮仲謙的自然派兩種風格。金陵派風格是以淺刻或略施刀鑿,使之成器的雕刻技法為主,以淺刻、簡刻為主要特徵。這種雕刻技法雕鏤不深,表面略加刮磨,卻古樸有味,雖看似寥寥幾筆,卻意境深遠,有濃郁的文人氣息。雕刻時善於因材施工,不作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成器。


   


       金陵派最具代表性人物有:濮澄與潘西風。濮澄的傳世作品很珍稀,雖然許多竹雕刻上都有濮澄名款,但大都是雕工繁瑣或題材庸俗者,也有人在無款的舊竹器上偽刻濮澄的姓名。潘西風的傳世作品較多,擅長圓雕、留青、陰刻等多種雕刻技法,能以陰刻技法再現書畫之神韻,也能以留青技法表現花卉之自然情趣,潘西風最精的還是淺刻,以不事刀斧之技,巧奪天工之作聞名。


   


       嘉定派明代與清代前期是以深刻兼透雕、竹根立體雕刻(圓雕)、多層次高浮雕、多層次淺浮雕(薄地陽文)、陷地淺刻與陷地深刻(陷地陽文)等雕刻技法為主,表現精雕細琢的寫實藝術風格。清代後期在清周顥之後,盛行以低而淺的陰刻與淺浮雕等雕刻技法為主,表現筆情墨趣的寫意藝術風格。


   


        留青技法出現年代很早,日本正倉院藏唐代樂器雕竹「人物花鳥紋尺八」竹樂器,就是採用留青技法,器身佈滿留青雕刻紋飾,達到呈現主題的藝術效果。清尚勛、張希黃……等人均擅長留青技法,以張希黃留青技法最精湛,張希黃運用竹筠之妙,則在極薄的竹皮青筠上,用全留、多留、少留、微留或不留等多種技法,來體現竹皮青筠深淺濃淡之變化,使畫面在極薄的竹皮青筠上,達到明晦濃淡的色階,顯示出豐富的層次感。


   


       嘉定派早期已出現採用局部留青技法,明朱纓代表性作品「劉阮入天台圖竹雕香筒」,運用局部留青、高浮雕、透雕、淺刻、等多種技法,呈現多層次藝術效果。清中期竹雕刻名家周顥擅長多種竹雕刻技法,常用的技法之一,陰刻與簡刻技法,作品如「竹刻枯木竹石圖筆筒」與「竹刻仿倪瓚山水圖筆筒 」,與金陵派的竹人濮澄與潘西風擅長的淺刻與簡刻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金陵派潘西風擅長多種雕刻技法,也擅於嘉定派的圓雕技法,作品如「竹根雕香爐 」與「圓雕三足香爐」,也擅於留青技法,作品如「留青幽菊竹石筆筒」。


  


       留青技法名家尚勛作品有:採用留青陽文技法雕刻的「留青載鹿浮槎圖筆筒」,和採用嘉定派所擅長淺浮雕技法雕刻的「竹雕載鹿浮槎圖臂擱」,兩件「載鹿浮槎圖」作品題材相同,且用不同的雕刻技法來表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中期「竹雕牧牛圖筆筒」,作品高:14公分,口徑:9.97.6 公分,底徑:12.19.3 公分。筆筒隨竹形雕刻而成,圖面由水牛、老樹、牧童與小牛組成。牛頭採用圓雕,牛身與樹幹、牧童與小牛採用高浮雕,樹葉採用留青陽文。該竹雕刻作品以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留青等技法結合進行雕刻,集嘉定派與留青竹雕刻技法於一器。可見清中期時各流派竹雕刻技法,已發展到彼此互相交流且能融合運用,促進了明清竹雕刻藝術向全面發展的新風貌。


   


        竹雕刻器物,有一器物使用兩種或是多種雕刻技法,如人物圖案,通常用高浮雕,背景花木可用陰文深刻或淺刻;也可以人物圖案用高浮雕,近景用淺浮雕,遠景用陰文淺刻。山水雕刻技法,近景樹木雅石用高浮雕,中景山巒花木用淺浮雕,遠山用薄地陽文。雕刻花卉魚蟲如牡丹花、月季花等,花朵可用留青技法,枝葉則用一般陰刻紋飾;或花葉也用留青技法,葉筋正面為陰刻紋飾,葉筋背面為浮雕。刻折枝花果,樹枝可用陰文深刻,花葉可用陰文淺刻,果實則選用薄地陽文。雕刻技法千變萬化不勝枚舉,同一竹器採用各種不同雕刻技法,一是為分遠近,一般而言,近景刻痕多深於遠景,但也並非不可變通;一是為表現不同之質感。葉之陰陽向背,色澤有差別,而且正面葉筋,常不及背面顯著,所以可用不同雕刻技法來表現,為呈現層次感。物體相鄰在一起,如雕刻技法又相同,容易淆混,故採用不同的雕刻技法來區別。在圓雕作品中,常常為了器形或紋飾的需要,必須交錯運用陰刻與陽雕技法,如人物立雕的髮絲、鬍鬚、衣褶等等可用毛雕或淺陰刻,五官手足可用浮雕。


   


       竹黃工藝較重在竹黃片的取得,竹黃片如厚紙般薄,竹黃片上圖案紋飾的雕刻,較宜使用陰刻或偶用淺浮雕技法。概括而言,竹器可運用多種雕刻技法以求變化,雕刻技法僅用單一技法時,容易呈現單調呆板,雕刻時多種技法若能巧妙運用,融合變化得宜,較易顯現出遠近,使層次分明,圖案紋飾更能綺麗多姿。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