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漢銅犬


 








 


 


 


漢銅奔羊










 


漢銅熊






 


 


漢銅鎏金子母熊席鎮








 


 


漢銅鎏金豹席鎮






 


 


漢銅鎏金豹席鎮






 


 


漢代銅製動物雕塑及席鎮



        


         漢代雕塑品中豐富地表現了當時現實生活的是陶俑等各種殉葬用的明器。除了建築物(多層的樓、單層的瓦屋、倉、廁、豬羊圈等等)、井、灶、磨、碓及日常用器(杯、盤、案等)的模型外,有大量的動物和各種男女勞動人民的單純而生動的形象。
  


        漢代的動物俑中,馬、狗、豬都有一些很成功的作品。例如四川出土的昂頭、舉足、搖尾的活潑的馬駒,河南輝縣出土的陶犬等,都是在千百件出土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漢代陶馬的頭部,其形體起伏的細緻變化都加以規範化,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處理方式,一向為美術界所矚目。
  


       漢代銅鑄鎏金的小熊,在漢代雕塑藝術中,也有獨特的地位。漢代銅器中作動物形的,如羊形燈、虎形銅鎮等也都有助於瞭解漢代的雕塑藝術。 


 


  


         鎮簡單說就是壓物之器,一般分有鎮紙、鎮席等。其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考證魏晉以前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大都是坐在草席上。王室貴胄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鋪席,這些席就需要用鎮來壓住邊角。有的床上置帷賬,帷賬四角也常用鎮來壓住。現在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的實物遺存,如浙江紹興印山大墓出土的19件春秋玉鎮,說明鎮當時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至西漢時鎮的使用及製作達到了鼎盛時期,河北滿城漢墓曾出土銅坐人像鎮和錯銀銅豹鎮,系壓帷賬或席角之用鎮,除了實用功能以外還帶有辟邪祛惡的作用。


  


          現在發現的古代鎮造型除少量人物外,大都為動物,常見的有虎、鹿等。漢代人視它們為除邪惡、吉祥納福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姿態通常作蜷屈,蟠伏狀,底部平坦,自身保持一定重量,質地以金屬玉石為多,這是席鎮的主要特點。


  


          魏、晉、隋、唐隨著紙絹上書寫作畫的興起,特別是明清時文人書寫繪畫用紙用絹的增多,壓書、壓紙的紙鎮,書鎮格外興盛,鎮的質地更加多樣,但自身重量減輕,體型略為縮小。質地除了銅、鐵、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景泰藍、象牙、竹木等都可作成紙鎮,提供文房清玩。其中鎮尺從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文人雅士文房使用的案頭珍玩。


 


         鎮,壓也。即以重物壓住他物不令翻動之意。按照鎮的不同用途,又可分為紙鎮和席鎮。鎮紙也稱書鎮,是古代讀書人、書畫家當作壓書或壓紙的案頭用品。由於鎮紙一般均製作得小巧玲瓏,大多為吉祥生動的動物圖案形象,所以它既可實用又可賞玩,常被稱為文房四寶之外的第五寶。
  


         ·文震亨的《古物志圖說》:鎮紙,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諸式,最古雅。銅者有青綠蝦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臥馬、龜、龍亦可用。其瑪瑙、水晶、官、哥、定窯俱非佳器。宜銅馬、牛、貓、犬、狻猊之屬,亦有絕佳者。隨著時代的變遷,鎮紙的材質與形制也與時俱進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明清時期,讀書人日益增多,書畫家人材輩出,對鎮紙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鎮紙在材質上除了繼承沿用舊習外,還出現了各種優質的石質和木質材料,如青田凍石、大理石、黃楊木、紫檀木等等。形制也從小型高不過寸的動物形,發展演變成刻有花卉蟲草、園林山水、文字對聯的長方形鎮尺


 


         《廣雅·釋詁》雲:鎮,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從史前社會至魏晉,我們祖先在室內一直是席地坐臥的。席地而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長條形榻和正方形枰上鋪席而坐,另一種是在地板上鋪席而坐。席在人們起身、落座時,常會移動,又容易卷角。為避免這些問題,遂於席子四隅置鎮,席鎮就是席子四角的壓物。古人布席講究位正,孔子就嚴守席不正不坐的準則。為保持席正,也需壓以重物。席子有很多種,用薄竹片編織的稱筵,用稿秸編織的稱薦,用蒲葦編織的稱席。在富裕家庭中,還使用以獸皮拼裁或以獸毛、絲線編織的高級軟席。筵與薦通常是貼地而鋪的,覆蓋面較大;輕軟些的席則鋪於其上,與人體直接接觸。招待賓客吃飯飲酒,須先鋪好筵,再在筵上鋪席,筵席一詞即緣於此。輕軟之席相對而言較貴重,多有圖案花紋,編織難度較高,故其面積不可能太大,其四角容易翹起,需用重物平壓。有客來訪,主、客分用兩塊席,相對鋪設,間距約丈餘(合今六至七市尺)。《史記·商君傳》載衛鞅第二次拜見秦孝公,孝公深為鞅言所動,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古人跽坐,孝公因傾聽衛鞅的變法方略,不知不覺地向對方靠近,以至於膝蓋超出了自己席子的邊緣,說明所鋪席子的確面積有限。《楚辭·九歌》: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席鎮多採用比較重的材料,如金屬、玉石製成。早期的鎮多以玉石為之,如浙江紹興印山大墓出土的春秋玉鎮就有19件之多。後世也有玉鎮和金、銀鎮,但以青銅鎮最常見,如河北滿城漢墓曾出土銅坐人像鎮和錯銀銅豹鎮。鎮的造型多取材於各種動物形象,漢人鄒陽的《酒賦》有句:綃綺為席,犀鐻為鎮。說的就是以犀牛形青銅鎮壓絲織席的情況。據考古資料,漢代墓葬出土的席鎮已達數百件之多,席鎮的形狀多作匍匐的動物,刻畫極其生動傳神,有虎形、豹形、羊形、獅形、龍蛇形等,更有二獸相搏形席鎮。為增加席鎮的重壓力,有的還在席鎮內灌鉛、沙、鐵。席鎮一般重1公斤左右,有的更重,如20世紀80年代,江蘇盱眙)縣南窯莊穆店窖藏出土一件漢代黃金伏獸席鎮,高10.2釐米,長17.8釐米,重9公斤,伏獸頭上制有提環,獸身刻”“二字,意為黃金製成和為同類製品第六件。據《漢舊儀》記載:漢法……祭天用六彩綺席,六重,長一丈。漢代皇帝祭天是一件大事,皇室顯貴、文武百官跪拜要用六張長一丈重疊在一起的席子,因此,文物專家認為,這件黃金伏獸席鎮就是漢代皇帝祭天時用於壓席的。漢代以後,隨著傢俱式樣的變化,席子已得到了用密的保護,席鎮逐漸失去了實際作用,故南北朝以後,隱沒不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莊的敝帚 的頭像
    老莊的敝帚

    老莊的敝帚-中國骨董文物專業收藏部落格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