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鏤雕胡人戲獅圖長方帶板(6.5  4.1 0.7公分)









 


 


元玉鏤雕戲獅人紋帶板(6.9寬厚1.7cm)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色,表面有大片黃褐的玉皮色。器長方形,片狀,正面微凸起,另一面內凹。正面在鏤空的錦地上飾松樹、柞樹、一獅和一人。人身穿窄袖長袍,頭戴圓形橄欖式帽,腰系寬頻,一手托火珠,一手拉繡球以戲獅。獅子膘肥體壯,弓身回首,張牙舞爪,做欲滾球之狀。


     元代文武官員,凡二品以上者皆可系玉帶,其帶板之紋圖,文官為禽鳥紋,武官為走獸紋,其中獅紋為一品標記和專用圖。其上耍獅人一般上著窄袖衣,下著短裙,腰系革帶,足登皮靴。此件戲獅帶板,即為其中一件富有生活氣息且具典型的代表作。



 


 


 


 


元玉戲獅人紋帶板(6.75.20.7cm)清宮舊藏




          白玉。扁平方狀,正面減地浮雕飾一身著短衣,頭戴矮帽,手執綢帶,戲一健壯雄獅的人,上部綴彩雲兩朵。背面四角鑽一對穿孔,可綴於革帶上。
        
此帶板雕琢異於同期的普遍技法,即不留他邊,為元代帶板中僅見者。《坤輿圖》說,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亦不噬。……又最有性,受人德必報。……擲以球,則騰跳轉弄不息。元代喜獅紋,常見有獅子滾繡球獅子戲球等。


 


 


 



明代青玉胡人戲獅紋帶板(砣尾長9.8 5最小長1.5 4.8公分) 1961年北京海澱區魏公村社會主義學院工地出土



      玉帶板的製作始于唐代,五代、宋、遼、金、明時期都沿襲玉帶制度。玉帶由銙和鉈尾(帶頭飾件稱鉈尾)組成,兩者統稱為帶板。明早期是玉帶板的鼎盛時期,晚期開始衰落,它是官場禮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同的銙數和紋飾標誌著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妃嬪、太子、親王、郡王、公、侯、駙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資格使用。明初玉帶板數量不一定。目前所見明永樂之後的玉帶皆為20塊,其中,銙18塊,鉈尾2塊。明中葉以前玉帶銙紋飾極為豐富,多用鏤雕法。明中葉以後,則以素面居多。此套帶板青玉質,色青白勻淨無瑕。構思新穎,琢刻規整,光亮度好。全套20塊,其中長方鉈尾2塊,桃形6塊,小長方形4塊,尺寸略有不同的長方形8塊,都是深雕地子,有邊框。其中10塊浮雕人物戲獅圖案,6塊桃形的雕刻人物,4塊小長方形的雕刻如意雲紋。


 


 


 



15-216.一件白玉鏤雕胡人戲獅圖長方帶板的收藏(100.3.3)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賣家是住南部的業餘網拍賣家,為教職退休。收藏文物30年餘年,在退休前即兼職做這方面的生意,退休後在自家開店,並在網拍開設賣場賣其藏品。其賣場多元化,有古玉、翠玉、銅器、竹木雕、瓷器及雜項文物。賣場直接標出欲賣價格,賣家自稱個性老實誠懇,價錢絕對便宜,品質絕對保證,議價空間不大,可起標價提前結標。觀察其評價千餘點,只在早期留下負評,算是有信用的賣家。


 


      (100.3.3)早上在每天例行搜尋白玉珍玩項目中看到這件前一天剛上架標題為---鏤空白玉珮 ,從照片看其方形帶板造型,為元明玉帶板傳統造型。胡人戲獅圖紋飾盛行於明代,鏤雕為雙層也為明代手法,整體雕工較簡略不夠細緻。初步由胡人戲獅圖紋飾紋飾雕刻風格,判斷此帶板應是老件無疑,年代可能明代到代,但其背面四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也有可能早期所仿。其起標價要價並不算高,因此列入追蹤名單。


       透過問與答詢問---請問此件是和闐玉質材質嗎?是否入刀? 若是不入刀的和闐玉質,能否以起標價含運*割愛結緣?當天中午即獲得賣家回覆----和闐玉,不入刀,可起標價含運提前結標。下午下標匯款後,翌日就收到,詳細加以檢視。


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再以美工刀在背面死角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


3.觀看玉佩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此件玉質通透溫潤,應為新疆和闐玉水料材質。


     接著再詳加檢視,判斷新舊及年代:


.造型:


   方形帶板長6.5  4.1 0.7公分。此種方形帶板造型,為元明玉帶板傳統造型。但其背面四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供縫繫在皮帶上。實物也曾見到開門的元明長方玉帶板沒有鼻穿孔,到底此種沒有鼻穿孔的長方玉飾是鑲嵌器?還是帶板?則無所悉?


.紋飾:


    胡人戲獅圖紋飾盛行於明代,鏤雕為雙層也為明代手法,整體雕工較簡略不夠細緻。初步由胡人戲獅圖紋飾紋飾雕刻風格,可能明代年代。


.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


    遼金元明玉鏤雕之製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留下明顯拉絲痕跡,細節不會拋光,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檢視此件符合以上特徵。在鏤空角落有鑽孔螺旋痕跡,鏤空線條斷面上拉絲痕跡,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平整。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是以砣具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不會在線條兩邊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跡。


     現代製品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檢視此件陰線雕痕,雕刻邊緣打磨平兩邊沒有留下崩裂痕,應為以砣具製作老件。


.由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表面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也有長期使用留下深淺不規則的磨損痕跡。


.沁色質變: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白玉鏤雕胡人戲獅圖長方帶板,帶黃色,在鏤雕死角留下褐黑色污垢,但沒有入土受沁痕跡,是否明代到代還是早期仿明製品存疑?


 


整體評估:


     此件白玉鏤雕胡人戲獅圖長方帶板,玉質通透溫潤,雕工較簡略古樸。依其紋飾及鏤雕手法為明代風格,但其背面四個角落並沒有傳統帶板常有的鼻穿孔,供縫繫在皮帶上。到底是明代鑲嵌器?還是早期仿明製品?就教於對遼金元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