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格銅鎏金錘鍱鏨刻鳳紋龜足桃形盒( 7.2 9.5 8.9公分)



















 















 


 


 


下載網路-  鎏金鳳鳥紋六曲銀盤(1.5口徑16.3cm)-1970年陝西西安市何安村唐代窖藏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 銀鎏金鳳紋葵口盤北京中拍2007120日估價¥80,000




 


 


 


下載網路-唐 鎏金龜紋桃形銀盤(1.2直徑12.312.8釐米,重146)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唐(932年)純金龜心荷葉碗(420mm直徑1480mm276)




 


 


 


 


下載網路-唐代鎏金銀盒-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下載網路-唐雙獅戲球紋金花銀盒-安徽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唐銀鎏金鳳紋大盒-1982年江蘇省丹徒縣丁卯橋唐窖藏出土




 


 


 


下載網路-唐代   鸚鵡紋海棠形銀盒




 


 


 


下載網路-唐 雙鳳銜綬帶紋銀盒




 



 


下載網路-唐 鴛鴦葡萄紋銀盒



 



15-380.一件唐風格銅鎏金錘鍱鏨刻鳳紋龜足桃形盒的收藏(102.7.27)


  


    此次的賣家原先是經營禮品業的藏家,十幾年前開始玉市擺攤業餘性質販賣以前舊藏,每週六從北部南下臺中市公園路擺攤。他攤位所展示以現代玉件及印石為主,在早期偶爾會帶來幾件老件玉器及篆刻印石。認識十幾年來早期曾買過幾件玉件及印石篆刻,但近年前雖然每週會經過其攤位瀏覽其桌上貨色,從未見過入眼文物,已經很多年未曾交易過。


 


   (102.7.27)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快結束前逛到其攤位,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文物,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的,最後在後方角落發現這件鎏金桃形盒,看金光燦爛,造型特殊。就拿起來上手詳細加以檢視:


1.造型: 7.2 9.5 8.9公分。為桃型,分上下兩半,以三隻烏龜為底足。盒的用途很廣泛,一般形體大的盒多用於盛放各種藥物,茶,香料和其它貴重物品,形體較小的則主要用於盛放化粧品。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中七個大銀盒就分別盛有鐘乳石,丹砂等古代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藥物,同時也是煉丹原料。此桃型盒不大也不算小,可能是焚香用香盒或梳妝裝香粉用盒。


2.刻工紋飾:此盒上蓋以錘鍱鏨刻三隻鳳凰嘴銜枝,雙翼高展,足蹬地,作欲飛狀,自然生動,把欲飛的剎那間的動作刻劃得淋漓盡致。盒蓋邊沿鏨刻纏枝卷草紋飾一周,地紋為魚子紋。盒底部以錘鍱鏨刻三隻爬行烏龜為底足,盒蓋邊沿鏨刻纏枝卷草紋飾一周,地紋為魚子紋。表面鎏金除少部分氧化成褐黑色,全器熠熠生輝。鳳凰及烏龜及纏枝卷草紋飾,是唐代金銀器常見紋飾,古人認為鳳凰是高貴象徵,烏龜是長壽的象徵。看此桃型盒紋飾及雕工細緻流暢,有唐代典型風格。


3.材質:看外表鎏金光澤燦爛,本來心想應是常見的銀質鎏金才是,不料打開盒蓋,裡面卻是紅銅底材質,上面附著一層銅綠鏽。


4.皮殼包漿:


   此盒表面鎏金除少部分氧化成褐黑色,全器金光燦爛,應是古法鎏金技法,而非現代電鍍技術。氧化褐黑部分自然有層次感,在死角生細微銅綠鏽,不像現代作舊。以放大鏡檢視盒外表面,有老件使用所留下的碰擊及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


5.辨鏽:


   盒裡面是紅銅上面附著一層厚厚銅綠鏽,有層次感,相當堅實,以指甲摳無法去除。


    老鏽顏色有層次,鏽底有銅紅,較堅硬。新仿的鏽色比較艷,是用各種膠水調和顏料塗抹上去的,強度較低較鬆散,以指甲摳可輕易去掉,去除後以火燒之,會燃燒並産生帶有化工原料氣味的濃煙,真銹則無。放在水裡,真鏽會吸水,偽鏽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


6.聞味


   把銅器沾水以後用鼻子聞,新仿製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碱燒過的那種臭味、銅腥味。而老銅器一般有一種銅香味,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此桃型盒沒有銅腥臭味,有淡淡出土後的泥土香味。


 


綜合研判: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鎏金錘鍱鏨刻鳳紋龜足桃形盒,錘鍱鏨刻雕工細緻傳神流暢,其鳳凰及烏龜及纏枝卷草紋飾,為唐代風格。但材質為紅銅材質,唐代金屬器以金銀材質為主,到底是否存在銅鎏金器物值得懷疑?文物市場現代唐代金銀器仿品屢見不鮮,早在20幾年前就出現類似風格的銀或銀鎏金鏨花鳥紋高足杯及碗和碟盤等,初期雕工還算細緻,只是較呆板不夠流暢,材質還用銀質,後來漸漸粗製濫造,甚至用銅鍍金銀色。此桃形盒看外表鎏金及風化及綠鏽情形,應是出土老件,不會是近現作舊仿古,是否唐到代?則無保握,只能保守以清代來評估,若價位在合理範圍,是可以考慮收藏。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是唐代風格,但因是銅鎏金,而非銀鎏金,所以他判斷可能是清仿唐風格。是十幾年前在一同好友人家裡看中買進,銅鎏金一共4件一組,其中一件銅鎏金鼎爐前幾年被一同行買走,另外一對銅鎏金圓雕龍鳳擺在家中捨不得賣,這次只帶來這件。詢問其價位?所開價位為萬餘元,若以清代價位尚稱合理。我說這件雕工相當細緻流暢,若是銀質就更好,價位再高幾倍我都還可以接受。他表示這件如是銀質,價位就是後面要加個0,很久沒有跟您交易,若東西可以接受,價位可以再議,能回本即可。以前慣例都是八折價,此次下殺七折價,他爽約答應成交。


 


    回來上網找類似造型桃形盒及鳳凰和烏龜紋飾,並沒有找到類似桃形盒,有找到幾件唐代金銀鎏金器上有鏨刻鳳凰和烏龜紋飾,但並沒有找到唐遼宋有銅銀鎏金盒傳世或出土。此件鳳凰及烏龜及纏枝卷草紋飾,為唐代風格。但材質為紅銅材質,唐代金屬器以金銀材質為主,目前又找不到類似銅銀鎏金盒傳世或出土。以其外表鎏金及風化及綠鏽情形,應是出土老件,不會是近現作舊仿古,那會不會是清代仿唐風格?若是清代以紅銅製作鎏金陪葬再出土,是能符合其風化現況。但最大問題是唐代金銀器是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才不斷出土。最重要的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1982年江蘇丹徒丁卯橋在一處唐代居住址發現銀器窖藏及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三大批發現,出土大量唐代金銀器,世人才正式全面認識唐代金銀器,清代當時是不可能有仿唐代風格的金銀銅鎏金器。此件到底是否本就是唐代製品,或者承續唐代風格的遼代製品?只是正式出土的唐代蓋盒,都是等級較高金銀材質的皇室貴族用品,而此桃型盒是等級較次民間有錢人用品。尚請對唐代金銀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唐代金銀器皿中常見的製作技術有:


 


炸珠:取金熔化成液態,滴入溫水中,使之結成大小不一的顆顆金珠,即是炸珠技法。將這些金珠焊黏在金銀器表上,便是非常精美的裝飾,成線者即是連珠紋,成面者為魚子紋地。


 


捶揲:因金銀板一般都不會太厚,故質地較軟,方便形塑器形與裝飾。捶揲技法是以捶打的方式,將金銀板製作出「內凹外凸」的效果。簡單的器形可用此法直接打出來,而用在裝飾上則可千變萬化,所有物象寫實的立體感,均可以捶揲技術先作出物象的立體浮雕效果,再加以細部刻劃。


 


鏨刻:是金銀器細部刻劃時最常使用的技術,鑿刻工具有百餘種,端視紋飾需要,方法是以各式鑿頭工具鑿刻短線連成一線,或以圓鏨刀鑿出一個個小圓圈,布排整齊即成珍珠紋地,據說這項技術是唐代首創,後來也影響了其他地區。


 


鎏金:鎏金即是鍍金法,先秦時即已成熟,普遍使用在銅器上,而應用在銀器上則屬唐代最盛。在唐代稱為「金塗」、「鍍金」等,其方法是將水銀與金液融合,再將此溶液塗在銀器表面後入火,此時水銀遇熱會蒸發,於是黃金便牢牢附著在銀器器表,鎏銀技法亦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