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白釉印花花卉紋香盒


(4.7公分,外徑11.9公分,底徑:6公分)



















 



15-69.一件定窯白釉印花花卉紋香盒的收藏(99.1.2)


    


          此次賣家是來自大陸單幫的夫妻檔,約十年前就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中擺攤,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由先生專門回大陸找貨,攤位主要由妻子看顧,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不過大部分是屬古民藝品,或等級較普通的骨董。夫妻倆為人隨和,開價實在,認識十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多少買些品相還可以的老件文房小品,不過均是物超所值的幾千元普通等級,從未看到過萬元以上較精的中上等級文物。


 


          (99.1.2)本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在其攤位上看到這件定窯白釉印花花卉紋香盒,胎體勻薄,胎土潔白,釉色白中微微閃黃,上蓋有印花花卉紋繁複紋飾,工整清晰。由外表大略觀察應是老件,而非新品。於是上手詳加檢視:


1.造型:4.7公分,外徑11.9公分,底徑:6公分。造型典雅,曲線優美。圓弧狀頂蓋,碗狀底部,蓋與器的口緣皆無釉,蓋器子母口相合緊密,有方向性,圈足,足緣無釉。此種瓷盒在宋代各窯皆有所見,可能為妝盒,也可能是香盒。


2.胎土釉色:胎體勻薄,胎土潔白細緻,細潤光滑的釉面,釉色白中微微閃黃,沒有定窯瓷上常見的"淚痕"特徵,在上蓋內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放大鏡觀察表面沒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但底足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判斷可能是乾坑出土未曾使用過所致。


3.紋飾:此件定窯白瓷蓋上印花花卉紋飾佈滿整個畫面,繁縟翻轉,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工整清晰。其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花卉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裏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綜合評估:此瓷盒從造型、胎土、釉色釉面、印花紋飾各方面判斷都有宋代定窯風格。但外壁沒有見到蘸釉時留下的明顯淚痕狀垂釉的宋代定窯特徵,是否宋代定窯瓷器都有此淚痕狀垂釉特徵?因未曾收藏過宋定瓷器,也沒在藏家手中及現貨市場見過,有的只在故宮博物院透過玻璃櫥窗欣賞,及透過網路及瓷器書籍看到其圖片和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從未親自上手過。礙於個人眼界限制,不敢冒然隨便論斷其真假,特就教於對宋代定窯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此賣家雖認識10幾年來,從未見到較精的中上等級文物。但他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所販賣瓷器雖等級不高,為較粗糙的民窯製品,但都是開門老件,而非新仿製品,一看就可看出的確是來自大陸鄉下貨色,此盒不無可能是來自鄉下出土瓷器,若是就撿漏了。因索價不高,姑且以8折議價收下碰碰運氣吧!


 


 


 


定窯白瓷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于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裏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字款。
◎北宋產品: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淨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遊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裏或外,裏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他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新官""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準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文源於漢龍網-學術論壇


 


 


宋代定窯白瓷翹楚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發展的時期,瓷業生產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宋代的瓷窯分佈於全國各地,生產規模極其龐大,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既保留了唐代以來以釉取勝的特點,又創造出許多新工藝。宋代白瓷名窯輩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窯一統白瓷天下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窯場當屬河北定窯。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貢品為歷代宮廷所珍藏。從五代後期到北宋中期近100年的時間裏,定窯燒造出大量的品質精美的白瓷器,影響極其深遠。在北方以漳河、汾河兩岸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白瓷窯系,稱之"定窯系"。在這個定窯系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窯場最多,有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等。定窯的制瓷工藝還影響了當時江淮流域的制瓷業,出現景德鎮窯、德化窯、吉州窯、潮州窯等燒造白瓷的窯場。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始燒于唐。定窯在宋人的筆記中雖屢有陳述,但是在唐代卻因受到鄰近邢窯的影響,才在瓷器的製作上向精白細緻與優雅的方向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器著稱於世。
  定窯燒瓷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定窯白瓷對後代瓷器有很大影響。
   事實上,在定窯主要產地的澗磁村,從唐代開始,便已經製作出一種和宋代白瓷相當接近的產品了。當時唐代澗磁村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3種:第一種為日用粗瓷,器形有碗、盤、託盤、注子、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在風格上,器沿均折成唇邊,豐肩,平底或玉璧式底。它們一般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灰白,燒結良好,與唐三彩胎骨有較多相似處。第二種是較小件的裝飾用品,如各式盞托、葵瓣口盤、獸形曲柄壺等等。器物的胎比較薄,斷面較細而胎色潔白。第三種,胎質更加細膩.胎色略為發黃。有部分作品為了取得潔白的效果,在胎體上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其實就材料與燒制方法而言,第三種唐代澗磁。村白瓷與宋代定窯白瓷相比,除了紋飾的造型而外,其他方面已經沒有什麼不同了。
  至於在不同時代器足的處理上,亦與器形的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以碗為例,唐代早期定窯的碗大多平底淺身,胎質厚重。唐代後期碗身多為45度斜出,碗身較淺,寬圈足,胎薄而裏外施釉。以上這種風格一直到五代宋初,圈足製作才更加精緻,口沿的造型也由直口變為唇口。到了宋代中期,不但圈足細緻,器壁也由45度的直線形漸變為略呈弧狀的曲線形,同時在裝飾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本來定窯白釉器在五代之前都是光素無紋的。直到北宋初年的時候,定州澗磁村與東西燕山村的窯工們,一方面在胎釉的製作上吸取了邢窯白瓷的精華,一方面又習得唐末五代越窯的劃花裝飾技法,這樣一來,可以說是繼承融合了唐以來南北兩大名瓷的風格與優點。定瓷早期刻劃花以蓮花紋最為盛行,纏枝菊紋次之。另外也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時出現菊花纏枝花與蓮花紋的。
  定窯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刻花裝飾南北方瓷窯大都採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定瓷早期刻花,除蓮瓣紋外,還與纏枝菊紋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的佈局很不諧調,這應看作是一種新裝飾工藝還處在初期階段的表現。刻花裝飾興起之後,又盛行刻花與篦劃紋結合的裝飾。所謂篦紋就是一種類似梳子刮過的痕跡,作法是先在折沿盤的盤心部位刻劃出折枝花或纏枝花的輪廓線然後在輪廓內用竹梳刮一下,就出現了很自然的複綫紋。裝飾紋樣以雙朵花為常見,或左右對稱,或上下呼應;有兩花並放,有一花盛開,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蓮花、荷葉兩枝交錯並出,佈局富有變化。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雲龍等紋飾輪廓線的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也使主題更加突出。


         北宋中期,定窯的窯工們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緙絲織品的圖案花,以及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發展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印花,從此印花技法對我國南北瓷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紋飾多在盤碗的裏部,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這些都是它的特點。因此,定窯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對南北瓷窯有較大影響。白瓷的印紋,多在盤碗的內部。
  定窯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動物、禽鳥、水波遊魚紋等也有一定數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花卉紋又以牡丹、蓮花多見,菊花次之。佈局採用纏枝、轉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在敞口小底碗內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為一朵團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於北方青瓷只一種團菊。禽鳥紋的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多與花卉組合,如孔雀多與牡丹組合在大盤的裏部有4只飛翔的孔雀,孔雀之間刻一枝牡丹相隔,盤心配以鴛鴦牡丹。整個紋飾如一幅佈局嚴謹的織錦圖案,鷺鷥、鴛鴦則多與蓮花組合。印花龍紋標本在窯址散佈較多,印龍紋的都是盤,盤裏滿印雲紋,盤心為一矯健的蟠龍,龍身盤曲首尾相接。1948年澗磁村法興寺遺址曾出土過這種印花雲龍絞盤10件其中6件流散到國外,其餘4件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流散到國外的一件底部劃刻有"尚食局"3字銘文從中可知這類器物是北宋宮廷裏的專用品。北宋晚期,絲織品上盛行嬰戲紋,定窯印花器中也有嬰戲紋。窯讓出土標本和傳世品中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和嬰戲蓮塘趕鴨紋等。其中嬰戲三果紋比較少見,三嬰三果間隔排列,纏枝佈局。三果為桃、石榴與批把,三嬰姿態不同,雙手均搖樹枝,一騎於枝上,一坐於枝上,一立於枝上,赤身露體肌肉豐滿可愛;此種紋飾佈局其他瓷窯未見。
   至於在燒造技術方面,在北宋中期由於產品的需求量大增,當時的窯工們為了增加窯的燒成量,以節省燃料,開始使用覆燒法。覆燒是末代定窯瓷器的裝燒方法之一,是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因此稱為覆燒。這種燒法對北方及江南地區青白瓷窯有很大影響。事實上,在使用覆燒法之前,盤碗都用普通匣缽裝燒,即一件匣缽只裝燒一件器物,用覆燒法之後,改用墊圈組合的匣缽取代普通匣缽,每一墊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缽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樣的窯爐,耗費同樣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產量,因而覆燒方法得到普遍推廣。但是由於使用覆燒法,也使得器口不能施袖,而出現口部無釉的缺點。
作者---秦杰


本文引自《收藏》200312月號 總第3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