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92戊辰(1928)劉雨岑畫粉彩花鳥圖長頸瓶(高28.5 腹徑12.7 底徑8.2公分) -2014.6.20購自網拍
劉雨岑生平及瓷畫鑒定
劉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紀最輕的一位,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享年65歲。年少時就讀於江西省立甲種陶瓷工業學校,系潘勾宇之弟子,曾參與創立“瓷業美術研究社”,並為王琦之義子。1949年前,先後在“浮梁縣立陶業學校”、“珠山國瓷藝專”、“東方藝專”等校任教。1949午後曾任江西省美協副主席、景德鎮市美協主席。1956年,在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供職。1959年,由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劉雨岑的陶瓷藝術成就,得到了我國著名戲劇大師田漢的稱頌。
筆墨(料)特徵
劉雨岑以畫花鳥著稱,不局限於專畫某物,畫路較廣,存世之作較多。20世紀30-40年代的花鳥畫,傳統風格突出,50-60年代的作品融入了裝飾性特點,目前模仿品以30-40年代作品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劉氏花鳥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早期作品,多以兼工帶寫的手法完成。畫面嚴謹,清麗韶秀,禽鳥的用筆尤為精緻,有的接近工筆一路。畫花葉時卻能稀處補枝,密處綴英,葉子的深淺、濃淡、枯濕等,力求生動有變化、有韻味,設色秀逸,處處可見匠心。
二是20世紀50-60年代作品寫意性較強,畫面更簡練。如50年代畫于景德鎮陶研所的花鳥四方筆筒(參見書中作品610頁—611頁),畫面構思精巧,筆法寫意,花鳥和蔬果筆墨纖秀工致,格調清新雅致,有任伯年遺風。另外,他在50-60年代的作品,還特別注重畫面與器形的結合,其中不少畫面是畫於“開堂子”裏面。
三是劉氏畫禽鳥的靈動性特點顯著,精細之中不刻板,筆情墨趣頗足,又能較好地把握粉彩料色的肌理變化,用以表現禽鳥茸毛的質感。如20世紀40年代所畫的《暖春圖》(參見書中作品596頁-597頁),畫面中心繪一窩小鳥嗷嗷待哺,鳥的茸毛惟妙惟肖。還有《竹籬麻雀圖》中的三隻落籬麻雀,顧盼生姿,以工筆手法表現得細微生動,意趣渺遠,妙詣獨到。而模仿品的筆法稚嫩、潦草、浮躁。劉氏筆墨之精妙,絕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如以模仿品與書中》劉氏作品真跡對比(參見書中583頁一657頁作品),以上幾點一睹自明。
從設色來看,一是花朵雙勾填彩,敷色嬌美鮮麗,葉子正側疏密有變化,色彩豐富,勾勒挺勁;二是秀石以扁筆斧劈皴表現,敷染淡青,講究冷暖;三是與主畫面相配的數朵閑花、幾片竹葉以及隨風青草,總是略施淡彩,以求傅色典雅、清新、明淨,達到輕拂丹青、以素淨為貴的畫境。而模仿品設色平板,染色少精妙層次變化,特別是色彩的冷暖過渡,不具漸次之微細變化。
另外,劉雨岑創立了“水點桃花”技法,畫花時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劉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筆墨技巧,他嫺熟地運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點,在堅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現出繪畫藝術的韻致。他在文中寫道:“記得過去,我在瓷上表現桃花時,由於對料性掌握得不夠,以玻璃白摻染洋紅點出桃花,燒後成色發烏,後來經過反復試驗,採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紅點出的辦法,才得出國畫桃花的效果來。由此可見,要用祖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畫,來裝飾最具有優良傳統的瓷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作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除了要對料性、對瓷畫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之外,還必須熟諳國畫用墨用色的技法。”劉氏畫桃花風格獨特,技巧孤絕,是鑒別其作品真偽的重要依據。
題識印款
劉雨岑的書法結體平穩,意度雍容,以行書題款,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雨城”、“劉雨岑寫”、“澹湖漁劉雨岑寫”或長題款“澹湖漁劉雨岑寫於珠山覺盒暖風和窗下”、“澹湖漁劉雨岑寫新羅山人大意於珠山覺盒之南軒”等。
常見印款為:“玉成”、“雨城”、“雨岑”、“平氏”、“竹”、“人”等。
劉氏20世紀50-60年代的作品,好用“竹”字印,王錫良先生曾問何故,劉曰:“吾好竹,竹字寫成印章好看,就此而已。”曾有人對此不知,錯認“雨”字,此印與劉氏姓氏無關。
劉雨岑先後用過“劉玉城、劉雨城、劉雨岑”三個名字。從其作品分析和其子劉平先生回憶,“劉玉成”是劉氏父母所取原名,主要用於就讀江西省立甲種陶瓷工業學校之前和就讀期間;陶校畢業後到景德鎮畫瓷初期用“劉雨城”;20世紀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並用“劉雨城、劉雨岑”: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只用“劉雨岑”。把握劉氏姓名沿用的年代,在鑒定其作品時,是斷代的重要依據。
作者:劉楊 文章出處:"珠山八友”-江西美術出版社-耿寶昌、秦錫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