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粉彩仿木紋六角筆筒(9.5公分,底徑6.4公分)


 



























 


 


 


下載網路---清乾隆 仿木紋釉樂善堂書函式鎮紙-(5.1cm)北京匡時2006秋拍成交價人民幣8.8萬元




 此鎮紙造型與紋飾的設計別出心裁,充分體現出乾隆一朝瓷業製作追求新奇、銳意創新的風格。以書函為形,外飾木紋,紋理逼真,富具質感,白地書簽內墨彩篆書樂善堂,書卷側面墨彩描繪一對書別,一如實物,令人嘆服設計者之創意。方寸之間意趣橫溢,既可實用又宜把玩,實屬文房佳器。
     
樂善堂為乾隆當皇子時居住在大內時的書房。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17231月)雍正即位,作為皇子的弘曆隨皇父遷居紫禁城內的西二所。乾隆即位後將西二所大加修繕,改名為重華宮。進入重華宮第一重宮殿名為崇敬殿,殿內正中間就是弘曆讀書寫作之處樂善堂,其匾為雍正皇帝御筆親題。
《樂善堂全集》是乾隆二年(1737)弘曆即位後奉諭旨由武英殿雕梓發行的,它集中反映了涉世未深的年輕皇子弘曆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以及閒適恬淡的心境,其中浸透著正統儒家的教條和理念。全書凡四十四卷,是刊行於世的《樂善堂全集》的第一個正式版本。
    
皇子弘曆以樂善顏其堂,又以樂善名其集的原因,他在《樂善堂全集》中的《樂善堂記》和《樂善堂銘》中都作了詳細的解釋。他說:樂善堂者,蓋取大舜樂取於人以為善之意也。夫孝弟仁義乃所謂善也,人能孝以養親,弟以敬長,仁以恤下,義以事上,樂而行之,時時無忌,則能因物付物,以事處事而完所性之本體矣。


 


下載網路---乾隆官窯仿木紋釉碗






碗通體施仿木紋釉,色彩真切,質感逼真,瓷碗表面的‘木紋’其實是一種釉色,該釉色是在燒成的瓷胎上,以各種色釉勾塗出木材的年輪紋理,枝杈疤痕及色彩質感,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出一種酷似天然木材的藝術效果。在瓷器上進行木紋釉的仿製最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其中,清代乾隆時期官窯仿木紋釉的製作水準最高,不僅品種多,而且常與粉彩或其他色釉合施一器。這只碗是清代乾隆時期官窯器,此類官窯碗,除少數落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款,一般都無款。


 


下載網路---仿木紋釉粉彩五老觀龍墨床(人民幣5萬元)




大清乾隆年製金彩篆書款。 墨床亦稱墨架、墨台。研墨時稍事停歇,因墨錠磨墨處濕潤,亂放容易玷污他物,故為供臨時擱墨錠用的用具。多為玉、瓷所制,通常形制精巧,乾隆朝尤為流行。


 



15-221.一件乾隆款粉彩仿木紋六角筆筒的收藏(100.3.26)


   


     梁先生為東南亞華僑,原先在市場擺攤販售,約五、六年前到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才認識,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瓷器的業者,不過新舊夾雜,所販售老的瓷器最多是屬民初及近代彩繪瓷器,偶爾才可看到 一兩 件民初名家彩瓷及入清瓷器。聽他說他老婆也在網拍成立一個天機XX”賣場。


   


     梁先生為人隨和,不過其開價類似東西在同行中算較高。認識這些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後期我收藏的民初名家彩繪瓷器,有部分來自他。但近兩、三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想進一步詢問價格的貨色,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照面,常一段很久時間沒跟他買過東西了,自(99.10.30)購買一件藍地白粉彩纏枝蓮紋筆洗後,已半年未曾交易。


     


     (100.3.26)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他已連續幾週未來擺攤,表示剛從大陸補貨回來,見攤位上並無值得上手仔細看的貨色,他拿出這件粉彩仿木紋六角筆筒來推薦。看仿木紋畫工流暢逼真,器裏及足底施松石綠釉,款式為金彩乾隆款,六角器型規整,整體有乾隆風格。


鑑定瓷器,要從以下幾個的特徵著手,要從造型、胎土底足、釉色釉面、色彩紋飾畫工及款式多方面來判斷,上手詳加檢視:


1.造型:9.5公分,底徑6.4公分,為六角形,器型規整。


2.胎土底足:器足刮削修釉規整。露胎土瑩白細潤,上手手頭較沉,表示胎土密度較高,敲擊聲輕脆,表示燒結溫度高。但足底施松石綠釉致燒為黏釉情況,底部圈足因長期使用貼放桌面,順手不礙手。


3.釉色釉面:釉面平淨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手去觸摸器面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以放大鏡檢視仿木紋釉面及松石綠釉表面有老件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4.色彩、紋飾畫工:仿木紋釉色彩真切,質感逼真,為乾隆朝代所流行的裝飾風格。器裏及足底施松石綠釉,綠色淺淡,口沿塗金。整體有乾隆風格,但器內松石綠釉積釉成高低不平整,口沿塗金部分磨損脫落。


5.款式: 底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印章金彩款,字體規整,為官窯標準款,書寫流暢,毫無遲滯刻板感。


   


綜合研判:


     由以上各項綜合判斷,此乾隆款粉彩仿木紋六角筆筒,造型規整,仿木紋釉色彩真切,質感逼真,款式工整標準,整體具有乾隆風格,有極大可能是乾隆官窯真品。只可惜器內松石綠釉積釉成高低不平整,口沿塗金部分磨損脫落,整體品相不是很完美。若價格合理,應值得列入收藏。


 


     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筆洗為其父親十幾年前所收,此次特別從大陸老家帶來。已很久沒有跟我交易,加上今天還沒開市,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就開個實價,讓您收藏。其所開價格算是合理,符合所預期的價位,但因器內松石綠釉積釉成高低不平整,口沿塗金部分磨損脫落,整體品相不是很完美,最後仍依其開價8折議價成交。


 


    


 


以假亂真仿木釉


 來源: 大公報 (嘉山撰時間:2009-09-14  


    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一向是以「天人合一」,這種審美觀念映照在瓷器製作上,便是單色釉瓷的興盛。到了清代康雍幹時期,工藝自信日益膨脹,瓷塑、彩飾手法日漸豐盈,單色釉瓷器的製作水準也達到了最高峰。此時,在對天地萬物投射著意趣盎然的鍾愛和關注的目光中,以維妙維肖的模擬、仿生技巧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仿生釉也應運而生。


 


     清代雍正皇帝學養深厚、眼光極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對御用顏色情有獨鐘,因此雍正朝成為清代單色釉瓷器最為成熟與全面發展的時期。最能代表雍正朝制瓷水準的「年窯」是雍正四年(1762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的景德鎮官窯,因督理淮安板閘關稅的年希曉兼領景德鎮窯務而得名。「年窯」的成就眾多,最重要的就是單色澤的生產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舉凡歷朝歷代的色澤,在雍正朝瓷器上均有所表現。而雍正時期出現的仿生釉乾隆仿生瓷之先河,其中,仿木釉尤其技高一籌,酷肖真品,真假莫分,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雍正與乾隆朝間,御窯廠調創出前所未有的多樣釉色及釉上彩設計效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組扳指9枚,釉色各異,有仿木、竹、抱子石及大理石紋理,有的呈現漆器、金銀錯銅質地,也有追仿孔雀石和綠松石紋路。雖然絕大部分此類仿釉彩瓷傳世品多是乾隆朝作品,但是流傳至今的少數雍正瓷中,件件都是精品,而且多為仿木釉器。


 


    各式釉彩中,有兩種以氧化鐵發色的紅彩最適合模擬木紋效果。中國制瓷史上很早便開始使用紅彩,到了18世紀,工藝師發現如果以硝酸鉀代替氧化鉛為熔劑,氧化鐵紅彩可以呈現出偏橘色的效果,十分接近漆器以及木紋的質感。同時,借著降低石灰質與氧化鐵的比例,達到施薄釉的效果,使瓷器可以於還原焰中燒成,於氧化氣氛中冷卻,燒造出多層次的釉彩,包括不同深淺的棕紅及橙紅,以達成逼真的仿木紋效果。


 


     清雍正至乾隆時期似乎非常風行仿木紋釉瓷器,傳世雍正瓷帶仿木紋釉的器物大多為文房用品,而且多用於點綴效果。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瓷筆筒,中央以墨彩繪山水圖紋,上下沿飾幾可以假亂真的仿木紋釉。三藩市美術館也有一件館藏的雍正款連座鏤空瓷筆筒,底座也施類似木紋釉。


 


     除了筆筒、臂擱等文房用品外,雍正時期的仿木紋釉器物也有盆、碗及大型的仿木桶瓷器,並有以木紋釉為座,配粉彩、茶葉末釉等花盆、瓶之類的器物。如瀋陽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各藏有一隻仿木釉金裏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年代的多穆壺,施仿木紋釉,器身上仿鑲銅凸邊布;瑞士玫茵堂藏有一件無款但是定代為雍正至乾隆朝間的仿木紋釉桶,器身上繪有編織飾帶;上海博物館也藏有一件雍正仿木紋釉提桶。


 


     仿木紋釉到了乾隆時期更加盛行也更加逼真。乾隆時期的單色釉瓷器最具特色的就是模仿各類工藝品的作品,如仿銅水鎏金、仿漆、仿木紋等,質感逼真,一眼望去,幾可亂真,其中,仿木紋釉是比較重要的一類。《飲流齋說瓷》載:「乾隆有專仿木制各皿,遠望儼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器型上除了木桶、木盆等民間常用生活器具外,多見仿西藏等地區常用的紮古紮亞木淺碗(俗稱奶子碗),瓷木難辨。值得一提的是,這類瓷器幾乎沒有署款的,但多數是官窯器。


 


      仿木紋釉的裝飾效果大多清雅怡人,頗自然生趣。可以說,是展示清朝運用釉上彩的想像力以模仿其他材質與誇耀創造能力的最佳典範。因此,朝隆時期曾不惜工本地燒造各種仿生釉瓷器,除了仿木外,還有仿竹、仿石、仿古銅器等。不過,乾隆時期的仿生釉雖能到仿肖逼真,但從藝術角度來看,這種一味模仿、拘謹的做法缺乏自己灑脫的韻致,也將單色釉瓷器的生產引入了歧途。當模仿現實中的顏色與質感,儘量貼近現實作為藝術品的評價標準時,當對仿真的追求過於精確時,也許離追求生動、自然的審美觀念也漸行漸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