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雲樵山人款(鄧渭)竹陷地陰刻花卉圖臂擱(23.5 6.8cm)




























 


 


個人舊藏-雲樵山人款紫檀陰刻花卉圖臂擱(25.2 5.8cm)
























 


 


下載網路-清乾隆 鄧渭作竹刻花卉臂擱(長22.8cm)-


北京保利200762日估價¥50,000至¥80,000







 


下載網路-鄧渭製花卉竹臂擱-


北京保利2009530日成交價¥24,640





 


 


下載網路-雲樵山人竹刻白菜小筆筒(13.9cm)-


福建省拍賣行2010-12-26成交價95,200






 


 


下載網路-清 雲樵山人竹雕白菜筆筒(H14 cm D9 cm)








 


15-310一件清雲樵山人款(鄧渭)竹陷地陰刻花卉圖臂擱的收藏(101.7.27)



此次為北部的業餘督信佛教的網拍賣家,在3月初向其購入6件竹刻臂擱後,3月底又陸續傳來6件竹刻臂擱照片供我參考。因之前所購6件中有老料後刻情況,告知其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希望這次能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當天立即寄還。後來賣家回覆-請先別匯款,收到喜歡後,再匯款或退即可。收到第二批6件竹刻臂擱檢視後,判斷為老件就全部留下。4/7又傳來3件竹刻臂擱及1件竹刻筆筒照片供我參考,並說明此次原藏家不願給予鑑賞期。由照片初步看,竹刻筆筒老化情況應為開門入清老件,落款也為清末竹雕名家,但詩文雕工不夠流暢俐落,品相又差,要價近萬元,當然不予考慮了。另外兩件竹刻荷蓮圖及竹枝圖臂擱,詩文及圖案雕工都不夠流暢俐落,落款又查不到出處,當然也不考慮。只看上一件松崖款竹刻竹枝圖臂擱,由照片看陰刻竹枝圖雕刻生動傳神,陰刻詩文字體流暢俐落,色皮為棕黃色,判斷為入清老件機會甚大。購入後詳加檢視應為清代中期某一“松厓”高士之作。五月份其賣場又陸續上拍一批竹刻臂擱,因三、四月份總計已向其購入13件竹刻臂擱,數量已不少,加上其要價已調較高,且原藏家不願給予鑑賞期,所購有老料後刻情況及年代僅為早期製作,所以暫停繼續購入,持續觀察其賣場。後來發現這兩件標題為---竹雕水仙花臂擱及竹雕蘭竹雙清臂擱,看陰刻俐落流暢生動傳神,初步由正反面色皮為棕黃,判斷應為入清老件。列入追蹤名單,發現並無其他藏家提問及購藏。到六月初其賣場清倉大拍賣,多數文物開始以100元低起標價拍賣。(101.6.12)上網拍搜尋網拍中,就看到這兩件原以高起標價上架竹雕臂擱已改為100元低起標價。(101.6.19)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進入其賣場,順利在預期價位內標得這兩件竹雕臂擱。收到後經詳細檢視符合原先所預期的老件竹雕。



(101.6.27)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文房百寶項目中,看到這賣家在前一天下午所上拍的這件標題---雲樵山人款花卉竹雕臂擱。網頁未說明年代,尺寸長23.5cm 6.8cm。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此件雖有拍攝所雕刻圖案局部放大特寫照片及臂擱斷面,所拍照片也算清楚,但照片解像力不足,仍無法借由照片放大觀察雕刻痕跡及竹絲斷面,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落款”雲樵山人”行書字體俐落流暢,為清中期竹雕名家鄧渭字號。陷地陰刻花卉圖生動傳神,也符合鄧渭風格技法。由照片看竹臂擱正面皮殼及背面竹黃顏色為棕黃色調,也符合清中期色皮特徵。但這幾年來文物市場常見到此種中小名家款陰刻臂擱仿品,原因較易仿,只要依原件圖片一比一去臨摹雕刻,陰刻難度低,露出破綻痕跡較小,再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就看不出新刻痕跡。其中有的以老竹器改製成臂擱或備料老件素面臂擱後加刻,其色皮與老件同無法分辨。此件網拍雲樵山人款花卉竹雕臂擱陰刻部份雖有黑色污垢掩蓋,但葉片及花瓣為陷地陰刻有大面積露胎為棕色,其色澤與色皮同,判斷並不像後加刻。其要價與其他竹雕臂擱同並未提高,之前向其所購十幾件竹雕臂擱多數為開門物超所值老件,只有少數為早期製品,並無新仿製品,認為此件最少也應為民初老件,不大可能賣新製品。於是提出議價成交,當天獲得同意回應,下標後結標匯款,第三天就收到。



檢視這件臂擱表面帶棕黃色澤,與照片相比較無色差,上下斷面為陳年污垢所掩蓋,看不出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花卉圖及落款行書陰刻痕跡也為污垢掩蓋,看不出新舊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再背面為污垢覆蓋相當骯髒,整體感覺相當污穢不乾淨,於是決定加以仔細清理。



此件外表污垢相當嚴重,判斷以較中性去污較弱的”碧麗珠”應無法去除,於是決定使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首先以”美國菜瓜布”沾 “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磨擦去除臂擱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臂擱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花卉圖及落款行書陰刻線條部分逐一刷乾淨,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霉劑”噴灑在臂擱背部,以牙刷來回刷洗污垢,發現整個褐黑色的污水流出,再以乾毛巾擦乾晾乾後。全器清理後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棕黃色光澤。


上手逐一檢視判斷: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此臂擱符合老件情況,在各處留下因年代老化嚴重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此臂擱在表面部分帶棕黃色調,判斷應為清中期年代。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


此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此臂擱在清理後在陰刻凹痕有留下陳年污垢,以鋼針逐一剔除。


5.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此臂擱蓮花圖及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較浮出,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


6.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此件臂擱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中期特徵。


7.看構圖


此花卉圖與鄧渭傳世竹雕花卉圖及蔬果圖風格符合。


8.看技法


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淺趨勢。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此件竹雕臂擱,採陷地陰刻技法,符合鄧渭傳世作品擅長技法。


9.落款


陰刻落款”雲樵山人”行書字體俐落流暢,為標準款。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條狀溝槽,應為原刻,非後加款。



綜合判斷


此竹陷地陰刻花卉圖臂擱,花卉圖花葉雕刻生動傳神,落款”雲樵山人”行書字體俐落流暢,為標準款。由正反表面色皮為棕黃,竹絲斷面的點明顯突出竹肉,以放大鏡觀察絲斷面的點褐黑色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符合清中期製品特徵。以上存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竹雕文物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鄧氏一門生平與活動情形


鄧氏一門是指鄧孚嘉、鄧士傑兄弟,與鄧孚嘉之子鄧渭等三人,鄧氏原為福建人氏,後來流寓至嘉定,鄧氏一門三人前後相承,從清前期雍正晚期至清中期乾隆中後期,在嘉定以竹雕刻聞名於世。鄧氏一門承先啟後有傳承有創新,到了鄧渭時以擅長「陷地陽文」技法和竹雕刻書法著稱,成為竹雕刻工藝史重要的人物。


清金元鈺撰《竹人錄》對有關鄧孚嘉、鄧士傑與鄧渭之記載:


孚嘉,字用吉,閩產也,流寓我邑。工畫山水,一邱一壑多自得趣,設色亦渾樸沖潤,所鐫折枝花最為工妙,其法直起直落,枝本比附而成,重花疊葉,薄似輕雲而映帶迴環,秀媚精雅。躁心人固未許問津也。年二十餘為織造某公所賞,家居日少,卒年僅四十九。弟士傑,字貫倫,長於硯山水人物,不亞於蔡時敏。子渭,字得璜,號雲樵,善鐫印章、筆筒、秘擱,行草得羊欣法度。




鄧孚嘉,字用吉,生卒年不詳,福建人流寓至嘉定(今上海市),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前後。


鄧渭,是鄧孚嘉之子,字得璜,號雲樵、雲樵山人,生卒年不詳,江蘇嘉定人(今上海市),主要活動時間約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前後。



鄧渭早年竹雕刻,深受父親鄧孚嘉及嘉定地區竹雕刻藝術風格的影響,有不少作品承襲了鄧孚嘉的藝術風格。鄧渭善於鐫刻印章,竹雕刻作品早期以雕刻人物、花卉、蔬果為主,晚期則開創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多在筆筒、臂擱上陰刻長篇詩文,尤其擅於鎸刻書法的隸書、楷書與行書,內容大多選取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劉禹錫的〈陋室銘〉、蘇軾的〈赤壁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中國古代文學的著名篇章。金元鈺評鄧孚嘉竹雕作品,認為他所鐫刻的折枝花最為工妙,技法直起直落枝幹相附,重花疊葉,薄似輕雲而映帶迴環,秀媚精雅,對鄧孚嘉精湛的竹雕刻技法給予高度肯定。



鄧渭傳世及文獻著錄作品


根據今鄧渭傳世及文獻著錄作品,整理出鄧渭傳世作品有:鄧渭十一件,文獻著錄鄧渭作品四件。


鄧渭的傳世作品有:上海博物館藏「竹雕和合二仙渡江臂擱」;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博物館藏「竹雕白菜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竹刻行書〈論張旭書法〉筆筒」;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藏鄧渭「竹刻〈陋室銘〉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竹刻〈前赤壁賦〉筆筒」、「竹雕荻塘香雨圖臂擱」、「竹刻行楷〈岳陽樓記〉筆筒」、「竹刻羅浮暗香圖筆筒」、「竹雕紫翠傳香圖筆筒」、「竹刻行書〈蘭亭序〉筆筒」、「竹刻行書吾齋銘臂擱」,等共十一件。


上海博物館藏鄧渭「竹刻〈前赤壁賦〉筆筒」,筆筒高:11.1


公分,徑:5.6 公分。筆筒陰刻行楷書,宋代蘇軾〈前赤壁賦〉全文;款署「時丙辰秋九月於懷白山房,雲樵山人」。陰刻「草草」圓印,與「得」「璜」連珠印;全文雕刻深淺得宜,運刀爽利,字底潔淨,一氣呵成,融合書法與刀法為一體。



文獻著錄鄧渭款識作品有:


清張廷濟(1786–1848)撰《清儀閣所藏古器物》


中收錄有鄧渭「唐太宗論書法旨意筆筒」拓本;


金西厓(1890–1979)撰《刻竹


小言》中收錄有「鄧渭〈蘭亭序〉筆筒」拓本;


褚德彝在《竹人續錄》之〈竹尊宦竹刻脞語〉中有鄧渭「秋菘詩筒」之記載:


余亦曾得小筆筩,高三寸,縮臨褉序全文,殊有定武遺意,色如櫻桃,瑩澤可玩。近得其小詩筒,刻秋菘一窠,作薄地陽文,莖葉反側,校(原誤應較)筆畫更為精妙。曾記張查客藏周芷巖刻畫菜筆筩,色如黃玉,以雲樵所刻較之,亦可與芷岩頡頏也。


褚德彝將鄧渭與周顥之作品比較,彼此可相媲美,可見周顥、鄧渭二人都擅長此種技法。



從鄧渭竹雕傳世作品分析,雕刻技法有:陷地陽文與陰刻文字。陷地陽文作品有:「竹雕二仙渡江臂擱」、「竹雕白菜筆筒」、「竹雕荻塘香雨圖臂擱」、「竹雕紫翠傳香圖筆筒」,這類作品中可看出鄧渭繼承父親鄧孚嘉「直起直落」的雕刻風格,所謂「直起直落」與「陷地深刻」、「陷地陽文」雕刻技法密不可分,這種雕刻技法在清早期嘉定地區相當盛行。



鄧渭另類最具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是將長篇文字陰刻在竹器上,這類作品有:「竹刻行書〈論張旭書法〉筆筒」、「竹刻〈陋室銘〉筆筒」、「竹刻〈前赤壁賦〉筆筒」、「竹刻行楷〈岳陽樓記〉筆筒」、「竹刻行書〈蘭亭序〉筆筒」、「竹刻行書吾齋銘臂擱」,作品字體皆採書法之隸書、行書或楷書,雖然是同一篇文章,常因筆筒竹圓徑高矮尺寸不同,採取個別下筆打稿落墨後再陰刻,每行字數也不同。張廷濟(1786–1848)談到鄧渭的陰刻文字於竹器時說:「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以鄧渭為最」;金西厓也說:「嘉道以後,刻字以細小整飭為工,雲樵已開其端矣」。這是對鄧渭在竹雕刻書法藝術領域中高度肯定和推崇。



鄧渭傳世作品款識分析,作品有採用陰刻文字與陷地陽文雕刻畫面等技法,款識多為陰刻款有:隸書、行書或楷書多種。紀年款:最早為「乾隆丙子年」,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最晚為「嘉慶十三年」(1808)。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